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回归 顺风车加速回归背后 滴滴真的变好了吗
滴滴在“七嘴八舌吐滴滴”播出后的回复 来源 / 滴滴官方微博 滴滴“七嘴吐滴”播出后的回复来源/滴滴官方微博
在这个节目中,滴滴回应了以下几个问题:出租车的实际价格和预估价格为什么会有差异?两个人同时叫车。为什么预估价格不一样?为什么定位总是不准,找不到司机?我们前面有所有的汽车。为什么要把订单送到3公里外?
产品经理辛欣在土考大会上表示,在她看来,公司和乘客的关系就像母女关系。作为一个平台,与司机和乘客的关系没有把握好,最后变成了“里外不是人”;此外,定位不准确与通信信号有关。司机调度单由系统调度,不能人工干预。产品经理Lulu解释说,快车的需求大于供给,有专车或拼车的运力,所以系统会推荐乘客选择这些服务,叫车成功率遵循“全局优化”的原则,让用户每次都能尽可能成功叫车,所以有时候等待时间比较长。
此前,今年6月,滴滴召开“内部吐槽会”,多名员工登台公开吐槽公司和管理层。
对于滴滴组织的两次吐槽大会,滴滴创始人程维公开表达了吐槽大会就像照镜子的态度,可以让滴滴形成一种更开放、更有反思思维的团队管理基因,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听到更多来自市场的真实声音。
对于滴滴的顺风车业务,自2018年9月以来,滴滴不断与社会各界双向沟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先后开展了线上意见征集、线下意见调研、安全监管咨询委员会建设、线上“公议会”“答疑解惑”等多项行动。
2019年7月2日,滴滴举办首个安全主题媒体开放日。开放日当天,刘清带领安全管理团队详细披露了近期安全工作进展,沟通了当前安全工作存在的难点和痛点。
一位业内人士曾表示,滴滴一开口,就公开问题与此前的讨论表达了明确的态度:在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下,一款工具软件正试图真诚、勤奋地与公众沟通,试图回答自己在做什么,并通过各种渠道、以开放的方式接触到更多的人。
滴滴的问题
2018年,程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滴滴在企业发展上没有先例可循。
作为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滴滴最早进入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出行和交通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平衡传统车厂、央企、地方政府、新旧能源、国内外资本等各方力量。作为企业本身,滴滴还是需要面对一个事实,目前和国外同类型的优步、Lyft一样,还是赚不到钱。
在林鸿看来,滴滴今天面临的各种问题,本质上是由滴滴的商业模式决定的。
滴滴的商业模式与优步和Lyft相同:通过移动应用连接乘客和司机,每次出行后,乘客向司机支付车费,然后企业从每次交易中收取一定的费用。这种商业模式被称为“平台模式”。
然而,在林鸿看来,滴滴在这个市场中扮演着服务提供商和平台的双重角色。“这种商业模式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
滴滴有定价权,控制司机派单,同时为用户提供服务。在用户心中,滴滴是出行市场的服务商;对于司机来说,滴滴是一个平台,他们不受雇于这家公司,但司机的接单权和价格由滴滴控制。此外,调运订单完全是靠技术来进行的,“就像流水线工人一样,他们完全任由别人摆布”。
对于滴滴来说,提供服务的司机和车辆都不是滴滴,他们没有雇佣关系,只靠收入分配来管理司机。要通过各种手段对司机进行管理和控制,做好服务用户的工作。此外,旅游业是一个典型的稀缺市场,因此存在许多困难。
林鸿解释说:“对于供需双方来说,滴滴实际能承担的角色和责任与他们给出的预期完全不同。“滴滴为用户提供服务,但实际上供应完全不受控制,滴滴有定价权,但实际上只是一个平台。”
至于滴滴对外解释的、无法人工干预的系统派单,林鸿告诉财经,这不是因为技术不够发达,而是因为“技术太好了,所有AI算法的核心问题是不可解释性和反人类直觉。在这个过程中,精准算法会牺牲一些个人利益来实现平台的最大利益,个人利益和平台利益之间必然存在冲突。”。
换句话说,与传统出租车公司相比,滴滴、优步、Lyft的优势在于效率和轻资产,而滴滴现在面临的各种吐槽,恰恰是因为它的效率和轻资产,和出租车公司一样,司机的维护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信息》显示,一年后只有20%的司机留在优步平台,相当于每个月流失12.5%的司机,一个季度流失三分之一的司机。网约车平台上的不当司机都是“员工”,节省了不少开支;另一方面,司机对平台没有忠诚度,平台要花更多的钱才能让司机迷路。这也是滴滴、优步、Lyft至今无法盈利的原因之一。
过去三年,Uber、Lyft、滴滴尝试各种措施缩小亏损 来源 / 贝恩咨询 在过去的三年里,优步、莱夫特和滴滴尝试了各种措施来缩小亏损来源/贝恩咨询
当然,对滴滴的吐槽还会继续,用户还是会离不开滴滴。作为一家新企业,滴滴将在这些问题下继续迭代更新。
林鸿说:“滴滴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他们的运营需要更加谨慎和谦逊,在大众面前放下原有的态度。
*标题图来自互联网。应采访者的要求,本文中的林鸿是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