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竞争力排行 重磅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出炉 深圳排名第一
刚出炉的!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经济日报联合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第十八次报告》,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重大成果。这个与你我的城市生活息息相关的报道,有很多看点。跟我们一起去看看有什么干货
10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经济日报联合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第十八次报告》,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的重大成果。今年的报告构建了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和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同时分别在这两个指数下构建了5个子竞争力指数,对2020年海峡两岸291个城市和全国4个地方进行了多维度比较研究。
报告显示,2020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是:深圳、香港、上海、北京、广州、苏州、台北、南京、武汉、无锡。2020年中国十大可持续竞争力指数为:香港、深圳、台北、上海、北京、广州、苏州、南京、青岛、武汉。
报告认为,随着“十四五”及未来15年中国向城镇化迈进,新需求力、新互动力、新空间力、新供给力四大引擎将驱动城镇化。
报告构建了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除此之外,报告内还有5个子竞争力,分别形成“1+5”框架格局,共11个部分,对2020年海峡两岸291个城市和全国4个地方的各方面进行了测度。2020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是:深圳、香港、上海、北京、广州、苏州、台北、南京、武汉、无锡;排名第11至20位的城市分别是:杭州、成都、宁波、佛山、澳门、长沙、青岛、常州、东莞和郑州。中国综合经济竞争力前十的格局基本稳定,中部只有武汉进入前十,其余都是东部城市。与2015年综合经济竞争力相比,深圳、香港、上海综合经济竞争力保持不变,保持前三,北京上升1,广州下降1,苏州、台北、南京、武汉、无锡分别上升1、1、2、3、1。此外,前20名中,杭州、宁波、郑州增幅最大,杭州从2015年的第18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11位,宁波从第19位上升到第13位,郑州从第25位上升到第20位,进入前20名。综合经济竞争力较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和珠三角
我们先来看看两个主要的列表-
深圳、香港和上海
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前三
代表城市综合实力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年城市表现如何?看看名单-
▲向上滑动
▲向上滑动
2020年中国综合经济竞争力研究发现:
从整体格局看,都市圈格局主导全国,经济增量竞争力是导致综合经济竞争力差异的主要原因;综合经济竞争力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东西稳定、南升北降”的状态格局;
从区域来看,“南强北弱,东中一体”。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主的多中心经济竞争力格局引领全国,特别是中心城市引领周边城市形成的都市圈格局,如北京及周边城市、青岛及周边城市、济南及周边城市、郑州及周边城市、Xi安及周边城市、武汉及周边城市、长沙及周边城市、成都及周边城市等。成为引领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中坚力量;
从层级来看,一二线城市内部差异小,竞争激烈;
从省份来看,各省基本呈现一机驱动、多机驱动的格局;
从城市群来看,辽宁中南部城市群综合经济竞争力大幅下降,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稳步提升,中部城市群快速崛起。
主题报告还发现,由于疫情和逆全球化的外部影响,中国城市之间的产业链分布正在发生变化。
从区域来看,需求结构转型带来的产业西迁将为中西部地区城市带来巨大机遇;
从城市群来看,产业链集群的发展将加速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崛起;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国内产业链体系中不同层次城市的位置变化将带动城市格局的巨大变化。
前6名将保持5年不变
持续竞争力,中部快速崛起
一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不仅代表了一个城市目前的发展状况,也反映了它的未来和发展潜力。在这场竞争中,哪些城市处于前列?看看名单-
▲向上滑动
▲向上滑动
2020年中国可持续竞争力十强城市为:香港、深圳、台北、上海、北京、广州、苏州、南京、青岛、武汉;排名第11至20位的城市分别是无锡、台中、天津、厦门、东莞、佛山、杭州、高雄、澳门和成都。具体来说,前六大城市香港、深圳、台北、上海、北京和广州的五年排名保持不变。从前20名的分布来看,东南地区10席,港澳台地区5席,环渤海地区3席,西南地区1席,中部地区1席,覆盖澳门、北京、福建、广东、湖北、江苏、上海、香港等13个省份。发达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格局逐步稳定。从我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分布来看,可持续竞争力较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中部中心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引领周边城市形成的都市圈格局。
