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峰 新局已开 演艺新业态启程
资源少、格局小、产业链不完整的传统演出行业将迎来新的开始。昨天,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的指导下,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演艺新业务发展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该委员会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最前沿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包括传统演出行业的剧院、演出经纪机构、艺术团等。,以及长短视频平台、数字文化产品厂商、文化科技公司、技术开发公司、文化产业研究机构、文化投资公司等。是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第一个跨行业、跨学科的委员会。将打破传统行业格局,整合全网资源,携手科技企业,全力推动文化演出数字化发展。演艺新业务发展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演出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升级发展机遇。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朱表示,新成立的演艺新业态发展委员会并不着眼于某一垂直领域的发展,而是着眼于将整个演出领域纳入新的生态圈,开发数字演艺产品和数字化演艺资源,在扩大的市场中形成多领域的商业模式。提升行业附加值,整体回答行业格局,与其他分支机构、其他演艺机构合作产生价值。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朱
“如果我们在演出市场不断探索新的商业理念和商业模式,新演艺发展委员会的成立将使我们跳出固有的观念,突破传统认知,重新认识演出行业,重新审视其规模和前景。走出一条创意转型、创新发展的道路,中国演出行业不仅在节目制作创作领域攀上高峰,而且在市场模式上也领先世界。”朱对说道。
随着疫情的冲击和5G技术的发展,新演艺业态的探索引起了广泛关注,释放出强烈的积极信号。11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促进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夯实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的建议。推动数字文化高质量发展,加强内容建设至关重要。深刻把握数字文化的内容属性,打造更多既能满足人们文化需求,又能提升人们精神力量的数字文化产品。《意见》提出,培育塑造一批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IP,加强IP开发转化,充分利用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视频、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产业形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
高正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发展司司长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正表示,探索演艺新业态,必须坚持以表演为中心环节,不断引进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国内艺术精品;要提高艺术生产能力,培育符合互联网特点、适合线上观看和消费的原生云演艺产品,使其更符合线上观看的习惯和规律,尤其是为观众提供与线下不同的观看体验;要加快文艺院团、演出机构、演出场所数字化,打造数字化剧场,让更多的知名团体、知名艺人上线;要加强演艺企业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提升数字传播和营销能力。“演出行业协会演艺新业态委员会的成立,顺应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大趋势,是演出行业落实五中全会培育文化新业态的具体实践。我们要顺势而为,抓住机遇。”
新演艺业态的发展有多大空,出席成立大会的嘉宾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一个
“数字产业”打破行业壁垒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副院长张铮
“从2017年第一份与数字产业相关的文件《文化部关于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到今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关于促进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颁布,“数字产业”概念逐渐进入中央政策视野,为数字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和努力方向。”清华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副院长张铮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迫使与‘线上’相关的文化消费取得长足进步,逐渐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文化消费者的主要消费形式。”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新演艺形式发展委员会是全行业共同做出的选择,也是疫情带来的基于自救的自我意识和自信。
当前,文化政策呈现出从产业政策向多效政策发展的趋势,文化作为生产力的要素,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势能和动能。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了知识产权资源,带来了产业效益,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十四五”开局之年,线上线下的相遇尤为突出,文化产业的业态也从以往的网络IP、直播、网络音乐视频向云演艺、云旅游转变。谈及“数字产业”的发展趋势,张铮认为:“未来将有更多的创新思维用于资源转化加工,打破线上线下壁垒;实现阶层的飞跃,让越来越多的群体在云端接触到高质量的演艺;创造更多的场景和增量,让互联网在更深层次上与表演艺术相链接。”
2
5G+云演艺打造N秒场景
米谷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鑫
2020年将成为数字化发展的重要节点,社会全面呈现数字化转型,“上云”将成为热点。
