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生 抗美援朝老战士王彦生:放弃上大学 奔往抗美援朝前线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我军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压倒。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在当年抗美援朝期间,这几句话一直被王彦生和他的战友挂在嘴边,近70年过去了,已经91岁的王彦生完完整整记得每一个字。“保家卫国,有国才有家”1952年5月左右,王在云南当兵。当时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上大学,王文化程度高,导师推荐他去云南大学;第二,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王彦生毫不犹豫选择了后一个,他说:“当时想法很简单,眼下当务之急是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有国才有家。”作出决定后,他就跟家人讲工作有调动,并没有说是去抗美援朝。一个月后的6月,王和他的战友们从昆明干海子军营出发,坐车走,然后步行和换车...15天后,他们到达吉林省东北部延边地区永济县双河镇。在双河镇盛装打扮,他们把解放军标记的衣服都留下了。王说:“我们换上了当时志愿军的衣服,到达了丹东的鸭绿江边,与朝鲜新义州相对。”王彦生印象特别深,一踏上朝鲜土地就闻到了一股浓重的火药味,敌机不断在上空盘旋,防空枪声此起彼伏,行军途中看不到一个完整村庄,特别是首都平壤,已是一片废墟,有些被炸毁的房子还在继续燃烧,冒着滚滚黑烟。王彦生心里一直在想:“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决不能让战火烧到祖国的土地上。”在该站呆了两个多月后,清除了300多枚地雷到达了目的地后,王彦生和战友们接到的任务,在沙里院一带,为步兵师构筑各种火炮阵地、掩体、机枪工事等。当时美军空军队经常在夜间投下许多蝴蝶雷来害老百姓。如果它还在高速公路上,会对汽车造成很大的威胁。王彦生想尽办法去排雷。“我开始用手枪打、诱爆;后来用绳子拉、诱爆;我看它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胆子越来越大了。”王彦生回忆,有一次他用一块石头把地雷咂响了,当时他离地雷很近,所幸他卧倒得快。他抖下身上的泥土,让战友看看他身上有没有血,他们看后说:“没有”。就这样,王彦生用摸索出来的土办法,把附近苹果园、稻田地里蝴蝶雷排得一颗不剩。在驻地两个多月时间,排雷约300多颗。被战友们誉为“工兵九团勇敢的人”。王彦生笑着说:“我今天讲这样的故事,不是希望后人学我蛮干的做法,但可以学我当时敢拼敢闯的精神。”
就这样,王用他找到的土办法,把附近苹果园和稻田里的蝴蝶雷全部划走了。在该站呆了两个多月后,清除了300多枚地雷。他被战友们称赞为“第九工程兵的勇士”。王笑着说:“我今天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我不希望后人学习我蛮干的做法,但我可以学习我当时敢于战斗的精神。”
再过30秒,你就会葬身火海
1952年中秋节前的一天,王彦生接到了运送枪支弹药的任务。那天晚上,他带领一个排30个人,坐着卡车前往火车站。刚到火车站,车还没停稳,两颗重磅炸弹就下来了,就在车站不远处。王彦生立即大声命令:“赶快装车、装完就走!”每个人都非常高效。预计完成半小时任务后,不到5分钟就能装满车。离他们的车不远,轰炸机回来了。随着巨大的轰炸,车站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回望淹没在战火中的车站,王和战友们都吓坏了:“再过30秒钟,你们就要葬身在这片火海了。”王彦生和战友们幸运地躲过这一劫。但王彦生知道,数以万计的志愿军却长眠在朝鲜半岛。王彦生所在的工兵九团一营阵亡了25人。“这25名牺牲的战友全部埋在黄海道沙里院附近道德里的一个山丘地带。”说起这些,王彦生眼睛湿润了,他告诉记者,这25人当中,只有一个结过婚,是昆明人,年纪最小的叫王继述,江苏徐州人,还不到20岁。“今天,我们国家繁荣富强,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要铭记曾经付出生命的他们。”王彦生说。王彦生,江苏省军区南京第十五离职干部休养所副师职离休干部,山西运城人,1930年11月出生,1948年3月入伍,1953年7月入党,191987年1月退休。历任51师108团班长、指导员、政治教员、政治部副主任,工程兵工程学院第二系副政委。参加过麻城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获得巨大成就,一等功,三等功各一次,二等功两次。南报融媒体记者 许琴 通讯员 卢遵候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