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铺思维 坚守银行的当铺思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文字|李耕南京理解研究院研究员
前几天,著名经济学家康佳发表了一篇关于“银行必须坚持当铺思维”的文章,让读者感到哑口无言。
全文摘自康佳12月11日在第四届新时代资本论坛上的演讲。康佳认为,银行体系吸收居民储蓄,不能出错,所以风险偏好低,所以必须坚持当铺思维。显然,贾老师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是对马云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关于“银行还是典当行”观点的回应。
虽然马云的外滩演讲被认为是“最贵”的演讲;但客观来说,马云对当铺思想的批判并没有错——对于现代银行来说,当铺思想显然是有害的。马云的“泛泛之谈”之所以在业内引起广泛的反感,并不是因为他抨击了当铺思想本身,而是因为业内人士认为当铺思想是强加给银行的一顶“帽子”——没有一家银行愿意接受它,尽管客观上在行动上和实践中,它还是会透露出当铺思想。
马云的观点有失偏颇,他简单地将抵押担保等同于当铺,认为所有银行都秉持当铺思想。事实上,近年来,银行业信贷理念的变化和信贷方式的创新是有目共睹的,摆脱传统抵押担保方式、扩大信用贷款的努力也是如此。马云的银行当铺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变化的漠视。
因此,银行显然不同意马云的当铺思想。总之,马云不喜欢“当铺思维”,银行也感冒。但现在贾先生想鼓励银行戴上这顶“帽子”,显然有些奇怪。
当铺在想什么?当铺思维和银行信贷思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本质上,当铺是一个以现金贷款的组织。当铺模式是目前的当铺模式,即借款人将实物质押给当铺进行融资。其运作以质押为基础。因此,典当行思维的核心是把质押作为放贷的首要和唯一条件,把质押物的处置和变现作为回笼资金的第一来源。
而银行信贷运作的基础是信用。借款人是否符合银行要求是第一条件,而借款人正常生产经营产生的现金流是第一还款来源,抵押担保属于第二还款来源。银行信贷不仅要调查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分析评估其贷款偿还能力,根据借款人的生产经营规模、前景、周期和现金回报特点,确定合适的贷款额度、期限和还款方式,还需要掌握借款人的资金投入是否符合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借款人是否有足够的抵押担保只是获得贷款的附加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没有抵押品,银行必须放贷。
由此可见,银行信贷思维和当铺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根本区别在于对待抵押物的态度或者抵押物在贷款决策中的地位。当铺思维以抵押为核心,是一个充要条件,而在银行信贷思维中,抵押是从属于借款人信用条件的非必要条件。
诚然,作为一种贷款方式,抵押担保是借款人增强信用的一种手段,也是银行降低风险的一种手段。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经营行为不规范、实体经济潜在风险较大、银行风险问责机制严格的情况下,银行通过抵押物缓释风险的做法仍将长期存在。
然而,承认抵押的客观性不同于坚持当铺思维。如果对于部分信用达不到银行门槛要求的客户,将抵押物作为融资增信的手段,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将抵押固化到银行的信用文化和信用范式中,单纯依靠抵押,只依靠抵押,确实会成为一个典当行。
当然,现代银行的信贷方式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排除抵押担保,但在理念上与当铺思维格格不入。正如曾刚所说:“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实际上,银行正在增加信用贷款,减少对抵押品的依赖。银行当铺思维应该说是一个比较陈旧的印象。”其实典当商思维或者说懒思维是市场竞争不足的产物,或者说是利率保护背景下的产物。试想,如果利率市场化程度足够高,市场竞争更加充分,那么当铺思维在社会抵押资产有限的情况下,能给银行空多大的发展空间?
贾老师坚持当铺思维的观点,看似站在保护储户利益的角度,实则是历史的倒退。在这篇不足700字的文章中,至少有四个观点值得讨论。
必须坚持当铺思维保护储户储蓄安全吗?
