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妮 三十而已:王曼妮们 在上海受罪还是回去家乡安逸
原创 白鹿 张昕 Dr昕理学最近在《三十而已》播出。原来,鹿萨马也发誓不再追剧了。结果两天就真香了,甚至提前点播花了24元,就为了照顾贾离婚...
网上很多评论和分析文章都是关于和钟的婚姻和爱情,但是当我被鹿萨马拖住的时候,我被的个人成长经历所吸引。
因为她的很多经历都很真实,和千万在北上广深漂着的年轻人太像了。她所经历过的困境、迷茫、选择,她的高不成低不就,留不下也回不去,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留在北京/上海/深圳,工作辛苦,竞争激烈。买不起房,结不起婚,未来看不到;回老家,虽然安逸稳定,却发现回不去了。不仅事业上的机会少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完全不同。”如果我是王曼妮,我会怎么选择?
1不要被自己的认知所欺骗选择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小城市安身,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无论做哪种选择,都有过得好和过得不好的,也都有后悔的和不后悔的。但我能告诉你的是,不要被自己的认知所欺骗——你要先了解自己的真实内心,才能做出更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此话怎讲呢?举个例子。节目热播前,有人问我:“过年我和当年放弃北漂的老朋友吃了顿饭。他说;‘我在小城市窝着,没啥斗志,没啥发展……但是呢,不用像你那么累,现在这样岁月静好,也蛮好。’他说的岁月静好,让我也有点动摇了北漂的信念。但是,我怎么看见他的眼睛里都是压抑和不甘呢?”另一个朋友问我:“我叔公早年放弃了体面工作,去到某个大城市打拼,苦了一辈子,也没混出什么名堂。他说他不后悔,因为他涨了见识,牺牲自己让后代出生在大城市。但我内心的疑问是,搭进去一生换这样的结局值得吗?如果他真的不后悔,为啥现在这么愤青,整天对着新闻骂?如果真的值得,为什么他的人生都靠‘意义’支撑着?”其实无论是回乡的,还是离开家乡的,都是成功的,都是不尽如人意的。所以,选择哪条路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因为你需要先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才能知道该怎么做。上面提到的“朋友”和“亲戚”其实是在自欺欺人。于是,我给他俩都讲了一个Festinger的经典实验:Festinger随机招募了一组受试者,让他们做一个小时拧螺丝的工作,完成工作后给他们报酬。其中,一半的被试拿到了20元的巨款,另一半只拿到了1元。然后,费斯汀格要求受试者评估他们刚刚完成的工作是否有趣。结果发现,得到20块被试费的被试还是比较真实的,表示这个工作很枯燥,自己这么做纯粹就是为了那20块钱;但是那些只拿到1块钱的被试则都觉得“这个工作太有趣了!我干这个活儿根本就不是为了钱!”你看,同样无聊的工作给你20元,你就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份工作很无聊”;但是如果你只拿到一块钱,你的认知就会开始欺骗自己。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这种自欺是缓解人内心失调感的过程。因为对结果的认知是“无聊工作一小时只拿一块钱”,受试者会有一种不平衡感。为了消除这种不平衡感,受试者往往会重新评价自己刚刚做的工作,会认为工作“虽然钱少,但意义重大”——否则,我为什么要傻傻地工作一个小时呢?!这个非凡的意义,其实是你为了欺骗自己而赋予的。就如同夏雨荷等了一辈子都没等来负心的乾隆爷,临死前对女儿说:“我等了一辈子,恨了一辈子,想了一辈子,抱怨了一辈子...但是,我仍然感激上帝,让我有一个可以等待、可以憎恨、可以思考、可以抱怨的人。否则,生活就像一口枯井,枯燥无味。”这是典型的认知障碍导致的自欺欺人,因为她无法面对作为那个时代的杰出女性本可以拥有美好生活的结局,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浪费了一生。
当然了,如果你的人生已经接近大结局或者你的选择已经无法改变,这样调整认知是对的,否则于事无补只会让自己更抑郁。但是,如果你不得不回到你的生活中,你可以尽快认识到你内心的真实需求,为下一步做出合理的计划。永远不要沉溺于痛苦的境地,不断欺骗和麻痹自己。剧中王曼妮的做法不失为一种选择。“留上海好还是回老家好”,这种事情听别人的意见也没用,因为别人不是你。所以她选择亲身实践一下,回到老家去工作生活了一段日子,最终发现自己真的没办法认命,才又决定回到上海。这段生活看起来是在浪费时间,其实并不,因为她通过这段尝试,理清了自己的真实需求。2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冲突王曼妮在这部剧中最有争议的问题是她是否是一个淘金者。很多人说她“刚正不阿”,但显然她喜欢有钱人,不肯承认。事实上,我认为王曼妮的主要问题不是拜金主义。她确实喜欢有钱人,但这和“拜金”不一样。
