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简介 国医大师邓铁涛关于“少火生气”的诠释与运用
▲邓铁涛第一位中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断学代表性传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始人之一,现代著名中医学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医药抗非典特别贡献奖、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中华医学会终身成就奖、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奖章。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多以虚实为基础。“邪合则气亏。”因此,扶正祛邪尤为重要。合理选择调节人体正气的药物,做到“少火上火”,避免“强火吃正气”,是临床的一大难点。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吴伟教授与中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研究发现,在临床使用壮阳药时,运用“少火少怒”的理论,采用性质不同的同类药物,调整药物剂量及与解毒药配伍,治疗心血管疾病更有效、更安全。
气与火的关系
01
明代张景岳提到:“少火生生机,火即气。这个气就是正气...如果有足够的正气,那就是生命的生命力。生命的活力生于生命之门。那些生活的关键是精神上的,但也是杨琪的根。所以明门火旺,糟粕蒸炼。所谓离不开这火的人也是。火是气体...没有火的生活是生活的基础。
邓老认为,少火为正气,少火生于命门,命门之火藏于肾,即水中之火,即相中之火,这是人少火而活的基础。所以,饮食入胃时,在阳气的作用下,水谷精失于心,滋养君火,导致君火下肾,肾气通三焦,温煦内脏,维持内脏功能,意味着少火少怒。
“大火吃气”的弊端
02
宋代以来,医生受“和济局方”影响,多喜温补。它们的缺点是很多人生气,阴虚火旺,烫伤真的是阴。有鉴于此,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可谓金元开年后的滋阴之风。朱丹溪进一步指出“气盛则火”,后来明代医家张景岳也提出“气虚则寒”。邓老研究各种古代学说,应用“五脏相关论”,结合岭南地域气候特点,在临床实践中注重平衡火与寒的关系,平衡阴阳,以助人体正气,尤其是呵护中焦脾胃枢纽的正气。
邓老认为,岭南之地土低地薄,湿热纵横。如果使用益气壮阳的产品,应该从小剂量开始,适当增加剂量。不宜盲目大剂量使用,容易助长火热之邪。
“百病损阳气”,“阳引生,无阳则死”,“火神派”喜欢用超大剂量的附子,但附子中毒的案例很多。在临床实践中要小心。
邓老小剂量使用附子,用甘草、生姜减少甚至达到解毒,避免“强火食气”。
正如《本草经·正》记载:“甘草味甘,性平,有调补之功,故毒可解。”现代研究也证实了甘草的解毒作用。
运用“少火少气”理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体会
03
3.1胸闷心痛——伤心者转营守护
魏莹气的兴衰取决于后天之本,即脾胃之气的强弱。邓老认为冠心病是“脾弱火少,营乏健”所致。正如仲景所说“脾四季旺而无邪”,因为脾脏四面受浇,所以五脏皆有脾胃之气,所以调理脾胃可以调四脏,从而守阴平秘而祛病。
因此,在治疗本病时,邓老强调补气的重要性,并对邓的温胆汤进行了加减。黄芪是这个方子的必备药,但有些患者并没有补虚。为了避免长期使用黄芪而造成的“强火吃气”,邓老用“南七”的五爪龙配桂枝代替黄芪,他认为两者都适合益气补虚,但都不温不燥,但都不厉害,正好符合“少火少怒”的意思;搭配白芍,软化滋养肝脏,助木生火。全党暖土助营守,益齐填火。
3.2心力衰竭-少量附子,微增,微火
《苏文·田原纪大论》说:“霍峻是明的,相火是到位的”,相火也叫少火,少火不足,而霍峻是弱的,导致心不足;西晋王叔和在《脉经》中提到“心气起,阳气动四肢,肺气婀娜,呼吸平和”,可见因心力衰竭补气的重要性。
因此,邓老认为“心气不足”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可以使用任申四逆汤。其中,附子是温补阳气的重要药物,历代医家善用附子的人数不胜数,但邓老灵活运用附子,首服仲景。
清代陈修园也曾提到“七字‘辛温味,大毒’,正是仲景认识到附子的巨大作用的地方”。研究表明,仲景的附子用量不大。附子常用剂量约6.9g,最大的约10g,多数不超过13.8g。
因此,邓老指出,附子的使用应遵循仲景“微增少火”的意思,小剂量使用,以养少火。加入炙甘草,不仅能解毒,还能增加补气的功效。阴得阳,阳得阴助,阴守平阳秘。另外,熟附子临床使用时,更像仲景真武汤,加姜3片,一片助阳,一片解附子毒;常加白芍,用酸浓缩,防止附姜蔓延。
另外,熟附子临床使用时,更像仲景真武汤,加姜3片,一片助阳,一片解附子毒;常加白芍,用酸浓缩,防止附姜蔓延。
3.3头晕补气重要,平衡阴阳
高血压属于中医眩晕范畴。老年高血压多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正如《丹溪心法》所言“无虚不眩”,邓老认为老年人先天虚弱,脾土不能浇灌五脏,气虚为主要病机,拟加减七味汤。
其中,黄芪为君药,意在补益脾气,调和阴阳。此外,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黄芪使用量较大时,仍需加用,以五中龙配伍代替部分黄芪,配合麦冬、石斛等滋阴品的使用,控制黄芪的温燥,取“少火则怒,强火则强”之意。
3.4心悸——益气温阳,补少助君
根据疾病的特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在中医上属于“心悸”、“心悸”的范畴。因脉为心之府,有医家因其脉以“晚、涩、结、代”为特征,将其分为“脉结代”和“晚脉证”。无论是金城无极的《伤寒论》:“气虚者,因阳气虚弱,心气不足空,内动而紧张。”
还是李明时珍的《湖滨脉学》提出:“晚而不能定虚寒,脉之生成因漆瑗不足,脉之结因气血凝滞”。不难看出,气虚引起的阴寒是病窦综合征的主要病机。故邓老遵循“补虚”“温寒”之法,选自加味黄芪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大辛热,经十二经脉;细辛是一种暖心活络益阳的敷料。
故在黄芪补气的基础上,用小剂量附子、细辛微火;此外,邓老溪以太子参、麦冬辅助,辛之烈较弱。每一个方子平用都有奇效。
结论
04
邓老巧用补温补阳之药,如五兆龙、太子参、桂枝、小剂量附子、细辛等,调节人体气机,提高补气功效而不致燥热过盛,从而避免“强火食气”,体现了“少火上火”之意,临床效果良好。
所以在临床阶段需要使用壮阳药物的时候,由于气机与患者火化的关系,过于剧烈、猛烈的温热往往会损伤气机,导致火旺食气,功亏一篑。因此,可以通过同类不同性质的药物,调整药物剂量和与解毒药的配伍,来调节气机,达到气火平衡。
作者简介
中医大师邓铁涛和弟子吴伟
吴伟:中医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大学著名教学名师,广东特科著名教学名师,中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继承人之一。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主任、胸痛中心医学主任、内科第一党支部书记。国家“十三五”中医内科学本科教材、住院医师教材、研究生教材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