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李后强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专访:我看到了都市报的坚守
李家里还有第一期花溪包。他说,他怀念那个时代报人的纯真、朴实、创新和改革。
1995年1月1日,作为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正式创刊,开启了中国报业的“都市报时代”,也成为中国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那一年,李是四川大学教授,刚刚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作为一名读者,他见证了这份横空出世的报纸空如何开启了一条波澜壮阔的改革之路。那一年,他没有想到自己会在未来的25年里与华西宝有着深厚的缘分。在《华西都市报》创刊25周年来临之际,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接受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的专访,畅聊他眼中的第一张都市报的锐意进取之路,和他一路走来的参与和见证。读者一家人订阅4份报纸把报道对准普通人是一种改革和创新“坚守都市报初心,做强新媒体优势。”李后强提笔在纸上写下了对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的寄语。采访中,李后强反复提及“怀念”和“坚守”,这是在过去近25年的岁月中,他眼中的《华西都市报》。我怀念的是强烈的新闻理想和办报氛围。第一批都市报一头扎进改革的洪流,开始把新闻聚焦在普通人身上,“办出普通人的真正报纸”;坚持的是过去25年没有褪色的办报理念。“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但报人的初心还在。”李对说道。“那时的报纸,一上市就会被哄抢,常常早上8点半就卖光了。”彼时的李后强在四川大学工作,作为读者的他,对这份都市报很感兴趣。据李后强透露,家人都是《华西都市报》的忠实读者,总共订阅了4份报纸,以供翻阅。以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为办报方针的《花溪杜诗报》自刊发以来,报道了市民关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把市民作为报道的主角,同时打造了自己的“敲门砖”。“你可以看到市民生活中发生的有趣轶事,回答他们的生活问题,这真的很美。“李说,把报告聚焦在人民群众身上,不仅是一项重大创新和改革,也是一件乐事。”让人民也成为新闻的主角。"在李后强看来,创新和改革的背后是思想解放的结果。“不能光看到创刊后的光鲜,也要看到这是冲破重重阻碍后才拥有的成绩。”他提到,中国第一张都市报诞生在成都,是源于这里的创新土壤,背后的意义更为重大:刻板印象中,四川的盆地环境或许造就封闭的观念,但《华西都市报》的诞生就是思想解放的成果,让成都乃至四川成为改革创新的代表,也成为全国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这样的创新和改革也发生在新媒体时代。2016年,在向数字信息时代转型之际,华西杜诗报核心力量打造的封面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这在全国报刊转型中仍处于前列。”李说,这一步生动地诠释了“内容为王”。“获取新闻的渠道变了,习惯变了,但做好新闻产品的初心没有变。”
受访者、参与者点赞王牌活动今年首提“天府强县板块”崛起概念从四川大学教授开始,李的职位经历了四川省仁寿县委常委、副县长,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的变化,也从一个读书人变成了一个被采访者和规划参与者。作为《华西都市报》的王牌活动,“C21论坛”已经走到了第十个年头。细数过往征程,在这个纵论四川城市发展,促进四川经济发展的论坛中,得到了李后强的数次点赞。2010年,首届“C21”论坛举办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好评从四川传到全国。在接受采访时,李表示,活动举办后,他对活动大加赞赏,表示作为一个讨论四川城市发展规划的论坛,活动举办的时机恰到好处,具有“审时度势、聚智夺脉、沟通交流、创新合作”的功能和意义;2019年,“C21”论坛来到第十届,活动主题升级为“丝路链开放赢未来”。同时增加“四川文化旅游发展论坛暨四川文化旅游十大新地标”颁奖仪式。李在活动上发表主旨演讲,表示文化和旅游融合面临五大变化。这个月初,被称作“四川经济界的年度‘奥斯卡’”活动的“榜样中国·2019四川十大经济影响力人物”开启了一年一度的评选。在关注活动进展之际,李后强也发现了一个经济现象,并首提了“天府强县板块”强势崛起的概念:位于成都之南与东边的七个县,地理位置连成一片,依托成都主干,其迸发出来的发展活力与动力,不仅是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样板,而且已经在事实上发展成为了一块高地。概念首次被提及后,封面新闻和华西报立即进行追踪报道,试图探寻概念背后的支撑和逻辑。李提到,在专业领域不断探索是保持媒体生命力和可读性的关键,这也是他一直青睐花溪报和封面新闻的原因。
作者见证副业改革之路多元化体裁贴近群众生活今年3月,李的文章《大相岭应是的原型》发表在《华西报·宽窄巷》副刊专栏。这篇文章源于他在雅安市汉源县和荥经县的发现。“当地有许多历史久远的关于西游记的民间传说,有地名、县志、出土石器等记载和为证。”譬如流沙河、晒经石、太湖石、花果山、水帘洞、黄风岭、白石猴等。基于此,李后强在深入调研后得出结论:神话小说《西游记》原型集中在四川,故事主要发生在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从读者到作者,是华西都市报副刊改革的见证。如今,随着媒体生态格局的巨大变化,许多城市媒体都大幅缩减了版面,尤其是副刊。然而,在改革之下,《华西都市报》副刊却一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内容上,根据受众阅读需求特征,开始有针对性地涉猎有关大众文化生活的内容,体裁也不拘一格,杂文、散文、杂文、诗歌、议论文等有机组合,“这是真正地贴近群众生活,办老百姓喜欢看的报纸。”李后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