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制作 福建传统工艺之美
福建传统工艺之美
——三分人工七分自然的根雕
吴志岳/文
根雕是中国传统的雕刻艺术之一,它以自生的、扭曲的根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艺术加工、工艺加工,创造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它有很长的历史。早在原始时期,人们就用树根和竹根雕刻木制雕像和制作装饰品。
战国时期,出现了可以称之为根雕作品的“恶鬼”和“角器”。汉晋时期,根雕的制作从简单到复杂,从制作实用的素描到复杂的人物、花鸟、大型摆件等。
隋唐时期,根雕受到贵族、文人雅士的青睐,其创作以自然美为主。
宋元时期,根雕不仅在宫廷和民间得到发展,还出现在石窟和寺庙中,各种各样的根被雕刻成佛像。
明清时期,根雕技艺兴盛,出现了不同的根雕流派,精美的根雕产品频频出现。
根雕作品
根雕具有独特的审美旨趣。根生在土里,土孕育,自然创造,形状神秘。用根材雕刻必须遵循其根的形状、结构、颜色和纹理,才能成为其自然美。
根的形状是千变万化的,这是人类力量无法控制的。根雕很难完美,使得根雕有一种独特的残缺美。
曲折、粗细不一的树根、斑驳的虫蛀、粗糙的沟纹、光滑细腻的纹理等构成了根雕的线条之美。
根雕虽然占七分,但手工雕刻必不可少。是没人关心的根雕艺术家的发现、构思、加工、创作,能化腐朽为神奇,具有艺术美。
福建森林茂密,根材优势独特,如龙眼根、荔枝根、茶树根、杉木根、榕树根等。
福建也是传统的木雕之地,有着成熟的根雕技艺。明末,孔家在福建长乐,利用天然伤痕的根部进行雕刻,创造出独特的根雕作品。
福建根雕的一个特点就是着色细腻,作品多采用仿古处理,使之暗红,给人一种尊严感、年代感、简约感。
当然也有注重木材颜色、纹理、浅色或不着色根部,追求自然韵味的作品。
题材多为老人、仕女、八仙、福禄寿星、观音、弥勒、佛法、罗汉等。
青雕茶树根“大磨头蒙江通”
这棵清刻茶树——大模渡勐江桐,根高66厘米;蒋猛,高52.7厘米;达摩,高27.3厘米;禅杖长57厘米,宽11厘米;座椅,长54厘米,宽26厘米,高12.6厘米。
孟姜女,高髻,头戴鲜花,两鬓下垂,眉清目秀,耳钉,面容端庄丰满,小嘴带笑。肩上披着披肩,穿着长裙,拖着地,提着葫芦,葫芦的结上装饰着两个桃子,左手弯到腰侧,右手拿着一个长瓜,在胸前合上,弯腰垂下头,面向佛法。
达摩光头,后脑勺四绺短发,颦眉,深目,高鼻,蜉蝣,褪脸,张口含笑,神态平和。他穿着长衫,长裤,衣衫褴褛,光着胸,光着肚子,骨瘦如柴。
经过仿古处理,作品颜色为深棕色,优雅简约。人物比例恰当,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刀法雄浑细腻。
《孟姜女哭长城》是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相传孟姜女是秦朝人。因为丈夫范希亮被迫修建长城,她千里迢迢去找丈夫,给丈夫送去御寒的衣服。得知丈夫去世,她在长城脚下痛哭,城墙坍塌,丈夫的尸骨被发现。在与秦始皇作战后,她逼迫秦始皇埋葬丈夫,牺牲他的坟墓,最后投水自杀。
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中的“齐梁之妻”,故事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变化。到了明清时期,孟姜女从葫芦或瓜中诞生,这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孟姜女在根雕时手里拿着葫芦和长瓜。
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自称禅宗二十八祖,被尊为中国禅宗始祖。历史上有很多关于佛法的传说,比如“一苇过江”。相传南朝梁武帝时,达摩从印度航行到广州。
梁武帝信仰佛教。达摩去了南朝都城梁武帝,面试不同意,于是他拿着芦苇渡过长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
根雕结合了佛法和孟姜女,是民间故事的混合体。说明渡河达摩救了投水自尽的孟姜女,体现了人们希望善有善报,好人有好报的传统朴素思想。
文化生活日报版面设计
—结束—
文化生活报出品
国内统一序列号| CN35-0042
新媒体编辑|汪明荃
新媒体编辑|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