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英 99岁老人传承好家风:家中2名博士9名硕士
原创 飞梦雨花 飞梦雨花在雨花区高桥街道怡园社区,有一位年近百的老人。虽然她受到时代的限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又是文盲,但她养育了7个孩子和10个孙子。四代同堂的大家庭里,有两个医生,九个师傅...更难得的是,她的子女和配偶都是中国共产党员。
一定要读书
这样一个枝繁叶茂、兴旺发达的大家庭是如何发展而来?答案之一就在于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周秀英一直坚守的信念——不管怎样困难,儿女一定要读书。1921年,周秀英出生在长沙的一个小富人家里。他的父亲是一个学者,他有“一切都不如人,只有读书高”的骄傲。在这样一个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周秀英错过了学校。但受父亲的影响,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周秀英心中生根发芽:读书很重要。周秀英结婚生子后,她暗自下定决心: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她一定会竭尽所能,让他们念书学习,再也不让自己未能读书学习的遗憾上演。供养七个子女上学,对一个农村家庭而言,是沉重的负担。五六十年代,同村的孩子大多念到小学便不再念书,而周秀英却咬紧牙关,硬是让七个儿女全部读完初中,并且支持他们进一步求学。为了凑齐儿女们的学费,周秀英除了干农活做家务,还开始学习养猪。猪仔养大、年关卖出,来年儿女们的学费就有了。在周秀英的细心照料下,猪仔长得又肥又壮,在十里八乡都出了名。“别人家的猪卖价3毛一斤,我家的猪能卖4毛2一斤。”谈及往事,周秀英和儿女们自豪地笑了起来。在孩子们眼里,不管上学路上有多少困难和障碍,周秀英总会找到解决办法的。20世纪70年代,周秀英的小儿子面临小学毕业后辍学的困境。周秀英去了学校:“没有桌子和椅子也没关系。我会搬家里的桌椅,只要能看书。”最后,校长被母亲的决心和毅力所感动,允许小儿子上学当审计员。小儿子珍惜这个周秀英辛辛苦苦争取来的读书机会。后来,他能够从一个观众学生变成一个成绩优异的正式学生。
在老人的耳濡目染下,子女们也十分重视学习。即便参加工作之后,周秀英的儿女也时时挤出时间提升自己。而她的孙辈,也大都是硕士与博士。人情味是一篇文章采访时,正巧遇上周秀英的小儿子夫妇来探望老人,虽然只是日常问候,但小儿子手里依然带了水果等小礼物。“礼轻情意重,这也是我妈教的,不管多近的关系,都不好空手上门,总要带点小礼物。”注重维护与亲友的关系,孝敬父亲,尊老爱幼,这也是周秀英教给儿孙们的传家宝。“舌头和牙齿有时会打架”,兄妹之间难免会打架。这时,周秀英一定会找出矛盾的原因并与他们讲道理。同时,他会教育大一点的孩子要有兄弟姐妹的责任感,多关心弟弟妹妹;小孩子应该尊重他们的兄弟姐妹,听他们的。
周秀英更是用行动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孝敬课”。在她年轻时,尽管琐事缠身、农活繁多。但她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特意带上孩子们一起到长辈家里尽孝,为长辈嘘寒问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周秀英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儿子女儿都争着抢着孝敬老人,兄弟姊妹相处也十分融洽。红色家风代代相传谈起自己家这些年来的幸福生活,周秀英真诚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国家,给我们带来了幸福安定的生活。”翻开周秀英家的历史,会发现耀眼的红色家风一直传承其中。周秀英的丈夫徐顺昌于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韶山支部的地下党员。他一生致力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周秀英对她丈夫的入党既支持又自豪。新中国成立前,丈夫忙于党的地下工作,无暇顾及,周秀英撑起了他们的家,料理家务,照顾孩子,尊敬长辈。在她和丈夫的推动下,七个孩子及其配偶全部成为党员,延续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战的红色家风。周秀英搬到李小华高桥街道怡园社区后,怡园社区党支部书记经常组织工作人员关爱“百年老人”。应街道邀请,周秀英还在她感到舒适的时候参加了“中国好人”事迹宣传活动,与大家分享了她的经历和感受。天气好的时候,周秀英经常来街道活动室聊天。邻居们都羡慕周秀英家庭的和睦和繁荣。
来源 | 区融媒体中心实习记者李雪菲原标题:“99岁老人传承好家风:家里2个医生9个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