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阁饭店 第一观察|7年之间 总书记缘何数次批评“餐饮浪费”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的重要指示,持续在全网刷屏。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切实养成节约习惯”的重要指示,在全网不断刷刷。
在新华社播出的新闻中,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指示,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潮流,特别是2013年1月一份材料上的指示。
人们记忆犹新。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从两次公开报道可以看出,总书记批示的背景和切入点不同,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是一致的,都在不断向纵深推进。
2013年那次批示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不久。总书记在批示中着重强调了“公款浪费行为”这个突出问题。当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通知也指出,这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八项规定的新要求。可以说,在总书记心目中,要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首先要抓住“关键少数”,从党员领导干部做起,从遏制公款浪费行为抓起。这与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在理论上、逻辑上、实践上是完全一致的。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党风政风持续好转,社会风气随之改善。党风政风持续好转,社会风气相应好转。
对此,新华社前两天也在新闻中进行了回应。值得注意的是,留言中说“舌尖上的废物变了”。话不多,实事求是。
当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把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下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在批示中强调:“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这种特殊背景下,节约粮食不仅是时尚和美德的问题,也是人民幸福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总书记的这番话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正如他曾指出的那样:“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到那时谁也救不了我们。”有人可能会问,中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吃饭不再是问题。节约粮食还重要吗?当然,中国铺张不起,也浪费不起。“谁知道中国菜难吃。”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诗说,五谷杂粮来之不易。
经历过穷苦日子,从“吃不饱、饿肚子”的岁月走过来的习近平,对珍惜粮食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据媒体报道,某高校食堂的垃圾桶里经常有白花花的馒头和米饭,清洁工伤心欲绝,拿起来才吃。总书记以极大的热情告诫大家:“即使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也没有浪费的权利!”。那么,下一步该怎么办?总书记从两个层面提出了要求。首先是“建立长效机制”。从2013年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指示,突出强调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这次进一步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食品浪费。”这是从更高层面浪费餐饮的根本途径。二是“加强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餐桌上的浪费现象,与讲面子、讲排场的不良习惯有关。这次特别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目的就是要在全社会的粮食观念上来一次破旧立新的变革,重拾“节俭”情怀,树立“粮食是一种紧缺资源”的爱粮、节粮新观念,让节约粮食成为永久的习惯和风气。很难想到一粥一饭,也很难一直想下去。
节约粮食看似是日常生活中的小节,但全民节约意识能否树立,粮食生产方式能否转变,蕴含着现代文明理念,关系着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勤奋是我们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中国人能否保住工作,应该从珍惜中餐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