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核 一城三核 威海将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
5月18日下午14:30,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副秘书长、政府新闻发言人王伟,市海洋发展局副县级干部程剑,环翠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林青松介绍了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有关情况。
威海是一个海洋大城市,海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两倍。海洋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潜力和优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提出建设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的发展目标。威海是中国唯一一个在海洋领域获得四次全国试点示范的地级市。2019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979.53亿元,同比增长9.1%,占GDP比重达33%。结合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经验和做法,提出规划建设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的思路。
主导产业综合分析威海14大海洋产业,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新经济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海洋装备制造业拥有企业300多家,船舶产品涉及15大类40多个品种,17个品种填补国内空白,客滚船、重吊船市场占有率分别达70%和80%。近几年新产品研发不断加快,部分领域行业领先,具备做大做强的条件。而且,海洋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平台、高校院所、重点企业、重点园区等相对集中在主城区北部。威海海洋生物产业优势突出,整体规模和多个细分领域领先全国。2019年海产品产量269万吨,占全省的36.7%,占全国的8.2%,居全国第一。海洋生物领域的重点平台、高校、重点企业、重点园区相对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海洋新经济增加值虽然在全市海洋生产总值中占比不高,但可燃冰、碳纤维、石墨烯等研发生产行业领先,有较大增长潜力,特别是海洋碳汇资源丰富,探索实践走在前列,如果在价值实现环节率先突破,将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力。新经济领域的重点平台、重点企业、重点园区等相对集中在南部沿海。立足三大产业各种资源要素相对集中的北、东、南三大区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具有现实意义。规划布局建设思路总的思路是“一城三核、科技引领,多区布局、链式贯通,条块联动、全域覆盖”。北部以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为核心,建设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东部以威海海洋高技术产业园为核心,建设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南部以蓝色碳谷为核心,建设海洋新经济先导区。总体定位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成为全省、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发展愿景通过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力争全市海洋经济持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750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40%。总体布局1、北部远遥浅海科技湾区,规划“165”布局。“一场”:打造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丰富海试、海观试验、海洋定标功能,集聚国内高水平R&D机构,成为国家海洋装备科研、成果孵化、产业转化的新引擎。“六基地”:打造综合服务、研发孵化、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人才培养和国防与民用技术融合等。,形成海洋高端装备产业新高地。“五链”:重点打造智能海洋信息、海洋高端装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科技旅游等五大产业链,形成浅海科技产业集聚区。2、东部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规划“157”布局。“一园”:打造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构建“科研开发+人才服务+创业孵化+产业加速”的完整创新链。“五区”:打造绿色养殖、近海捕捞、渔港经济、海洋食品、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五大集聚区,壮大海洋生物产业集群。“七链”:聚焦海带、海参、鲍鱼、牡蛎、鱿鱼、金枪鱼、低值鱼等七大优势品类,构建从种苗繁育、生态养殖、海洋捕捞到加工增值、冷链物流、市场拓展等完善的产业链。,打造以生物技术为特色的现代海洋生物产业先导区。3、南部海洋新经济先导区,规划“134”布局。“谷1”:打造蓝色碳谷,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打造新兴产业源头。“三区”:打造海洋生态经济、现代种业、特种装备三大示范区。“四链”:打造海洋碳汇、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种苗繁育等四大产业链,培育海洋经济新增长极。保障措施加强政策支持。围绕海洋科技城需要突破的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关键平台,研究出台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吸引科研机构和企业入驻的政策措施。加强双招双引。