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文化巷 读城 文化巷:西南联大在昆明的历史残影
大益智库为您带来最前沿的头脑风暴
昆明不是一个大城市,但是有无数的特色街道。它们承载着老昆明的历史文化,也彰显着新昆明的前景和未来。读它们就相当于读这个边陲南部的小镇,读你我之间的时光和空。
昆明跻身新一线!我们会写一系列文章,带你重新认识它,爱上它。
003号|
老房子里的文华
在最后一篇文章中,大云边上的元熙路就像青春和初恋。我提到文华巷比元熙路更有名。没有他,仅仅从名字上看,文化巷能给人更多的遐想。这条比元熙路还短的巷子,因为沈从文、冰心、、朱自清、吴、华等,被抹上了浓厚的人文背景。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他们都在这里游荡,泡在茶馆里,有说有笑,或者埋头写作。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昆明的许多孤独或闪耀的小巷在经历了几次旧城改造后被拆除,但文化小巷却得以保存下来。
十年前,我写了一篇关于文华巷的文章,发表在春城晚报上。我以为再也没有必要写了。但就在不久前,当我偶然路过这条名为“昆明洋人街”的小巷,甚至有了一个更有诗意的名字——“昆明左岸”,20年就像电影一样过去了。好像变了,一点都没变。好像老了还这么年轻。这条老巷子已经随着历史的阴云而消失了。想起以前绅士们来回穿梭的场景,就像是一场漂浮的梦。所以我决定再写一遍——在它完全消失之前。
一个
我不知道这幅画中的房子是什么时候建造的。那窗户里的树枯绿绿枯,文化巷里装饰着春夏秋冬
其实在西南联大成立之前,文化巷就已经存在了,可以追溯到它最早的名字,叫荨麻巷,后来改成了仓马巷,更有一种荒凉和杂七杂八的感觉。那时,它只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地区,到处都是高低不平的荨麻和城市的北麓。随着越来越多人的聚集,一个小型的居住社区逐渐形成,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
然而矛盾的是,当这条小巷从一开始形成时,就被几条极具文化特色的街道所包容——这条小巷与老文士聚集的林文街相连,是当时清朝的造币厂,也就是现在的前菊街。林文街以东有青云路和青云街,明代永乐年间称之为宫媛街。西边有龙翔街、凤栖街,吉祥如意。
自古以来,读书就是从底层晋升的捷径。
靠近文华巷的云南大学,是明清时期的云南宫媛,也就是全省举行科举考试的考场。云南宫媛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连考三次。每次乡镇考试,云南、贵州都有五六千考生。据《明清学者提名碑》统计,云南学者有950人。
不难想象,在荨麻巷那些破旧的土房里,或许有年轻的郎每晚苦读,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二
除了云南宫媛,西南联大对文化巷的影响最大。可以说,没有西南联大,文化巷可能只有仓马巷。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首先被日寇摧毁,他们也率先行动,开始南下湖南长沙组建长沙临时大学。后来日本侵略者逼近湖南,不得不在1938年2月再次迁往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
清华大学在西仓坡5号教师宿舍设立了办公室,南开办公室在文华巷8号。西仓坡和文华巷位于翠湖西北,相距仅四五百米,距离西南联大校区和云南大学不到一公里。文化巷是当时两校学生租房的区域,其中11号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地方。
在文华巷11号来回住着几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外语系的钱钟书,教育厅的罗廷光,数学系的杨武之,云南大学文史系的施哲村、吕叔湘。
钱钟书在文华巷写了一些诗,都是老套的,包括《昆明佘官作》。第二朵云是:“屋小檐深,天不明,板凳难立平。小然的墙上绣着灰尘,我在房间里一百次地想着君。”
据施蛰存回忆,在文华巷11号,他和吕叔湘住一个房间,和钱钟书住一楼,和罗廷光、杨武之住同一家医院。
事实上,当时有许多名人住在文华巷和林文街。沈从文经常邀请老舍、金、林等人参观他在青云街的小楼,谈论小说、戏剧和哲学。
汪曾祺与文华巷也有很深的关系。他写道:“我在昆明呆了七年。除了高邮和北京,我来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住顺序,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乡。”他在昆明读书时,中文系的系主任是罗昌培,老师是朱自清、、闻一多、王力、蒲江青、沈从文、徐渭同、、陈。关于这一段人生,汪曾祺晚年写了许多短文,非常生动,甚至成为人们研究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重要感性资料。他谈了昆明的雨,谈了昆明的茶馆,谈了昆明雨后的木耳,谈了昆明的街巷...所有日常事物,但他们有不同的习俗。
