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反者道之动 柔者道之用”这句话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反道之动,柔道之用”这句话?
“反道之动,用弱之用”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全文是“反道之运动,用之弱,世间万物皆生而无有。”这一章的这两句话,后一句好理解,前一句莫名其妙。一直有不同的意见,也没有一致的意见。作者也有自己的话与大家分享。
什么是道?道是自然的,旧道是自然的规律。那么什么是自然呢?自然是事物最原始的本质,它神秘莫测,隐藏在一切的背后,神秘莫测,只能探索,不能亲自看到。例如,惯性是人们已经发现的自然的一部分。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必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处于静止状态。这种原始的本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由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人们很难创造一个不受任何外力影响的特殊环境来表现这种惯性现象,所以只能通过推理来检测和间接验证。正是由于惯性的客观存在和天体之间普遍联系的万有引力,才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天体运动系统,俗称“天”。
BIGBANG之后,在惯性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个所有天体运动都有规律的天体系统,天体运动系统中的规律就是“道”。因此,“道”被扩展到物体的轨迹,天体沿着这些轨迹有规律地运行。换句话说,天体遵循内在的规律,循环往复地运行。通过理解自然、道、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很容易理解老子所说的“反道之动,柔道之用”。
反对者,回归者,这里指的是天体往复运动的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昼夜交替、四季轮回等非人为现象。周而复始,周而复始,说明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道。这种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的往复运动,是在道的控制之下的,是道的体现,好像道在动,所以叫“反道的运动”。归根结底,万物都是在自然的支配下存在和发展的,道是万物存在和变化过程中的规律性和刚性。因此,万物的生存和变化必须受自然的控制和道的约束,即万物的生存和变化必须符合自然之道。自强是刚性的,适应是柔性的,所以万物的生存和变化是柔性的,万物的生存和变化是道的具体运用,所以被称为“弱者用道”。弱者是软弱的。
万物柔软,水往低处流,这是最伟大的方式。其背后的奥秘是重力,它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状态下,标准由高到低流动,是道最显著的体现,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故有“性善如水”之说。“善”的本义是指事物与生俱来的本性,既非善也非恶,再专指善的本性。“善如水”的意思是,弱水顺道流向更低的地方,这是自然最好的体现,这就是道。正是因为水的虚弱,才直观地反映出道的存在。如果丈夫只是一块石头,他无法直观地反映出道的存在,所以被称为“弱者动道”。万物谦虚的道理都集中在水的流动上,所以道家把谦虚这种不争的本性称为“水德”。所以《道德经》第八章说:“善如水,水对万物皆善,这是无可争辩的。身在恶中,是道之事。”道家主张人在水中要以德为榜样,做人不计较,甘于软弱,不计较丈夫,所以没有什么特别的。这就是“弱者可以用道”的思想。
根据刘翔的《说园敬戒》,老子的老师昌宗病重,老子去看望他。常勇张开嘴给老子看,问他牙齿怎么死了。老子说:“夫舌之存在,非因其柔。”如果牙齿死了,不就是因为它吗?常总对老子的回答很满意,就说:“嘿!已经是。世界上的事情都做了,我为什么要回复文字?”道家以牙齿垂死的现象来解释弱胜强的道理,故称之为“道中用弱”。
夏紫的古坛认为“反道而行”是道家和儒家的共同思想,《易辞传》说:“天地之境变,而乐成万物,通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道,“易”无体。“道中用弱”是道家思想,儒家认为这不是绝对的。儒家讲时间,时去时来,时停时来,不失时机;当你正义的时候,当你柔软的时候,当你柔软的时候,你可以从两者中受益。虽然说“善如水”,但你看不到钱塘的潮水来了吗?没闻到“金沙水捶云崖暖”的味道吗?虽然舌死则舌亡,柔胜则刚,难道不知道死了的肉先烂了,骨头还埋在土里几千年?天上有五行,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奋斗不容易,容易的时候不一定要奋斗,干的时候要自强不息。坤德时,总是示弱顺从,不足以顺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