在“云”的世界里,“技术”和“文化”密不可分。观众体验文化,场景需要技术支持。今年10月发布的中国5G+8K白皮书显示,中国在超高清领域与世界保持同步,甚至在商业应用上领先。受疫情影响,5G已从国家层面纳入新基建项目,所有地级市和部分县级市5G全覆盖,基站超过35万个,宽带用户超过2亿。“从一开始,随着2G、3G、4G通信技术的发展,米微就为不同品牌定制了演出。从4G开始,他正式进入商业演出、版权、门票等领域,包括线上直播,并逐渐探索商演的进程。技术叠加、云演艺N秒场景、云场景融合探索成为今年的主要目标。”
今年,咪咕演艺联合合作伙伴推出了一系列云演艺活动,平均为期两天。截至12月,有超过1.8亿人,是线下观众的400倍。2019年,米米线下收入占比80%,20%来自线上;今年60%来自线上,只有40%来自线下,但整体收入规模保持持平,未来还会做更多线上探索。
三
用高端技术支撑舞台的“新”艺术
华为中国大视频业务部总监李源
全光网络在中国推广较早。现在,固定光纤网络覆盖和5G无线覆盖让观众有了更高的超清视频体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整个基础设施和信息延伸提供技术支持,延伸超高清视频概念。“‘高科技视频’,高就是高规格,比4K还高,未来8K,甚至16k;新是新的格式,新的场景,包括自由的视角”。在技术支撑方面,舞台文艺视频呈现保持了“四新”:新场景、新内容、新业态、新渠道。
表演中的很多场景都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来实现。在5G的加持下,一场演出,无论是跨场景、跨城市、跨国家还是跨州,都可以与5G超低延迟同步结合,进行无缝演出;通过影院内5G立体定位实现AR互动,让影院更丰富、更活跃;用AI进行人脸识别,用摄像头捕捉制作短视频,在看电影和消费的全过程中进行分享和推广;利用大数据分析观众的喜好,可以让作家、艺术家和观众很好地互动。
舞台艺术历史悠久。在这些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线上线下的表演也将大放异彩。“未来,影院需要提供这些新媒体技术拍摄的相关设备、拍摄支持、投资以及相应的行业服务。只有这样,新的格式才能被完全驱动。”李源说。
四
传统艺术的数字化探索
国家京剧院马南
文化和旅游部直属、享有京剧国家队称号的国家京剧院,60年来共上演了500多部不同题材的优秀传统戏曲、新历史剧和现代京剧,形成了善于继承、善于借鉴、勇于创新、善于塑造人物的艺术精神。
随着5G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数字艺术时代正在不可阻挡地到来。新媒体为京剧艺术的呈现插上翅膀,用大家都喜欢的方式宣传京剧,正是时候。疫情期间,国家京剧院大胆尝试,开辟新的演出渠道,搭建新的传播平台,让传统艺术能够勇立潮头。
国家京剧院联合全国京剧团举办京剧线上抗疫展演月。8月8日至9月6日,在学习平台、央视、Aauto Quicker、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共演出30场,观众总数约8000万人次,好评超3000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八个京剧团联合演出,集中展示优秀剧目。
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5周年”线上演出,国家京剧院首次尝试直播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外,还开展了在线文化交流活动。为庆祝中国和宋建交40周年,由空中国剧院演出的《大闹一场空》线上演出,达到200多万人次,让京剧热再次在拉美掀起。
“下一步,国家京剧院将坚持定位,提升内涵,坚定坚持诚信创新;多方合作,抛开人才;创新引领和激活市场;深化合作,走向典型。”马楠说。
五
多元化业态助力网络演艺发展
爱奇艺执行编辑孟良
“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新是爱奇艺发展的动力。”孟良表示,在疫情期间,借助线上平台将线上线下表演结合起来,已经成为许多院校的选择。疫情期间,爱奇艺建立了“云剧场”和“云场景”,不仅开展了多场音乐剧和话剧的现场直播,还进行了珠峰直播、爱奇艺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的线上直播和线下演出。在平台方面,爱奇艺文化表演频道的发展已经成熟。线上直播、评论、信息获取延伸到线下演出的直播、互动、独家采访,以及与高校院团合作全方位推广。
线上线下的结合更具有互补性。“爱奇艺一直是一个‘to c’的模式,直接连接内容生产者和经营者。未来我们将走向‘To C’,让运营商直接触达客户。”孟良说。在平台的帮助下,内容提供商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偏好。作为一个平台,它成为内容提供商的“直通车”,降低了中间成本。比如,点击率高的链接不仅会出现在演出渠道,还会根据用户喜好推送到其他渠道,让更多用户知道有什么样的优质内容可用,根据需求点对点推送,在推送链接中延伸内容,比如线上购票、演出观看体验、线下演出销售等。“爱奇艺一直坚持用更元的方式帮助演出线上线下推广。”
演艺新业务发展委员会主席
张亚峰
国家京剧院党委书记
元民
米谷文化科技有限公司音乐业务副总经理
尧瑞
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源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视频业务部负责人
沈黎晖
北京摩登天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表演艺术新形式发展委员会主办机构名单
中国京剧公司
中国歌剧
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
中岩演艺电影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黄浦区演艺文化发展服务中心
南京文化投资控股集团
北京摩登天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九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米谷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北京有限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文悦集团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数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
北京韦伯世杰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亚图快捷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
阿里巴巴文化娱乐有限公司
成都索贝数字科技公司
编辑/排版:牛
校对: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