对准大院大所、名企强企聚焦用力,吸引高水平、专业化机构参与海洋科技城建设,提升科技城的层次和内涵。近期集中对接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国船舶、航天科技等大院大所和实力企业,争取尽快入驻,并积极推进威海海洋无人装备与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建设。深化对外合作。将科技城与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东北亚海洋合作常态化机制、与美国、欧盟、法国、芬兰等合作相结合,深化海洋经济、贸易、技术等领域国际合作。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市政府成立了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区市政府、开发区管委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海洋发展局。具体的建设运营,北部以环翠区为主,东部以荣成市为主,南部以南海新区为主,相关区市协同联动,围绕科技城的规划和主导产业共同抓好执行落实。★
国际海洋科技城三个板块具体情况北部板块是偏远的浅海科技湾区。具体范围是指“葡萄滩-双岛湾”沿岸区域,自东向西分别覆盖葡萄滩、黄金滩、小石岛滩、双岛湾。该区海岸线长约70公里,适当向南北两侧延伸,向经济区、港区扩展。是海洋科技城智能海洋创新资源最密集的板块。主要发展海洋智能装备、海洋高端装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北部板块的核心是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是目前国内唯一在建的综合性试验场,主要有海上试验、对海观测试验、海洋定标三大功能,建成后,将形成国内领先的海洋装备环境适应性及可靠性测试服务的能力,集聚国内高水平的研发机构,构建具备多种海洋高端装备研发能力的多学科研发平台,打造“研发-测试-孵化-人才供给”完整的链条,成为全国海洋装备科学研究、成果孵化和产业转化的新引擎。东部板块定位为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具体范围是指荣成市沿海地区,特别是东部和南部地区,向威海、文登主城区辐射,海岸线近300公里,是海洋科技城生物资源、R&D机构、龙头企业最密集的板块。主要发展绿色养殖、近海捕捞、渔港经济、海洋食品、海洋医药、生物制品等产业,旨在打造具有全国乃至世界竞争力的海洋生物产业集群。东部板块的核心是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主要建设海洋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孵化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和海洋生物梦工场等创新平台,以前沿高新技术为先导,构建“科技研发+人才服务+企业孵化+产业加速”的完整创新链条,打造以海洋生物科技为特色的海洋科技产业体系。南部板块定位为海洋新经济先导区。具体范围自东向西,覆盖文登、南海、乳山市沿海地区。海岸线长约150公里,是海洋科技城生态环境最好、承载能力最强的板块。主要发展海洋碳汇、现代种业、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经济,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打造海洋新产业之源。南部的核心是蓝色碳谷。由南海新区蓝色创业谷、北京高新威海科创城、宝能海洋未来科技城、石墨烯技术研究院等组成。主要面向未来、高端和融合,建设研发创意、生态环保、商业服务等基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海洋未来产业。★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情况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试验海域位于楚岛以北0.7公里海域。该海域60m以上水深约2km2,最大水深72m。它是中国浅海大陆架中罕见的近岸深水区。区域潮流最大流速为1.2 m/s,平均流速为0.4 m/s,年平均有效波高度约为0.7 m,季节差异显著,代表了我国大部分海域的海况和设备仪器测试的潮汐能、波浪能资源状况。经综合比选,原国家海洋局决定整合国家浅海仪器设备试验场和国家波浪能、潮流能综合海洋试验场,在威海楚岛海域建设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2014年,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与威海市政府签订共建协议,试验场正式开工建设。目前,该试验场也是全国唯一的综合试验场,已列入《国家海洋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16年,我市将5平方公里试验海域,确权给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用于建设仪器装备试验平台、观测与监测系统、波浪能与潮流能试验泊位。目前,该海域已经布放了海洋观测浮标、锚泊式测试试验平台,具备无人船、无人机、水下潜器等海洋设备测试服务能力,下步还要在岛上建设雷达站、标准气象场和卫星定标场等科研设施。2019年,试验场承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哈工大、航天科技、中科院等试验任务40多项,由56个高校院所和企业组成的湾区建设联盟也将陆续参与试验场建设。★远遥浅海科技湾区葡萄滩片区建设情况葡萄滩地区是指相关的陆域和海域,如原窑港、原窑嘴、出岛和景子。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作为湾区的核心,位于该区域。随着试验场的深入开发和应用,与之配套服务的葡萄潭片区要率先规划设计,率先开工建设。其中渔港区有现成码头、闲置水产品交易中心、部分待拆设施和空场地,南岸有环翠海洋智能装备中心、国华大厦,通过整合、改造、升级上述资源,可为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西临泛华高尔夫球场,东临金海游艇码头,可为高端人才提供休闲服务设施。目前,对远遥渔港水产品交易中心、国华大厦和入口大门等改造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对高层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双招双引工作也在同步开展。值班总编辑:王岚复审:孙美玲原标题:“一城三核!威海将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