残缺的结局 结尾撕裂、人性残缺 但《八佰》是前所未有的高级主旋律
本文作者是时代编辑部的@殷茵
用电影治愈生活。
疫情过后,最受关注的国产大片《八佰》终于在周五正式上映。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去电影院看了。
对于这部电影,石和其他人一样,已经等了整整一年,他的期望也是高高挂起。
第一次买票,可以负责任的说,物有所值!
《八佰》展现了国产顶级大片的制作水平,丝毫不逊色于好莱坞大片。
让我们看看这些血腥的战争场面。为了正义而牺牲生命的士兵,如果英勇杀敌,就会死亡。
为了真实还原这段历史,剧组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用68栋建筑,占地200亩,搭建了一个真实的场景。
电影中200米长的苏州河还原了两岸的鲜明对比。一边是战火纷飞的“地狱”战场,一边是霓虹闪烁的“天堂”租界。
整部电影用300枚照明弹再现了当年战场的灯光效果,燃烧了300多公斤的烟油和近5吨的旧报纸,设置了相当于10部重大战争剧总和的5万个地面弹点,营造了一个真实的硝烟弥漫、枪炮声四起的战场。
《八佰》也是全球第三部商业电影,亚洲第一部商业电影,用IMAX相机拍摄。世界上第一部和第二部电影是著名的《统一3》和《统一4》。
管虎导演说:“这次用IMAX拍摄,最接近人的眼睛,观察世界的标准。”
电影里有不少戳泪的情节。在石观看的那一幕中,观众们在电影院一个接一个地抽泣着。
八百英雄的顽强浴血抵抗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读完让人感到激动和难忘。
看完《八百石光军》,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部电影和我们习惯的抗战片完全不一样。
具体哪里不一样,且听我们细细道来。
不完美的英雄
首先,电影《八百里》聚焦的是一场非常特殊的战斗。
1937年淞沪会战结束时,由于中日兵力悬殊,国军接连倒下,决定从上海大规模撤军。
国民政府在上海留下一支孤军,这注定是站不住脚的。这支孤军的存在,就是要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军队还在抵抗日本的侵略。
国民党军第88师262旅524团一营400余名士兵奉命进入中校谢晋元领导的四线仓库,守卫中国军队在上海的最后一个堡垒。
战斗持续了四天四夜,在四排仓库的另一边,苏州河的另一边,是安全的上海租界地区。
除了战士们自身的英勇之外,保卫四线仓库的战斗之所以能够永载史册,震惊中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是一场全世界都在关注的战斗。
在《八佰》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到河边的两个场景,灰色、苦涩、多彩,充满了戏剧的张力和残酷的美感。
700多个霓虹灯招牌相继点亮,带来两岸对比强烈的两种颜色。这样的视觉奇观在国产电影中相当罕见。
在租界内,不仅有中国各行各业的人,还有大量的外国人,包括各国的军事观察员和许多国家的记者,他们向全世界发送了关于这场战争的报道。
仅仅53米之外,喝着咖啡就能“观看”实弹杀人,这在全世界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一条河的两岸,地狱和天堂是分开的,舞台上的战场分不清真假,这也是整部电影最戏剧化的观点。
八百人独自浴血奋战,从对岸看火的人逐渐觉醒。无数人看到战士们为了保卫对岸的和平而牺牲生命,流下了眼泪。毕竟人性相通,尊重英雄的情感也相通。
与其他战争片不同,《八佰》的导演管虎无意刻画高层英雄豪爽的故事,而是想呈现一个全景式的战争群像。
他想让观众看到这些散兵游勇是如何在残酷的战争中被包裹和震惊,最终激起男人的热血。
起初,收编杂牌军的这些“逃兵”看似草包,但在真正的战争面前,他们都成了无法挣脱锁链的勇士,完成了从个人成长到保家卫国的角色裂变。
最典型的就是这样的人:比如王千源饰演的老将游子“洋怪”,他相信“人各有命”,唯一关心的就是家乡的母亲,总想着给家人发张照片。
比如吴江饰演的懦弱自私的“老铁”,曾经是一个不敢拿枪战后跑的“瓜懦夫”。最后他一个人去楼顶唱了一出戏,英雄的姿态很强烈。
欧欧的端午和张仪的老算盘从未卷入战争,最终他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决定。
“端午”决定拿起枪,捍卫脚下的土地,捍卫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而老算盘则决定扮装混出仓库,给自己活下去的希望。
管虎在接受石采访时说:“因为当时是大溃败,所以各部都散了。站在逃兵的角度,我觉得更像是我们想要的,就是贴近最普通的人,给观众最好的代入感。”
人性有很多方面,在战争中最容易抹去一切伪装,展现出赤裸裸最真实的状态。
小人物和不完美英雄的故事让《八百》成为一部更人性化的战争电影。
八百年的“冰与火”
时间君想用“冰与火”这个词来形容刚看完《八佰》时的感觉。
这部电影表面的故事是军人的爱国热血,隐藏的故事是政治的残酷与冷酷。
这种忽冷忽热会让你看这部电影时感到震惊和撕裂。
血让你激动,甚至流泪;冷血,会让你沮丧和愤怒,哀悼士兵的不幸,对当时的统治者感到愤怒。八百壮士越英勇,越愤慨。
这部电影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情节。
比如瑞安饰演的陈树声,为了抵抗日军的重炮攻击,他选择了仰面跳下去与敌人同归于尽,写下了“舍生取义,得偿所愿”的血书。
整个机枪连的士兵都毫无畏惧地被炸弹捆着。每个人都喊出了自己的名字和籍贯,慷慨赴死。
如果全中国人都这样,敌人怎么敢?
