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回战术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的穿插迂回战术 是怎样的一种战术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对美军最麻烦的战术无疑是大范围的穿插和迂回。“万岁军”38军内层穿插;衡城反击战117师连夜穿插38公里;战斗英雄杨育才带班突袭白虎团总部,都是迂回迂回作战的典型。
今天,我们来谈谈编织和迂回战术是怎么回事。
古代的迂回战术
缠绕迂回不是抗美援朝的第一主动,而是我军的经典战术,也不是现代发明,在冷兵器时代早已屡用不绝。
在古代《孙子兵法》中,有“兵不厌诈”、“是非必胜”等战略思想。反复强调要避实就虚,以群众打少数。
“虚实篇”:我专攻一篇,敌分为十篇。如果我攻击十个中的一个,我将寡不敌众;如果你能和群众一起打丧偶,你就和战斗人员约好了。
蒙古铁骑纵横欧亚,利用其骑兵的原动力来去如风,敌人一次又一次被穿插和分割,在箭雨中失去战斗意志和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
明清国运之战,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采用大范围迂回路线,集中优势兵力,逐一歼灭明军四路中的三路,让万历皇帝梦寐以求的再次耕田扫洞空。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战略的秘密在于军队的集中。
红军打赢了前四次反围剿,就是用了主席的“先诱敌深入,再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它放弃了这种战术,以“短兵到处攻守”打阵地战,但是失败了。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军事思想仍然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方面歼灭敌人”。要做到这一点,穿插和迂回是重要手段。
典型的是1947年1月的鲁南战役,第26师是中央陆军的精锐机械化部队。在鲁南,还有国民党军第一快速纵队、第五十一师和第三十三军的几个部队,歼灭敌人非常困难。
战术大师苏羽,在华东战场历练十余载,早已赢得编织迂回的精髓。他利用对手战场过于广阔,缺乏战略纵深的弱点,指挥部队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多路穿插。他先是集中主力歼灭整编26师,后又联合兵力逐个歼灭其余敌军,短短三天就取得了伟大胜利。
从冷兵器时代到热兵器时代,与群众斗胜是重要法宝。除了我军的百战之外,迂回迂回的战术早已炉火纯青。在很多作战指令中,我们都能找到“你部要迅速勇敢地插入,插入敌后,分成围歼”这样的说法。
如何实现穿插迂回
大规模穿插迂回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主要是对指战员和士兵要求高。
古语有云:“千军易得,一军难求”绝对是真的。正是因为志愿军的骨架是一大批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具有独立执行战役和配合指挥能力的指挥员。
具体来说,我们的将军包括总兵。
以黄草岭战役中出现的两个英雄连队:黄草岭英雄连队和宋家峰英雄连队为例。
这两个连是四个连,即124师、370团、3营、4连和371团、2营、4连。
124师307团三营4连奉命坚守在黄草岭后山796.5高地。连长李把这几个部队分成几个梯队,一个一个地安排在阵地上,留出一个班作为预备队。
796.5高地被南朝鲜第3师26团猛攻4天。因为补给线被炮火封锁,第四连一度弹尽粮绝,甚至使用了石头。关键时刻,第四连投入预备队打退最后一攻,坚持到了上级规定的时间。
松谷峰的战斗更加激烈。124师371团2营4连面对强大的美军。经过反复锯,主峰阵地只剩下19名士兵。连长刘军利用进攻间隙最后一次召集战士们,并重申一定要坚持到天黑,等待主力部队的反击。
