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贯中西 严复:“放眼世界又保有纯正中国心”的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师
7月28日,标准的清式庭院和仿西式建筑纹饰的栏杆,呈现出中国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风格的“无缝连接”,就像严复中西合璧的生活基调。我第一次进入严复汉室博物馆时,馆内陈列着全世界策展人收藏的严复真迹,内部建筑也洋溢着严复的足迹。严复各阶段的生活经历,在严复书法博物馆有介绍。再次旅行后,似乎对严复传奇的一生很有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永远不会灭亡,旧的法律可以盈利也可以亏损。需要注意的是,人要快乐,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你必须对你所做的事情勤奋,知道时间和时间会带来机会。勤奋有条理。一定要学习,增长知识和能力,知道做人的分量,做到完美不容易。当事情被群体对待时,你一定要认为自己是轻的、重的,不要犯错。”这是挂在书法博物馆的严复遗嘱,让人驻足沉思,追溯严复的一生。他一生都在研究生物学、逻辑学和法学,走上了翻译之路,为人民打开了思考之门;他从西方摘下自由、民主、平等的种子,致力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种花。在动荡的时代,他仍然告诉人民热爱生活,健康的身体是一个国家和人民的强大基础。他的智慧和大师情怀令人感动。
探索励志少年严复之路
1854年1月8日,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严复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乡村名医,父亲严在国学上造诣很深,被称为“儒医”。颜先轸从小就对严复的教育特别严格。他聘请名师,悉心管教,使他奠定了扎实的国学基础。严复五岁时,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七岁时,严复到一所私立学校读书,在父亲的指导下,打下了良好的学术基础。严复九岁时,被父亲送到宗彝图书馆学习。“宗彝图书馆”的老师黄是当时一位学识渊博、思想开明的老师,但他的教学环境却很差。图书馆位于一个剧团的楼上,经常在半夜排练,这不可避免地导致锣鼓喧天。为了不耽误严复的学习,黄让他先在半夜睡一觉,然后在下半晚上剧团排练结束后起床学习。
严复11岁时,严聘请黄在家教书。黄对严复很严格。除了教授严复的经书,他还向他讲述了宋、元和理学的案例和经典,为他后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黄也经常讲述明代的故事。不怕强权强暴、刚直不阿的党员精神,顾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使严复凛然终生铭记。严复一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强烈的忧患意识、批判精神、变法图强等都与他从小受的教育息息相关。
1866年,严复年仅12岁,其父严因抢救霍乱病人染病去世。家庭支柱倒了,家庭经济受到严重威胁。严复因为家境贫寒,无法继续以官员身份参加科举考试。这时,船政学校正在招生。学校不仅提供衣食住行,每月还提供四两纹银的补贴。严复决定报名。
福州船政学校入学考试的试题是《论孝道与对父母一生的思念》。对于刚刚失去父亲的严复来说,他以这样的考试题目触景生情,他的作文充满了爱与文学,这让时任福州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对他的好作文赞不绝口,并以一等奖的成绩考上了后学第一名。
严复在马尾船政学校学习驾驶,五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在福州船政学校读书的那些年,严复不用担心自己的吃穿,每个月都能全额补贴家用。因为严复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屡创佳绩,无论是月考还是期末考试,他都获得了许多奖学金,所以他把这些纹银送到家里帮母亲谋生,这让他更受沈葆桢的赏识。
在生活中遇到贵人时探索西方繁荣的奥秘
1877年,又是严复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被幸运地选中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到普茨茅斯海军基地实习三个月,随后经考试,被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录取。在英留学期间,严复“考课屡优等”,因此有很多时间到伦敦各大图书馆阅读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著作。同时,他也幸运地遇见了自己的人生贵人——接待自己的大使郭嵩焘。1878年2月2日,农历除夕,郭松涛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设宴招待远道而来的留学生。严复等6名学生参加了郭松涛主持的小型宴会。席间,郭松涛详细询问了学生在英国的学习情况。严复介绍了郭颂涛在军校的学习情况,特别赞扬了英国教官和教授通过掩体锻炼身心健康的方法。郭颂-陶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暗暗赞叹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他将来一定是马群中的一匹好马。郭松涛是一个眼光远大、心胸开阔、才华横溢的人。虽然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年龄差距,但他们是难得的可以互相交谈的朋友。郭松涛珍爱严复,严复崇敬郭松涛,郭松涛也是老师和朋友。每个周末,郭松涛都会邀请严复到使馆交流本周学习的书籍,与严复分享自己的感受。同时,郭颂涛认为,让这样一个人才接触英国的各个领域,对中国未来可能非常有利。因此,他安排严复访问英国的监狱和法院,并访问政府。特别是英国法庭的被告可以与法官辩论,这与中国的法律制度有很大的不同,这让当时的严复大开眼界。从我的所见所闻,严复逐渐意识到英国为何如此强大。除了技术先进之外,拥有一个好的法治体系也更贵。因此,他开始了解中国社会制度的缺陷,并寻求摆脱祖国贫困和虚弱的方法。
《天演论》的翻译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
