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日报 界首木版年画 老艺新传
木版年画中的旧艺术新传
本报记者赵海涛/文特约摄影
精致的雕刻,一个接一个,灵动的线条让简单的人像栩栩如生;多彩、生动、精美的木刻艺术令人赞不绝口。在阜阳众多的地方民间艺术中,木版年画曾经风靡一时,深受人们的青睐,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衰落。如今,这门民间艺术再次焕发生机,今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传承。
8月11日,记者采访了界首市木版年画传承人徐涛,听他讲述木版年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家族工艺代代相传
木刻年画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国时期。它们从河南、山东等地传入,兴盛于界首各地,深受百姓喜爱。44岁的徐涛是界首市西城街道办事处徐增庄人,出生在一个木刻年画世家,已经传到了第六代。从12岁开始,徐涛和他的父亲徐凤龙学习手工雕刻和绘画技术,现在他们已经练习艺术30多年了。
木刻年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过去为什么流行?徐涛告诉记者,从小父亲就教他独特的绘画技法,主要画灶神、门神、童子、田野等神。“过去,这种木刻每逢节假日都很流行。大家都想买几个吉祥的,或者挂在正厅装饰门面。所以做木刻年画的艺人很多,我们村只有七八个。”徐涛说。
这种繁荣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逐渐离世,木版年画逐渐被人们遗忘。1996年,高中毕业后,徐涛外出打工做木雕技师,但并没有正式继承木刻年画的衣钵。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水平。2014年,在界首市文化馆的帮助下,徐涛再次拾起了近20年的木刻年画技艺,决定让这门民间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精美的木画杰作
他手里的刻刀上下飞舞,在木块上细腻地描绘出各种形状;随着木刻的均匀着色,生动的肖像印在宣纸上。近日,徐涛在自己创办的龙凤木易公司工作室创作了最新作品《五福》。徐涛说,木刻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创作难度不低,关键在于雕刻的过程。“雕刻是测试技术的一大难点。人物线条流畅不流畅,形象生动不生动,都是雕刻功夫。”
材料、技术、耐心、专注和创作一幅好的木刻作品都是不可或缺的。“木版画的木板最好用当地的枣树、梨树,便于清晰雕刻;在刻画上要注意构图饱满匀称,线条简洁端庄,造型大方简约,色彩鲜明动人。”徐涛说,他在雕刻木刻的过程中精益求精,经常花几个月的时间研究一件好作品。“这是我们家传下来的习惯。想要完美,就要打好基础,多思考,有耐心。”
凭借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精湛的绘画风格,徐涛和他的木刻年画迅速在当地出名。近年来,徐涛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民间工艺美术交流展、文化博览会和富阳非遗展等。工艺美术受到行业专家、学者、收藏家的广泛赞誉,产品年销量再创新高。2019年,其工艺品公司销售额达100多万元,其木版年画工作室、木版年画体验馆成为界首市知名的非物质文化推广基地。
创新和发展再次循环
木版年画作为我国从雕版印刷发明到现代印刷术出现的漫长时期中最具特色的画面传播形式,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风俗、信仰、生活需要等内容,蕴含着人民群众丰富的趣味观念和审美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木版年画面临着失传的困境。机器胶印年画和挂历逐渐取代了艺术家手工制作的年画,木版年画亟待创新发展。徐涛说,木刻年画要想前进,必须与时俱进。结合当下时代的发展,他创作了更多风格各异、形式各异的木刻年画,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传统的木版年画,如门神、寿星、松鹤延年,甚至生贵子、一年以上等。,可以与书法、印章等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与人们喜欢的流行文化元素相结合,创新并融入现代木刻年画中。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徐涛说,在很多介绍木刻非遗项目的课上,他都现场展示了雕刻漫画和人物的手工艺术。“不拘泥于过去,传统民俗有发展的出路。”
现在,徐涛的木刻工艺已经传承下来,他的儿子和徒弟也继承了他的工艺,并将木刻工艺传承下去。徐涛表示,未来,他准备进一步学习和创新年画,打磨更好的作品,把这门民间艺术变成更符合大众审美、更有时代烙印的大众艺术,创造更大的价值。
来源:阜阳日报第三版2020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