2020年中国可持续竞争力研究发现,从总体格局来看,“华东一体化”快速崛起,总体格局为“华东同时崛起,南升北降”,发达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格局逐渐稳定;从我国各地区来看,中部地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快速上升,东部地区仍是我国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引领者;除部分城市外,东北、西部大部分地区竞争力水平较低,资源型城市转型压力较大;从省份来看,省会城市是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主要引领者,但少数城市的非省会城市超越省会城市形成双中心城市格局,东部省份可持续竞争力较强,而西部省份迫切需要提高可持续竞争力。从各个城市群来看,人才增量优势日益凸显;从各个层面来看,一、二、三、四线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格局趋于稳定;从可持续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人才密度来看,已经设定了由南升北降的格局。
通过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排行榜:
发现人口转移、全球分工、制度创新和空等新理论和新假设创造了中国城市化的奇迹。中国在城市化的前半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加速进程,这是中国真正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村中国变成了一个富裕现代的城市中国。40年的城市化让中国城市从星星之火变成了燎原之火,让中国城市人口聚集、生活发生巨变,让中国城市经济总量持续高速增长,让城市空快速扩张,城市环境日新月异。因为中国的城市化具有大国特征、开放背景、制度转型和技术进步,这也决定了中国的城市化具有中国特色。
发现新动力和新红利:新需求力、新互动力、新空间力和新产出力驱动中国城市化。未来,生活和居住带来的新需求力是中国城市化的牵引力;民族化、多元化、服务化、智能化相互作用带来的新的互动力量是城市化经济的内生动力;高端集聚与低端分散、大规模集聚与小规模分散带来的新空力是中国城市化的内生力空;人力资本、技术和制度创新带来的新的产出力量是城市化的新红利。
发现智慧城市化人口、数字城市化产业、智慧城市化更新、星云城市化空的新格局和新趋势,勾勒出城市化中国的新美。未来,长寿和知识与人口城市化同步、大学生和农民工分别是增量城市化和存量城市化的主体、区域间双向梯度转移流动、城市化人口职业居住地和公共服务的融合聚合等因素,将逐步带来智慧城市化人口。产业发展将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新型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将广泛兴起和繁荣,国内分工将逐步明确,经济空格局将重塑,产业链将重新布局等因素将带来数字城镇化产业。城市将从规模扩张向密度提升转变,从开发建设向智能化更新改造转变,从基础设施建设向公共服务供给转变,将带来智能化城市化和更新。城镇体系逐渐演变为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城区、小城镇等多层嵌套的城镇体系,将形成星云状的城市化区域。
研究提出了新的对策和建议:四大支柱支撑中国城市化。释放新红利、把握新趋势、迎接新挑战,需要基于凝聚多方共识的考虑,进行全面系统的战略规划、制度政策和管理服务。因此,我们应该以教育为核心,建立城市化中国的产业保障体系。以住宅为起点,填充城市化中国的公共产品体系;以城市体系为支撑,重塑中国城市化空体系;以治理为保障,构建城市化中国的社会秩序,最终将其作为支撑城市化中国的四大支柱。
看看“子列表”中的干货
商业环境竞争力排名
今年的营商环境榜单比较详细,有软环境也有硬环境。让我们看看每个人的表现-
2020年中国营商硬环境竞争力十强城市为:上海、香港、天津、深圳、台北、北京、澳门、苏州、无锡、广州;排名第11至20位的城市分别是宁波、厦门、常州、东莞、廊坊、珠海、杭州、青岛、福州和中山。总体来看,中国城市营商硬环境竞争力呈橄榄型,网络信息传输速度和机场设施指数逐渐呈环形分布,空之间集聚与分化并存;从区域来看,发达地区营商硬环境竞争力加速分化,欠发达地区快速收敛,集聚与扩散并存;从省份来看,欠发达地区陆路交通优势逐渐明显,空的交通劣势不容忽视,省内差异全面缩小;从层级来看,一线城市趋于稳定,三四线城市营商硬环境竞争力加速分化;从城市群来看,海峡西岸城市群力争赶超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稳定,北部湾与中原城市群差异最小;此外,网络信息传输的速度和机场设施决定了城市未来的发展。
2020年中国商业软环境竞争力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是:京、港、沪、台、杭、宁、穗、深、武、Xi安;排名第11至20位的城市分别是天津、成都、大连、青岛、苏州、厦门、长沙、澳门、合肥和沈阳。总体来看,城市商业软环境竞争力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中心城市优势地位突出;商业软环境竞争力的“东西、南北”双向分化格局明显;此外,大学指数和产权保护是提升城市商业软环境竞争力的主要障碍;此外,一带一路城市商业软环境竞争力较好,内部分化较小。海斯市和吕四市各有利弊,应该取长补短。
地方要素竞争力排名
