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研究 实践伦理学帮助人们做出更好决策
伦理学包括理论伦理学和实践伦理学。实践伦理学致力于改变决策,从而改变决策引发的行动,进一步改变现在的世界和可能的未来世界,使世界变得更美好。近日,围绕实践伦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成就、研究特点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实践伦理学的作用,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从实践出发解决道德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在获得经济发展和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终极价值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邱仁宗表示,实践伦理学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做出适当的决定,这将使个人和社会都受益,例如减少社会不公正,加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稳定。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雷瑞鹏认为,从实践角度进行伦理学研究,不仅是伦理学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人们对伦理学学科和伦理学研究者提出的实际需求。实践伦理学通过判断决策是否符合伦理标准,来帮助人们做出合适的决策,实现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和尊重人的目标,这是从实践角度进行伦理学研究最根本的现实意义。社会发展为实践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医学和医疗实践领域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道德问题,如植物人、试管婴儿、器官移植、人工流产等。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主任李伦表示,这些问题给曾经枯燥的伦理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作为实践伦理学先驱的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践伦理学在学术成果、学科建设、学术队伍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绩。1987年出版的《生命伦理学》填补了我国生命伦理学系统研究着作的空白,奠定了我国生命伦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国生命伦理学研究者形成了稳定而有活力的学术共同体,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邱仁宗看来,伦理学还要进一步走出象牙塔,与社会互动,真正“接地气”。雷瑞鹏说,实践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主张“循环”模式,即在实践中研究和解决规范问题,这与从文学到文学、从理论到理论的“放风筝”模式不同。实践伦理学的研究不能脱离实践而忽视事实,不能指望从抽象的原则中推导出解决一切问题的一般原则。而是要在结合具体问题、把握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提出合适的伦理框架、伦理原则和准则,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具体的规范性问题。将伦理研究成果转化为行动伦理问题往往来自于实际情况的实证调查或案例研究,因此实践伦理学包含重要的描述性要素。但是,邱仁宗说,这不是实践伦理学的全部,更不是它的本质部分。实践伦理学是一门规范学科,解决的是“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的伦理问题。“该做什么”必须建立在价值平衡的基础上,所以涉及到价值科学。实践伦理学应注重将伦理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行动,并向行政、立法、司法和相关行政部门提出政策、法律和法规建议。因此,实践伦理学必须脚踏实地,必须了解人类各领域实践中伦理问题的实际情况。实践伦理学的核心是人类理性向现实世界的回归,其未来发展必须围绕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展开。厦门大学医学院副教授马永慧表示,实践伦理学必须把握时代脉搏,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使研究更具有前瞻性。中国的实践伦理学研究要思考人类共同的伦理问题,对一些具体问题作出根本性的思考与解答,并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既要注重研究的开放性,兼收并蓄,吸纳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资源,借鉴西方合理的理论,又要把握问题的根本,围绕人类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研究方法。近年来,大数据伦理、人工智能伦理和基因技术伦理在科技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显著作用。雷瑞鹏指出,对于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异种移植等新技术,必须采取“伦理至上”的原则。新兴技术存在许多未知因素、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科技伦理问题的揭示和分析,解决方案的提出和论证,都离不开实践伦理学的研究。在李伦看来,提高政策咨询和智库建设的意识是实践伦理学未来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时,实践伦理学研究既要借鉴世界优秀的伦理思想资源,也要有意识地挖掘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思想资源,同时重视理论创新。他认为,社会实践的道德难题是世界性的,也是地方性的;是当下的,也是未来的。实践伦理学研究需要具有广阔的理论视野和未来意识。新兴科技飞速发展使社会深度科技化,各类价值冲突和深层矛盾亟待解决,全球治理机制亟待完善。实践伦理学应主动担当,积极参与。原标题:“实践伦理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