刘军死于下一波美国军事进攻。牺牲前,他把指挥责任交给了号手张。张有条不紊的清理着弹药。每个人都被分配了六颗子弹和两颗手榴弹,并要求每个人保存子弹。当石头被使用时,石头首先被使用。
最后第四连终于坚持到了天黑,此时阵地上只剩下三个人了,但大家都在夜里听到了烟台山险峻主峰传来的军号声,它告诉大家:我们还在烟台山上。
两个第四连没有理由能成为英雄连队。连长的战术设计和战斗责任几乎和团级、师级指挥员一样,组织能力可以把战斗力发挥到极致。
这是人民军队和其他军队最大的区别。我们有大量的将军。
除了意志,穿插作战对“士兵”的要求也同样高。
在为第38师赢得“万岁军”称号的第二次战役中,第113师承担了穿插进三十里河、龙源里的作战任务。为了赶时间,要抄近路穿越70多公里崎岖的山路,在敌占区推进。
所有的部队都不做饭也不休息,边走边吃干粮。主力部队一直在雪原奔跑。走山路花了14个小时,然后敌人先一步冲到三个营地抢占有利地形。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美军中侦察比较频繁空,但志愿军擅长夜战和夜间行军,尤其是在山区。地形越危险,越能限制美军在空的优势。缺点是劳动强度更大,美军的高度机械化往往离不开高速公路。
部队从17时开始,一直到深夜。士兵们的体力消耗已经到了极限。很多人会在走路的时候突然停下来站着睡着。行军队形逐渐拉长,距离越来越远,留下的士兵越来越多。
但是,师部会议和召集人打个盹不到一个小时,就精神抖擞,恢复了队形和速度。士兵不是超人,而是有超人的意志力,这样的士兵是进行穿插的基础。
除了突防速度,关键在于迂回作战后的敌后布阵,基本属于无后援作战。能否抵挡住敌人的进攻成为成败的关键。对于军人来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怕牺牲和伤亡。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以上面的113师为例。为了打开通道,美军从北向南攻击志愿军。两个美军距离最近的时候,相距只有1公里,但是113师的整支部队用生命,从来不让两个方向的美军打开通道。在志愿军正面主力的不断施压下,西线美军从三所、陇原突围撤退的愿望彻底破灭,被迫放弃大量重型装备,向安州方向逃窜。
在第四次战役对衡城的反击中,39军117师深入预定地点,立即占领阵地,封锁援助。主要战斗发生在白天,部队深入敌后,缺乏重型武器,无权控制空。很难想象没有钢铁一般意志的士兵根本无法把他们打倒。
349团5营5连坚守303.2高地,击退两营敌军的反复冲击;第351团第2营第4连数次击退美军第2师第9团第2营的进攻,但只有3人留在最后阵地,依然顽强战斗。
要想成功,除了对“将军”的要求外,还要求“士兵”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敢于独立作战,不怕失去上级指挥,不怕伤亡,战斗无所顾忌,以局部牺牲换取全面胜利。
穿插作业的规模和效果
其实也可以算是伞兵的战术。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军在二战期间也进行了多次伞兵行动,成功的案例也很多。
不同的是部队不同。如此大规模的诺曼底战役,美军的投送能力只能减少82 空和101空,加上英军的6空,总数只有3.5万多,而盟军的总数是
所以想象一下,如果你能空投入十倍的兵力,德军的防御将变得毫无意义,如果你失去了双方的补给和援军,你很可能很快就会被分割和歼灭。
诺曼底登陆时,盟军在兵力和火力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控制了空的控制权。空只是一种辅助战术。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在火力上占有绝对优势,对志愿军不利。敌人过分依赖机械化,忽视了对制高点的占领,在防线上留下了大量空的缺口,穿插迂回战术成为我军的一种武器。
志愿军穿插作战的规模很灵活,但可以大也可以小。
