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门票 门票被炒到150元的上海书展 有哪些泪点和槽点
“虽然人们逛来逛去不太舒服,但还是会怀念拥挤而热气腾腾的书展!”
因为疫情,今年的上海书展被迫按下“降温键”,日流量限制在9000人左右,这也让黄牛党“重新崛起”。10元的票一度炒到了150元,和上一届电影节一样难买到票。与去年日均8万人口的“盛典”相比,今年工作日很多展位的工作人员比读者还多。
就像自称“电子书毁了我”的@关,来书展之前一直有一个疑惑:当70%以上的书都在网上卖的时候,电子书和纸质书同时卖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上海书展对普通读者有多重要?
有朋友提醒我,就像上亿人还在使用功能机一样,书展对于不方便网上购书的中老年读者来说,仍然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上海书展一直有70岁以上老人免门票的“优良传统”。专注于购买的老读者总是能在会场看到,这与逛街时玩《江南百景》的年轻人完全不同。全场八折优惠,部分展商六折五折优惠,一站式购物和所见即所得体验足够吸引人。
最让我感动的不是书展现场,而是一位老人推着妈妈提着一袋书,慢慢走过上海展览中心对面的安怡夜巷的场景。
对于很多年轻读者来说,书展的意义除了拍照打卡,可能还在于“偶像化”,第一时间入手不在售的新书。比如将于8月下旬上映的《Melrose五部曲》,可以在上海翻译展台提前抢到。
在微博上,一名现场观众表示,他们认为书展是一个漫画展览。四年前我参加法兰克福书展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coser,他在书展里穿行人流,不仅有鸣人等次要人物,还有格林童话里的仙女,简·奥斯汀书中的女士...不过,上海书展和漫画展可能只与进口图书区的“动森”攻略、世界地图的美与欧有关。
或许,未来上海书展可以考虑和漫画展的梦想挂钩。
“当年易中天大会堪比偶像化现场,书展签约有三层三层,人气不比KUN差。”有观众回忆起上海书展的火爆场面,只不过今年的“偶像化”被新的“法律男神”罗翔取代。由于签约仪式安排在严格限流的友谊会堂,现场没有围观人群,只有似乎坐在自己手上听法制讲座的粉丝。
在书展上随处可见的易拉宝、罗翔,与大冰、刘同并肩而立,总让人觉得有些叛逆。
今年,书展上的另一本重磅新书是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的第一部小说《晚熟的人》。但是,当人民文学出版社曝光《晚熟人》这一摞时,有读者在下面评论:莫老的书其实是放在哈利波特下面的。
今年是《哈利·波特》传入中国20周年。书展期间,恰逢《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重映。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发行了《哈利·波特学院版》《角色书》等版本。角色书的封面虽然说来话长,但用英文设计的学院版还是相当惊艳的,每个书口都画着各学院的标志性配色。
“在书展上,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经典名字变成了更年轻的信封。面对这些难懂的书,看到一些漂亮的装帧和图片,一定会增添战胜它们的勇气和乐趣。”大兴文化作家名录经典库是近年来“复兴”的著名代表。他们在书展上几乎完全放弃了销售,把展台安排成了著名的封面插画展,但书本身却成了配角。
2014年,读者曾在书展策划了一场轰动一时的“赶尸营销”,受到总局通报批评。从那以后,读者书展营销收敛了很多,虽然每年展览中心的门面都会出现广告牌。
在今年的展台上,我第一次见到了“三圈”系列的活粉丝,也看到了读者总经理刘一写的小说《恰》,那是一堆封面里的一股清流。
出版业“门口的野蛮人”如樊登读书、七猫读书、喜马拉雅等。,占据了一楼,避免了与出版社唱反调的尴尬。书展把他们定位为“未来的阅读”,似乎其他参展商也成了“经典阅读”。
在樊登读书亭的墙上,列出了排名第一的《正面纪律》等30本App驱动的实体书的成果。App上线前累计销量只有4.9万份,上线后累计销量飙升至384万份。不知道出版商看到这样的“带货奇迹”后会作何感想。
七猫的免费小说有“百年免费阅读”的口号。除了网络文学,iPad封面墙上还特别展示了一些近期署名的“四史”经典文学。
与这些“未来读者”相比,活字印刷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遗产”。成立于1915年的上海第一字体厂现已停产,主营业务已转变为活字产品的开发。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师傅告诉我们“中国是最后一个使用活字印刷的国家,我们工厂最古老,我们生产的模具也是最好的……”
努力转型,除了有百年历史的字体厂,还有跟上每一次媒体变革的出版行业。往年都是邀请读者关注公共展台。今年,他们都开始关注Tik Tok的送礼问题。一些出版商甚至想尽办法吸引冰淇淋赞助商。
参观书展时,上海话成为与老年读者交流的一大障碍,这让我煞费苦心下定决心要拿下上海话。朵云书店展区有一本上海话连连看,正好是这次展览给大家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