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大厦 昔日斜桥总会 今日广电大厦
原创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上海电视台有三个门,一个在威海路,一个在青海路,一个在南京西路。一般来说,威海路叫“上师楼”,南京西路叫“广电”,青海路是人可以进出,车却出不去的大门。我第一次走进南京西路651号广播电视大楼是在1997年上海举办第九届全运会期间。当时,这座建筑被全运会广播电视中心所在的上海有线电视台使用。当时我负责编辑一个全国各省市电视台和体育部门联合制作的全运会新闻档案,演播室区域位于广电大厦七楼。当时南京西路没有那么多高层建筑,广播电视大楼也是新建的。一天的工作下来,在吴江路和凤阳路吃点东西,或者去石门路和大田路找光盘和vcd,都是很惬意的。2001年10月8日,上海电视体育频道成立,我在广电大厦工作了19年。前两天在一个群里,两位老师拍了一些老照片,问在哪里。我一眼就脱口而出:这是英国斜桥协会。是的,我工作的广播电视大楼原本是一个乡村俱乐部,也是上海运动队的办公楼。这段历史说来话长。碰巧我有一本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师李玲写的书《梅花淘尽后的真相:现代上海异客会建筑》,其中有一章专门介绍斜桥会的历史,有些图片非常珍贵。我扫描了其中的一部分,并与读者和朋友分享。让我们看看这座建筑从1879年到现在的变化。
1879年斜交桥开通大会的历史场景
广电大厦这幢楼的历史,确实可以回溯到1879年。彼时有三位英国侨民英侨福布斯、格罗姆和凯尔,在今南京西路青海路处购置十一亩土地,当年4月开始建造俱乐部楼,三个月后建成开放。当时的南京西路还是一片田园风光,总会西面有一条斜着通向张园的小路,并有一座小桥连接,桥名斜桥,路名斜桥街,英国佬给这条路起了个美丽的名字:Love Lane,就是今天的吴江路。因有斜桥和斜桥街,所以国人把英国人的乡村俱乐部称为“斜桥总会”,又叫“英国乡下总会”。该处最早的地址是静安寺路120号,现在是南京西路651号。斜桥总会刚建成时,吸引了90名会员参加,但因建筑较狭窄且娱乐设施没有特色,一年后有21人退出。为使总会更受欢迎,委员会一方面千方百计举办各种音乐戏剧表演,另一方面在1882年增购40亩土地,建成舞厅、羽毛球馆等,到1906年,斜桥总会会员人数达到200人。1929年,斜桥总会庆祝成立50周年,会所内举行盛大庆祝活动,《字林西报》进行详细报道,当时的主席科尔顿自豪地宣称:“这些场地在上海乃至远东地区都是最优秀的”。1929年7月3日的《紫林溪报》
斜桥总会成立50周年的报道1929年7月3日,《紫林溪报》在报道谢桥总会成立50周年时,出现了4幅外国人的卡通画像。左起第一位是当时总会主席科尔顿,第二位是年龄最大的成员布罗迪·a·克拉克,当时翻译成格洛克语,曾担任法租界市政委员会主席。现在柳林路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格洛克路。左起第三位是第二年长的成员,A.W .伯基尔,现在叫阿尔伯特·威廉·博基尔,当时翻译成白克。曾任公共租界工商部副厅长、电器委员会主任。凤阳路,原名白客路,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最后一位是当时的公共租界局局长董安诺德。1906年斜桥的场景
池塘应在今广电大厦后门处1906年斜桥大会的网球场
谢桥大会舞厅历史场景
谢桥总会议室客厅历史场景
斜桥大会台球室历史场景
1928年,这座斜桥被建成游泳池
当时《字林西报》的报道1928谢桥大会北入口
斜桥总会的历史到抗战发生转折,1943年1月19日《申报》报道:“驻华日派遣军之上海办事处已从狄思威路旧址迁入静安寺路六五一号前斜桥总会”,这里成了日军的情报机构。抗战结束,总会被美国驻军使用,称“美国斜桥俱乐部”。解放后这里曾是华东工会干部学校、上海市体委体工队,1974年上海电视台迁到这里,210米高的上海电视塔当年12月建成使用。1994年原斜桥总会建筑拆除,建成现在的广电大厦。明信片上的斜桥总是
谢桥总是有雪景
20世纪40年代末的美国斜桥俱乐部
80年代的上海电视台
今天的广播电视大楼
原标题:《昔日斜桥总会,今日广电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