因为真正拜金的人应该是为了得到钱而放弃各种底线的。剧中王曼妮拒绝已婚有钱佬、拒绝违规私收小票积分、拒绝“梁有财”的包养、恋爱中坚持花自己的钱、分手后退回赠予等,从这些行为来看,她确实没“当”过,算不得“又当又立”。她的问题是,她对爱情的幻想是浮云,她的目标之间有太多的冲突——她想要浪漫、纯洁和真诚,灰姑娘的奢华童话,以及对平等的平等尊重。当人们面对不同的生活目标时,他们经常会有冲突。社会心理学家勒温针对各种冲突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冲突类型”。
1、双趋冲突:当一个人面对两个具有相同吸引力的物体时,他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而必须放弃另一个。2、双避冲突:当一个人同样讨厌两个目标时,他必须选择其中一个。3、趋避冲突:当一个物体对你有吸引力和排斥力时,就会产生冲突。冲突中的人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他们面临的冲突,然后才能做出最佳选择。如果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只能在选择的泥淖中挣扎,在冲突的漩涡中打转。
3能力和欲望应该匹配 要爱情没错,要面包也没错,二者全都要,也没错;关键问题在于,自己能不能要得起。“如果你是王曼妮,你会选择什么?”这个问题鹿sama采访了几个人,得到了以下答案:1.改变行业,提高赚钱能力“想办法进入更赚钱的行业。比如发展好的互联网科技公司的普通职员,可能也比效益不好的企业中层收入更高。”2.降维竞赛“去竞争小一点的二线城市,或者发展前景好的新兴城市。必须要面对现实,北上广真的不是人人都能留下来的。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当然是综合竞争力最强的才能留下,如果凭自己真的留不下来,不如及早止损。”3.选择价格合理的合作伙伴“既然父母给不了经济资助,自己有点能力但又没那么强的能力,又非想呆在上海,那就清醒一点,不要做灰姑娘的梦,选择像咖啡店老板那样的经济适用男一起奋斗,虽然过不上奢华的生活,但是扎根上海奔小康还是可实现的。”我总结了一下上述的几种方法:无非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或降低自己的欲望。因此,我同意王曼妮在剧中的成长。她的成长步骤是:首先,通过实践,认清自己内心的需求。然后,认清冲突的类型,做出选择。再然后,找到了她的能力和欲望之间的差距,并且设法去弥补。看完这部剧,大家都想起了顾佳的善良和完美。而王曼妮的角色则是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如果只看到角色的不好,看不到她的自我成长,那么这部剧就白演了。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思想家米歇尔·德·蒙田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我想补充一句:“世界上最难的是了解自己。”而且这可能也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甚至一不小心就被自己的认知骗了。人贵在认清自己,想明白自己有多少筹码、有多大能力、能干成什么、不能干什么,然后调整预期、校正方向、控制不合理的欲望、制定能达到的目标、执行可完成的计划——这样一路走下去,无论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小城市,其实结局都不会太差。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成长的路上看到真实的自己~ ~好吧。我要回去写拖延已久的论文!
张昕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本文已参加中国科协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实施的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项目制作人:科普中国制作:Dr昕理学制作人: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