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奴 书评:《碧奴》
苏童的《碧奴》是一种商业出版行为的产物。负责代表中国“重述神话”的苏童,在文章开篇就坦诚地陈述了自己的写作目的:“很高兴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让孟姜女哭长城走出国门,是苏童对这个中国家喻户晓的传奇最大的贡献。
因此,不难理解,苏童在《碧奴》的写作中遵循的是“重述”原则。在哭倒长城凸显孟姜女大爱,秦始皇残暴统治的主题无法改变的前提下,苏童在碧奴的寻夫之旅中倾注了大量笔墨。这是一个聪明的方法。古老传说的骨架清晰地展现在民间记忆中,任何刺骨的变化都可能被“恶搞”、“胡编乱造”所诟病。因此,苏童明智地选择了在骨架上加血加肉。目的就是把这个简单的小故事装扮成一个眼睛明亮、牙齿洁白的丰满美女,在全世界结婚。
在一定程度上,苏童的妆容确实点亮了这个略显寒酸的传奇。陶村妇女的离奇啼哭,神秘青蛙的精灵效应,马鹿儿女的悲惨命运,帝王将相的政治矛盾,甚至死者的侠义事迹,都埋伏在比努出发到到达的短暂宿命路线上,并根据指令,对比努展开刀劈斧劈的伏击,比努也在一个接一个地效仿。最后,一个古老传说中又老又黄的苦涩形象被生硬地描绘在现代印刷的白纸上。然而对于传统上对孟姜女给予深切同情的朴素民间情怀,碧奴却被这些波折迟迟找不到丈夫,而是像流星一样被现代影像技术拖上屏幕,以分秒必争的精准慢慢释放火焰,瞬间失去了震撼人心的石头。
与西方传统中祈求上帝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奇迹相比,单纯的哭是孟姜女唯一的武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孟姜女从平凡的故事走向传奇的,不是哭的行为,而是哭的结果。苏童对比努一路哭泣的铺陈渲染,意在掀起长城终于倒下的高潮。然而到了“长城”这一章,苏童转身使出偏脱剑的绝招,以搬运工小满的感知,推出了被哭破的长城端帘。这条路尽头的遗憾,只能归咎于苏童的无能。一个作家不可能重复传统神话中被简单的民间想象推向极致的高潮。
孟姜女给苏童带来的困境归根结底在于中国读者对这个传说的熟悉程度,而苏童走出困境的方式是“很高兴比奴能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不知道国外读者怎么评价,但我可以想象,一个弱女子哭过被称为东方奇迹的长城,绝对是一个有东方传说和卖点的好故事。说难听点,号称“离诺贝尔只有一步之遥”的《碧奴》,和以奥斯卡为目标的古装武侠巨头张艺谋、陈凯歌一样,都走的是文化贩卖之路。而苏童,这一次,付出了民间的箱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