毫无疑问,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责任。这一责任是建立在合理高效使用存款资金和良好风险控制的基础上的。但是,做好风险防控,并不意味着按照当铺的思路一味强调抵押物的占有。
诚然,从单一角度来看,银行通过拥有抵押和质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客户的信用风险。但从全球和整体的角度来看,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一方面,当铺思维本身也会失败。或许从单个银行的角度来看,抵押物的存在确实可以减轻风险;但如果整个系统都是这种思维,那么个人理性和集体非理性的结果会是什么呢?一旦抵押物市值大幅降低,风险缓释功能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抵押和质押只能缓解银行的信用风险,对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其他风险无能为力。在此背景下,坚持当铺思维与保护储户储蓄安全的相关性明显下降。相反,典当商的思维制约了银行在空的发展,也削弱了银行化解风险的能力。
基于这一趋势,我国制定并颁布了《存款保险条例》,将存款人的储蓄安全与单一机构的风险分开,从制度上完善存款人的储蓄安全保障。根据央行的分析,99.63%的储蓄存款是可以完全保证的。同时,从监管要求来看,实际上是在逐步弱化对抵押和质押的要求。《商业银行法》不再硬性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这将有助于纠正商业银行“唯担保”的当铺思维。
放弃当铺思维是否意味着冒险?
银行信贷的本质是业务风险,即通过承担风险和管理风险来实现自身的业务目标。发放贷款相当于购买风险;收回贷款相当于卖出风险。银行经营的本质是不断低买高卖赚取风险溢价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风险与银行并存。放弃当铺思维意味着要求银行客观看待操作风险,而不是一味回避。
然而,放弃当铺思维,扩大信用贷款,并不意味着承担风险。银行只要遵循风险控制的逻辑,把握风险防控的核心,有效管理风险,就能在没有抵押物的情况下很好地控制风险。关键是要抓好对借款人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的评估,增强识别、控制和化解风险的能力,筑牢各种风险屏障。泰州、泰隆等小银行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把握好客户的信用状况、实际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信用贷款的风险可能不会高于抵押贷款;事实上,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利用金融科技、大数据、云技术等技术,通过互联网发放无抵押贷款,正在逐渐打破依赖抵押物的当铺思维。
如果银行坚持当铺思维,谁来支持缺乏抵押物的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
如果银行要坚持贾老师倡导的当铺思维,大量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的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将进一步加剧。这显然与中央大力推动的微观金融服务方向背道而驰。近年来,中央和各级监管部门一直鼓励和推动银行业摒弃典当行思维,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入,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6月1日,央行等五部委发布《关于加强支持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重视审查首笔还款来源,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免担保的纯信用贷款支持。
如果银行固守当铺思维,大量缺乏有效抵押资产或轻资产的初创企业会去哪里融资?正如贾老师自己所说,“这也导致银行体系无法很好地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虽然我们说创业企业有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但是,如果创业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最初的启动资金支持,这样的企业又如何进入天使和创投的眼中呢?
直接融资不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吗?
这种观点几乎是常识性的错误。什么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之前的金融风暴和股市灾难带来的金融危机不就是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吗?
从1720年英国南海股灾,到1929年美国股灾引发的大萧条,再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再到2020年全球股市崩盘,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股灾多达11起,哪一起引发的风险不是系统性金融风险?
事实上,由于资本市场面临的市场主体更加多元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具不确定性,尤其是股票市场羊群效应引发的风险更具不确定性和传染性,因此更容易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对经济的影响更广、更深。
如果马云说攻击银行的当铺理念是一种偏见。那么,康佳呼吁银行“坚持当铺思维”就是一种倒退。
按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教导,马云的表态至少是对银行业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的鞭策。毕竟当铺思维还是有相当的市场和根深蒂固的基础。但康佳的观点显然比马云的更具误导性。
试想,如果银行坚持当铺思维,如何创新风险控制技术的力量,大数据有什么用?你在说什么区块链?科技创新缺乏资金支持,为什么真的能走出被扼杀的被动?如果坚持当铺思维,银行的信用文化会退化为“只抵押”,银行账户经理依赖抵押质押的惯性会进一步加强,陷入恶性循环。这不是鼓励银行自残吗?
可以肯定的是,所谓的当铺思维是违背金融发展趋势的。如果银行还坚持当铺思维,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被淘汰。当然,银行对抵押物的依赖程度取决于很多外部因素,关键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