第二次战役中,38军和42军在西线进行了双重迂回,直接威胁到了美军第8军的纵深。第113师控制了三十里河、龙源里,击败了美军的反击后,胜利其实是固定的。这个左钩拳切断了美军从南方撤军的通道。面对第42军、第50军、第66军的全部前进压力,他们不得不翻山越岭撤退,重型装备只能丢弃。
在跨城穿插战斗中,117师由一条小道穿越雪山,一夜之间穿插绕行38公里,突然出现在跨城城下,切断了敌人的退路,极大地打击了敌人的心理。
因此,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经常感到陌生。中国军队经常在每一个转弯处出现在他们身后,每次被发现都是一个整师,这在他们的认知里是不可能的。
敌人缺乏准备,往往整个纵深被渗透。在穿插部队和主攻部队前后,全军作战部队都受到攻击。后方只缺少防护后勤力量,无法调动主力进攻穿插部队;前线有主力空,但已与后方后勤系统隔绝,无法坚持包围圈。
除了陆军和师一级的穿插战斗,还有营一级、连一级甚至士兵个人的穿插战斗。
著名的“奇袭白虎团”就是最好的例子。金城战役609团二营担负穿插任务,著名战斗英雄杨育才率领12人组成的“化学攻击班”,直奔青儿山洞白虎团总部,当场击毙团团长,活捉美军顾问。第四连趁机彻底摧毁了“白虎团”团部。
这支二营的穿插部队将敌人打死插入10多公里深,最终准时到达阻击阵地。
在第二次战役中,担任穿插的238团第4连同样英勇,直接跳到美军第7步兵师第31团“北极熊”的指挥所,杀死它的头,夺取它的军旗,一举瘫痪了这个精锐团的指挥系统,为这个王牌团的全歼作出了第一贡献。
缠绕和迂回不是一个单独的作战行动。追求让自己的精锐深入敌后,就是割裂敌人的部署,打破敌人的退路。每一个夹层都伴随着一场战斗,在上面的例子中也是如此。
也许最著名的单兵级穿插支队是1962年西南边防作战步兵第55师163团9连4班副班长庞国兴。他在团级穿插任务中与部队失去了联系。此时庞国兴深入敌后,地形生疏,但他丝毫没有退缩。在路上,他集结了另外两名留守士兵组成临时战斗群,深入敌人7.5公里的纵深,攻占了敌人两个炮兵阵地,歼灭了7名敌兵,缴获了7门火炮和4辆汽车,打乱了敌人的纵深部署,极大地迷惑了对手的判断,为主力纵深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这不是有计划的穿插行动,但足以说明官兵们对这一战术的理解。
也是在1962年,印度陆军第7旅的王牌在一次名为“柯吉朗雪火突击”的行动中,在24小时内全军覆没,因为我军的进攻不是来自敌人防守的柯吉朗河北岸,而是来自西南方向,这是翻越雪山穿插作战的效果。
在朝鲜战场上,美军一度在心理上被志愿军的神出鬼没所压倒。第四次战役后,王近山的第12军被调往东海岸进行训练巩固,突然从美军视野中消失,引起美军习惯性的恐慌,以为第12军不得不从无处插入,派出大量特工进行侦察。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任何战术都不能保证永久成功,主要是如何灵活运用。
在朝鲜战场上,穿插迂回战术一度取得巨大成功。重要原因是美军没有与志愿军抗衡,不了解我军规模和作战特点,具有一定的突然性。
美军在几次失利后,也调整了战术,难以进行大范围的穿插和迂回,成本也比之前高了很多。
传统上西方重视技术,东方重视战略,但在信息战条件下,这种传统不再完全不同。
从近几年的局部战争可以看出,拥有技术优势的美军也开始大量使用这种战术,比如海湾战争中美军的“左勾拳”行动,伊拉克战争中的“瘫痪战”,以及美军多次的空投行动。
而我军也不再是朝鲜战场上火力和技术不足的志愿军。迂回穿插的方式会更加灵活,在空实力和火力优势的控制下,战略层面的穿插会更加恐怖。想象一下,如果散布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拥有范弗里兹的弹药数量,那该有多可怕。
交织迂回战术给我军带来荣耀,但也不是没有失败的例子。总是人控制武器和战术。在现代战争中,也许没有必要纠结于是否散布。攻击敌人的最好方法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