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书房 这个街头24小时自助的“南书房” 吸引上万会员打卡阅读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27日20时30分讯27日上午,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广场上,何阿姨正从小木箱中取出阅读书籍。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了解到,何阿姨取出书籍的这个小木箱名叫“南书房”,里面装着四五十本书。在南岸区,有100个“南书房”散布在人流密集的社区、学校、广场和步行街上,打造出了一个个“500米文化圈”。南岸区文旅委数据显示,通过一年的运营,“南书房”书云图书数目已经超过7000册,注册会员达到了1.2万余人。
社区24小时自助“自习室”
“以前借书要去图书馆,又远又麻烦,现在好了,家门口就可以借书了。”何阿姨说。据了解,南湖社区已经建成两个“南书房”,今年年底之前,将在天台岗小学再建一个。华龙。com-New重庆客户端记者看到,从外观上看,“南书房”更像是一个木质的邮箱,其正面是一个巨大的玻璃,被木质隔板分割成两排盒子,里面堆放着各种书籍,玻璃上有明显的借还二维码。南湖社区书记徐永利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展示了借书操作,手机扫描二维码,注册完毕,即可随借随还,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时间。南岸区文化旅游委主任王磊表示,“南书房”是一个集借书、还书、赠书为一体的自助平台。读者只需扫描“书房”上的二维码,通过认证后即可借阅其中的书籍。更有趣的是,如果你借阅了书籍,身边的朋友也想要看,他只需直接扫描图书上的漂流码,就可以直接从你手拿走这本书。在系统图书库里看到自己想要的图书时,而书又不在附近“书房”里,你可以直接通过预约功能,把图书预约投放至附近的“书房”中,方便借阅。雷旺表示,,趣味漂流和图书预约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了市民的阅读乐趣。当然,如果居民家里有多余的书,可以自己捐给“南书房”,这样就不会有更多的好书被搁置。花园6村4栋的居民蒋新菊就是一个“捐书达人”,今年62岁的她平时一直有阅读的习惯,每次看完一本好书,她都会放到社区居委会供邻里阅读,而有了这个“南书房”,她把书借出来就更方便了。雷旺告诉记者,目前,“南书房”书云图书数目已经达到7000余册,共有会员12000余名。王磊告诉记者,目前,“南书房”的藏书数量已达7000多册,拥有会员1.2万余人。
扫描实体书的二维码可以免费“听书”
闲暇里,南湖社区的居民喜欢到三益书院坐坐,一杯几块钱的茶可以坐一下午。这里是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点,也是一个有声图书馆。与“南书房”不同,有声图书馆的阅读模式是通过耳朵来完成的。据了解,有声图书馆以“一本实体书+一个二维码”的形式为公众提供畅销图书和党员学习教育资料。市民只需扫描手机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收听有声图书馆的图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目前,我们采取的是每周更新的方式,定期上架新的有声图书。而借助喜马拉雅的平台,这样的更新几乎不会重复。”雷旺介绍,在南岸区,已建成16个有声图书馆,通过这种“科技+文化”线上线下创新全民阅读新载体,营造出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数据显示,今年10月,南岸区各地16家有声图书馆的访问量达62960人次,独立访客超过3万人次。同时,南岸区还依托有声图书馆,开辟了社区电台,居民们可以自己录制诵读好书的音频,传送到电台之上,分享给自己的左邻右舍,让阅读不再只是一个人的乐趣,而变成可以与人分享的大快乐。今年6月开播的社区广播站,已经建立了6张专辑,33个节目,8000多场广播。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据了解,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有声图书馆是南岸区进一步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一个缩影。2018年4月,南岸区代表我市成功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成为继渝中区、北碚区、江津区之后第四个获得该资格的城市。目前,南岸正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创建工作稳步推进中。“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提升南岸文化软实力的重大选择,是实现文化强区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风景从南岸来’的重要保障。”南岸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了解,南岸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南岸区公共文化考核方案》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文件,对全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了总体性的制度性安排。截至目前,南岸区累计投入1745万元建设100个标准化社区图书馆,以“一个主馆+100个社区图书馆”为框架实施体系,推动南岸区全民15分钟阅读圈基本建立,每年有60万读者来馆,全年开展阅读活动300余场。怎样切实提升和老百姓文化生活关系密切的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南岸区围绕示范区创建、示范区创建规划编制等主题召开会议和培训。按照规划和实施方案,南岸区统一谋划、精准施策,深入开展主要项目,着力抓好重点工程。对标对表,推动逐项落实、逐项达标,为通过创建验收打下坚实基础。下一步,南岸区将对现有镇街综合文化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加快片区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形成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完善线上线下文化志愿服务登记招募、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形成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充分提高现有平台的使用效率;激发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群众能参与、参与好、愿意参与的工作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管理良好、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