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核心思想 每天一点国学:下学而上达 孔子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被称为“圣人”,因为他活了72岁,把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教育。他有3000名弟子,70多位先贤留下了他们的名字,他是当之无愧的老师。
虽然孔子在世时未能实现“恢复礼制”的政治抱负,但并没有妨碍他“教而不课”的平等教育主张,公开将以前的贵族文化传授给平民,开创了文明发展的重大创新。在火种延续的道路上,匡扶救国的雄心壮志被交给了后人。
孔子是一种教育世界的手段,目的是创造一个完善的社会制度。提出“君子六艺”的教育理念,以“礼”字为中心,追求身心平衡、道德艺术修养、自知修行、知人成天。
这种独特的教学理念既注重内在和谐,又重视外在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在孔子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源于社会,即个人与集体、私人道德与伦理的关系。所谓的和谐,无非是“天地人”的平衡。人在天地之间,但“天代表人,地为人造”。人是世界的中心,无数人共同组成一个社会,他们之间的联系就是等级森严的社会伦理。
《大学》里有一句话:“思事、明理、诚事、诚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崇尚“中庸之道”,即以妥协谦让的态度和手段,不走极端,认为做事要不偏不倚,凡事都要恰到好处,人人都要得其所,这样就不存在忽视一件事而失去另一件事的弊端。
几千年来,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人的生活准则,几千年来一直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之所以能把知识传授给普通人,在于孔子认为“上学而成事”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轻松友好,自然可以成事。每个人都能学会,每个人都知道。只是知识的层次不同,知识的结果也不同。
孔子的思想使儒家在外在表现上比其他学派有优势,获得了最大的支持。
这个短句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
第一,尽量,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是现在,开始就是结束;人们可以到达那里,或者他们现在可以得到他们的位置。虽然这就像是小道的最后一部分,但如果每个人都以上学为荣,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到达天堂,这是第二个境界。
生命至上,可以说没有缺陷。然而,这种境界是无穷无尽的。在这个境界里,一个人总是可以不断进步,永不止步,不断更新自己,而他的人生也在这个不懈的过程中前行。
用中庸之道处理日常事务是孔子的核心思想,这不仅在古代,在现代也是如此。
今天的事件复杂多变,人浮躁。很多人被表象迷惑,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点。越来越多的人急功近利,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忽略了发展变化的客观事实,容易导致发展“偏颇”;当这种发展失控时,我们应该采取另一种方式来纠正它。
孔子说,说到底,不要走极端,多思考,多推敲,取“边上学边往上走”的中庸之道,这样才能“以家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