不到40岁,严复就当上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总经理,但仍未能成名。严复难免“走红”。他前后参加了四次科学考试,最后一次是40岁。次年,中国甲午战争战败,让严复感受到了民族危亡、人民困苦的痛苦,也激起了他救国救民的激情和勇气。在甲午战争失败的背景下,严复想用一个翻译告诉中国人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反对顽固派的保守思想,给中国人民敲响祖国危亡的警钟,于是开始翻译《天演论》。他相信赫胥黎的生物发展定律,认为世界是一个大竞争的局面。在竞争中,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否则就会灭亡。他宣扬“适者生存”的绝对性和“与天争胜”的必要性。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是“入者必存,不入者必亡”。《天演论》的主题是民族的自决和自救。
《天演论》一问世,中国人就获得了一笔财富,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为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第一次看到这个译本时,称赞“他眼里没有这样的人”,说严复“把《天演论》翻译成中国西学第一人”。梁启超读了《天演论》的译本并在出版前宣传,并根据自己的思想对此大做文章。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不仅影响一时,而且影响几代人。
严复除了在思想上的影响外,在翻译领域也颇有名气。他的翻译细腻严谨,每一个翻译标题都想得很周到。他“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严复并没有照字面翻译原著,而是根据需要选取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在内容上有所变化和修改,并以“笔记”的形式进行创造性发挥。
“如果严复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爱国’。”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严复,那就是‘爱国’。爱国主义表现在小爱和大爱上。小爱是爱你的家人,爱你的姐姐,爱你的妻子;大爱就是爱团体,爱国家。不仅是严复,还有严复对后代的教育,所以说严复的后代都流淌着爱国的血液。”日前,严复的侄子、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严告诉记者。严复一生都在为民族的生存担忧、探索、奉献。他的爱国情怀是几代中国人的共识。他对儿孙的爱也令人感动。严复扶持培养能在家、严族乃至村里读书的孩子。据严说,他的祖父和严复的兄弟关系非常好。1919年祖父去世后,留下了三个年幼的孩子,严复答应尽最大努力培养父亲严家丽,直到他成年后再还给祖母。令人不满意的是,严复于1921年去世。但就在这个时候,严复的长子严伯玉挑起了重担。在严严格而良好的教育下,严家丽终于在1932年被北京大学录取。成为人才后,他服务社会,振兴颜氏家族。
严复的侄子、省委党校教授严
没有巧合。严复的四女儿严美楠是上海血液研究所血液研究的权威专家。当她听说严教授的父亲被打得体无完肤,被开除公职送去劳动教养,留下五个饥肠辘辘的孩子时,她义不容辞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她写了一封信安慰闫佳丽,并给家人寄去了经济援助。尤其是严教授的弟弟严一静上幼儿园的时候,严美楠把学费都交了。此外,严美楠经常从上海送来面粉、猪油等食物,以缓解严教授一家的燃眉之急。
如今,严怡静已经成长为国内外著名的物理化学家。他是第一批被派往美国学习的国际学生。他在美国呆了很多年,但是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不得不放手回国报效祖国。严教授说,这正是受到严复的影响,严复的爱国情怀打动了每一个严的后人。
晏家风:勤劳沉著,待人接物,讲真话
勤于学习与思考、敬业与快乐、学贯中西、爱国与公益,是颜氏后人共有并恪守的人生态度与原则。严复一生都在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他仍然把国家大事放在遗产的首位。他希望孩子永远记住,中国人要以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仪为基础,以国家为先,以群体为先。智慧的遗产是沉淀在颜氏后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是拓宽颜氏家族成员寿命和深度的基石。有了这样的文化基因,爱国将领、两大书院的院士、教育专家都会纷纷效仿。严氏家风的一脉相承也正源于严复一点点注入的教育。在孩子的学习上,他虽是将西学介绍到中国的先驱,却始终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他们规划了“先中后西”的成才之路;在为人处世上,他为孩子订立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勤谨”。在严复看来,“勤”代表了恒心与毅力,是求学立业所应具有的基本态度,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他在家书中提醒三子严叔夏当勤勉好学。“谨”为专心,这在严复看来是治学做事的关键,他在书信中也同样告诫孩子们,要做到“谨”,必须耐得寂寞,守得孤独,以无所畏惧之心,以严谨求实的态度,一点一点朝目标前行。实事求是,对于严的后人来说,不仅要落实在学习上,更要落实在生活中。严教授认为,真诚待人,讲真话,是他们严家的传统基因!当时,严复的第三个儿子严,因为热爱共产党,被周总理任命为副市长。然而,他因为敢于说出真相而遭受了打击。他敢于批评,是因为看不懂一些乱官的行为,最后被贴上了右派的标签。即便如此,阎家人也从来不害怕。他们宁愿不说,也不愿说实话。这是燕家所遵循的原则。中国一直重视家庭教育和家庭作风。严家风的创造和传承是各个时代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严复的言行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正是在他的领导下,严家越来越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