如今,文华巷11号早已荒芜。更别说文华巷11号了,几乎所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的遗物都消失了。沿着翠湖散步,询问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前教授的旧址,年轻人老了都摇头叹息。他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没了。
拍摄历史纪录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启示录》的张曼菱女士曾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虽然对昆明有很大的影响,但它的物质保存和纪念相对缺乏,很少有人花精力去保护这段重要的文化历史。”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巷》可能是国立西南联大在昆明的最后一曲挽歌。
三
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有许多茶馆。毕竟,“有说有笑无丁白”的文化巷,只能通过寥寥数语的描述来想象。我和文华巷最密切的联系是千禧年前后,当时我在大云大学读书。
对于学生时代的我来说,元熙路就像生活一样,在网上吃饭买磁带;文化巷就像一个理想,在那里你可以在咖啡馆看书和谈恋爱。
当时的文化巷是昆明最前沿的时尚聚集地,是时尚和时尚的代名词。萨尔多瓦随时都有外国人;汉江有自己的韩剧感。坐在那里,忍不住会弹出几个“欧巴,卡片机”之类的韩语单词;满林书店从不打折,也没有精美的装修,但却是最喜欢的书店,因为总能找到一两本书;锅子楼是牙疼的地方。手里有点钱的时候经常要约三五个学生吃饭;一些服装精品店出售据称是从韩国东大门淘来的t恤。一个是一两百,对于我一个月只有400元生活费的人来说,完全是天文数字...
藏在文化巷里的人
文化巷,在我眼里,是一个怪诞的世界缩影,那里有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充满了成人社会的欲望,还有一点神秘的异域风情。但同时也保留了一些老昆明的痕迹。比如,在一个破旧的老房子里有一个小吃店,里面有一个露台,豆花米粉和米饭凉虾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
毕业几年后,文化巷依然热闹,一度兴起了摆摊文化。夜幕降临,许多衣着光鲜的青年男女出来摆摊,有的学生来卖自己的手工艺品,有的甚至开着玛莎拉蒂去卖球鞋。然而,随着城市的改造,这种场景不复存在。
夕阳下的文化巷
现在再去文化巷,你不会觉得时尚甚至土气,但看到萨尔瓦多、锅子楼、汉江等依然存在,仿佛可以跟随他们的气息,回到过去。
曼林书店
满林书店还是很多年前的样子。我记得有一个男孩曾经告诉我:“普通话这个词是从中文‘曼达万’音译而来的。在清朝时期来到北京的外国人眼中,清朝官员在官场上总是以点头的形式进行交流。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所说的‘普通话’变成了普通话。”
走进书店,不知道什么时候贴在那里的张小北海报依然帅气逼人。我听到旁边有一对小情侣在说话:
女:“我想看《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
男人:“你为什么想看那个?我不明白什么好看。”
女:“我告诉过你,你也不懂。我是文艺青年!”
我暗自发笑,有点难过。往事重现。这段对话发生在我和一个男孩之间。
买田书店
漫步穿过森林后,我来到了天峻寺巷,这是一条较小的小巷,也是昆明文清心目中最有趣的麦田书店的所在地。不幸的是,那天我去的时候关了门。我不知道那天门是没有打开,还是永久关闭了。
麦田书店老板马丽是个留着长发的朋克青年,有点像唐朝乐队主唱丁武。他有一个漂亮的女朋友,不知道他们现在是不是已经结婚了。
站在关着门的书店门前,看到了多年前采访马丽的那个下午。阳光很好,猫睡着了,咖啡充满了香气。
但此刻,天空中突然飘来了雨空,耳机里传来了New Pants的歌声:
我最喜欢的书店
她也没能熬过夏天
记忆随着怀旧而流动
但是没有什么可错过的
但是那些你曾经做过的梦
变得模糊和不可见
……
我不想在失败和孤独中死去
我不想一直住在地下
物质欺骗
蚂蚁匆匆
没有文化的人不会悲伤
他不会难过的
作者:胡晓雨
摄影:胡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