这一幕让另一边的人纷纷落泪,屏幕外的观众几乎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
还有一段誓死捍卫国旗。当日本人看到国旗高高升起时,他们感到被激怒了,于是发动了更猛烈的轰炸。一波又一波的士兵冲上去用自己的身体扶住旗杆。
哪怕只剩下最后一口气的人,他也会举起倒下的旗帜,让对岸的人看到,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人还在。
然而《八佰》并没有像我们以前看的抗日战争片那样以一场伟大的胜利而告终,以一个无畏的英雄而告终。
全片以“退守过桥”为分界点,整体情绪由激情急转至卑微。
最后,并不是期待中的巨大胜利,而是士兵们奉命撤退。为了生存,他们在日军炮火中伤亡惨重,撤退到租界。
如果把“退守过桥”作为整部电影的最后高潮,显然不如把镜头对准负责殿后的“敢死队”和日军拼个你死我活。
导演为什么违反类型片的规则拍成这样?
有一种猜测是,由于删除的问题,原本应该作为高潮剧的段落被缩短了,所以“撤退”剧变长了,成为了电影最后的亮点。
另一种猜测是,这种安排是由于对历史和这场战争的反思。
在沪淞沪会战中,国军伤亡惨重。在大部队撤退的背景下,老蒋命令第88师留在四线仓库,这是一场政治秀。“九国公约”签署国会议即将召开,他希望通过“直播”获得西方大国的同情和支持。
上海即将被全面占领,数十万大军无力抵抗。一群400人组成的炮灰“杂牌军”能通过他们的斗争改变大局吗?显然不是。
1937年的四线仓库,是上海最后一道防线,是上海人的脊梁和尊严。
就像谢晋元在电影中说的那样,“我们这个区养活不了400人,但我们要靠身后的4亿人去战斗。这些人也将成为唤醒更多人的种子。”
战场上的每一个士兵,他们都不知道什么是“秀”,什么是谈判的分量,他们只知道我在保家卫国,英勇杀敌。我只知道如果我再退一步,我的家人会被杀,我的家会被移交。
如果你觉得结局不过瘾,甚至有辱人格,那可能是导演所希望的,因为这是这场战争最初的历史面貌。
影片利用八百壮士的处境,明确讽刺国民政府的软弱无能。遗憾的是,这种讽刺只有黄晓明饰演的“特约记者”承担,讽刺的力度和反思的深度都不够。
真实的历史故事可能更残酷。524团撤入租界后,被解除武装、软禁,成为“孤军营”。后来谢晋元被暗杀,剩下的士兵甚至去海外做苦工。他们经历了更糟糕的命运。
写到最后,流年还想说两句。
《八佰》的上映无疑是电影界的幸事。
观众离开电影院半年后,大家都在期待一部实力强大的国产新片,重新点燃了大家对电影的热情。
这时《八佰》来了,出勤率还限制在50%的时候就上映了,这是责任。
在电影首映礼上,导演冯小刚说:“八百年将会有一个井喷的电影观看和票房。如今,世界各地的电影院都处于困难时期。如果这部电影能达到20亿、30亿的票房,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将激励全世界的电影人。”
Xu zhng还说,“800勇士,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上映的电影中,都是在国家或行业最危险的时候,站在最前沿、站稳脚跟的勇士。”
对于这样的勇士,对于像《八佰》这样的电影,请热爱国产电影的观众,不要犹豫,买票进电影院就是最好的支持!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