2020年中国地方要素竞争力十强城市为:深圳、上海、北京、香港、广州、台北、成都、杭州、南京、天津;排名第11至20位的城市是重庆、青岛、武汉、苏州、东莞、合肥、长沙、佛山、Xi和大连。整体来看,中心城市本地要素竞争力绝对领先;从区域来看,东南地区本土要素竞争力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呈现“一线主导、二线助力”的格局;从省份来看,省份的集聚效应呈现出“高地方要素竞争力—趋同、低地方要素竞争力—分化”的格局;从城市群的角度来看,城市群内部的地方要素竞争力与变异系数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但就其格局而言则有所不同。地方要素竞争力的分配体系决定了城市群整体的地方要素竞争力和差异格局;信贷市场融资便利性和青年人才是决定地方要素竞争力差异的关键变量。
人居环境竞争力排名
2020年中国人居环境竞争力十强城市为:台北、香港、台南、高雄、台中、上海、广州、新竹、澳门、深圳;排名第11至20位的城市是东莞、北京、杭州、昆明、重庆、苏州、佛山、成都、长沙和武汉。总体来看,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呈现头小肚大的短橄榄结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从区域来看,人居环境竞争力呈现“南强北弱、东引”的明显分化特征,香港、澳门、广东、上海、北京领先全国;消费水平与居住环境竞争力高度相关,现阶段房价主要发挥“挤出效用”。大中城市因行政地位聚集了大量优质公共资源,在各种公共设施和市民消费水平上具有优势,但也面临房价高、环境污染等问题;相比之下,三四线城市在气候舒适度、生活成本方面表现良好,部分三四线城市综合水平抢眼。
全球联系竞争力排名
2020年中国全球互联互通竞争力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是:沪港京广深杭津青、Xi安、南京;排名第11至20位的城市分别是厦门、成都、大连、武汉、台北、重庆、苏州、宁波、郑州和长沙。整体来看,城市在全球互联互通竞争力方面相对集中,呈现多中心分布状态;从区域来看,全球联系的竞争力普遍“更落后、更分化”,“南强北弱”逐渐固化;从省域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全球联系竞争力较高,省内城市相对趋同;从城市群来看,城市群全球联动竞争力整体梯级分化明显,而城市群内部更加趋同;从层级来看,二线城市全球互联互通竞争力差距较小,竞争激烈,北上广深领先,差距最小。
科技创新竞争力排名
2020年中国科技创新竞争力十强城市为:京、沪、港、台、杭、深、武、广、宁、Xi安;排名第11至20位的城市是成都、合肥、苏州、天津、青岛、长沙、重庆、济南、新竹和大连。总体来看,我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呈现出区域分化的趋势,存在明显的“东强于西”、“南高于北”现象;高校和科技企业是制约我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提升的最大因素;从区域来看,科技创新竞争力及各分项指标表现出区域内分化水平与平均水平成反比的规律;从城市群来看,城市群科技创新竞争力相对较高,内部分化程度与平均水平大致成反比。
经济活力竞争力排名
2020年中国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十强城市为:深圳、北京、广州、上海、珠海、香港、南京、杭州、苏州、厦门;排名第11至第20位的城市是长沙、武汉、宁波、成都、合肥、福州、Xi、澳门、无锡和东莞。总的来说,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呈现出大城市领先、中小城市欠发达的多层嵌套城市体系;东部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引领发展,东北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难以发展;直辖市和特区经济活力竞争力领先,东北三省经济活力竞争力亟待提升;城市群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发展内敛聚集,多层次城市嵌套模式显著;一级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力较强,占据绝对优势,四级城市经济竞争力相对落后,需要进一步提升。
环境复原力竞争力排名
2020年中国环境韧性竞争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为:香港、深圳、澳门、台北、东莞、中山、新竹、佛山、厦门、广州;排名第11至20位的城市是珠海、汕头、舟山、台南、上海、苏州、盘锦、常州、高雄和无锡。总的来说,首先,我国城市环境韧性竞争力的分布基本与正态分布重合,呈现“中间大两端小”的纺锤形分布特征;其次,中国城市环境复原力竞争力主要在区域间由东向西划分;三是东部省份环境韧性竞争力水平较高,内部差异较小。东部发达地区城市群具有较高水平的环境韧性竞争力,但京津冀城市群在东部城市群中排名相对较低;因此,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是增强我国城市环境韧性和竞争力的关键。
社会包容竞争力排名
2020年中国社会包容性竞争力前十名城市为:台北、台南、台中、Xi安、高雄、武汉、南京、杭州、大连、苏州;排名第11至20位的城市是成都、新竹、上海、无锡、青岛、沈阳、北京、重庆、天津和广州。总体来看,中国城市社会包容竞争力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城市社会包容竞争力领先全国,尤其是港澳台、东南和环渤海地区城市;但社会包容性竞争力的区域差异呈现“东西、南北”双向分化格局,省级社会包容性竞争力的“马太效应”明显,粤苏鲁两市比较优势更大;此外,城市群的社会包容竞争力较高,以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为主;开放是提升社会包容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