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专业 对话王众:学习导演专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原创 围炉weiluflame 围炉
前言
我向来对学艺术的人充满好奇与敬意,导演这个专业在我眼中更是神秘的。在我的刻板印象里,导演总是戴个墨镜或扣个棒球帽,眉宇间带几分孤傲和锐气,常语出惊人,脑海中驰骋着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无限创意。当我认识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2019届毕业生王众,他马上成为我十分合适的采访对象。在近两个小时的访谈中,“导演专业”从模糊概念逐渐清晰,刻板印象变得生动饱满。屏幕另一端的王众学长内敛踏实,极其诚恳地回答我提出的每个问题,一个导演专业学生的故事徐徐展开。史王 = 王众石|你为什么选择学习影视艺术?北京电影导演部的录取比例是1:200左右,去那里申请肯定是一个勇敢的决定。王 | 想学电影是在高一。当时对文化课学习不是特别感兴趣,就开始思考学艺术类的方向。我没有从小学音乐或美术,所以主要考虑的是编导类。真正开始接触电影是在高一暑假,报了一个专门的培训班。班里的同学都是高二高三的艺考生,只有我一个高一同学。我当时觉得他们和我平时接触的朋友很不一样,是一群特别有意思的人,也在做特别有意思的事,就这样慢慢决定去艺考以后走专业。艺考真的很难,但是亲身体验的感觉并没有外部渲染的那么恐怖。那时候压力真的很大,但是五年过去了,回想起来,也只是一点点过去。大四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文化,艺考也只花了一两个月,也就是一步一步去北京电影考试。现在只记得复试的时候老师很认真,我一紧张就脸色发紫,就直接对老师说:“你这样看着我,让我慢一点。”。结果老师被逗乐了,我也不紧张。史 | 你进入北影后的学习是怎样的?我想肯定和其他专业有很多不同之处。王|就是这个样子,很不一样。我觉得其他专业的知识基本上是一个体系,就像一棵树;先谈树干,再谈树枝的枝干。有明确的学习步骤,学习后会有真正的收获感。相反,导演专业的知识怎么划清界限?接触的东西太多了,比如理论、技术,更重要的是生活的积累。我的专业课没有课本,老师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讲。还有就是我的一些课程需要完成实践的任务。大二时候的视觉语言课有翻拍作业。所谓翻拍就是尽可能还原某部影片。学习都是从翻拍开始,然后自己去原创。我当时选择的是姜文的《阳光灿烂的⽇⼦》,和同学一起翻拍了一个十分钟的片段,那是我第一次当导演,特别兴奋,,所有人状态都特别好,是目前为止感受最好的出组经历。不过第一次拍大家都没经验,十分钟的片段我们在制片同学找到的一个郊区仓库里拍了一天一夜。那时就是错误百出吧。拍电影是个非常精细的事情,可能一点小的失误就会影响很大。我们选的那个片段是拍两个人对话,原作的画面角落里有个谱架子,拍的时候没注意忘带了,整个画面就空了那一块。这就像一幅画,构图要不是有刻意的留白,单纯空出来一块就特别破坏整体的美感。当时找了各种能想到的东西常识代替,雨伞、支架等等就是不行,最后还是空了一块,现在想想还是有点遗憾。在其他练习中,表演课结束时,全班表演了一部四幕剧《结婚典礼和婚礼仪式》,相当受欢迎。当时,还进行了几次附加演出。最重要的实践是毕业联合工作。我拍了一部28分钟的短片,叫《他山之石》。石|没想到导演系的学生竟然演起了话剧。你认为戏剧、电影和电视剧的区别是什么?电影有什么优点?
王 | 导演系的表演课没有像表演系分得那么细,他们是分戏剧和影视两个方向的,我们就是整体学一些,所以最后结课时演的话剧。戏剧是即时的舞台表演,那种演员和观众面对面的互动能带来非常震撼的力量。舞台是戏剧的魅力所在,但也常常是它的限制。电影就不同,电影的优势在于它更自由:天南海北,想拍的并且能拍的地方都可以呈现出来。而电视剧,一般认为电视剧对于导演的要求比对电影低。“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电视剧的体量大,比如《康熙王朝》,你可以详细讲述康熙漫长的一生:从出生开始,除鳌拜,削三藩,收复台湾等等,到最后康熙六十一年驾崩。所以对于一部电视剧重要的是它要讲的故事本身,也就是what,内容的问题。对比电影,电影只有九十分钟左右的体量,对于导演首先就是要做选择,讲一个人的一生,拍什么、不要什么,用怎样的方式恰当地表现出你想要传达的东西,这是很难的艺术。所以对于电影,更重要的就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如何去讲述故事,是how的问题。石|来说说你的毕业联合作业《他山之石》,你获得了“最佳男主角”的奖项?王 | 啊,得什么奖不是很重要啦。《他山之石》这部电影我是导演、编剧和演员,投入很多吧。剧本来来回回改了七遍,拍摄时也很辛苦。当时是冬天,我还写了很多外景、夜景戏,全组在零下十几度的晚上拍了十多天。《他山之石》我想讲的是一个十几岁少年成长的故事。主人公王浩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从小没有爸爸,是舅舅在他的成长中充当父亲和兄长角色,但是舅舅意外猝死。后来他喜欢上一个女孩,却发现是舅舅生前的女友,又是求而不得。可以说倒霉的事都让他经历了,但他没有变,没有愤世嫉俗,即便表面有些不良少年的样子,但内心仍有着美好的品质。我很欣赏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风格。他的电影总是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但他的叙事方法不是放纵渲染悲伤的情绪,血淋淋地揭示生活的悲惨,而是用一种类似“冷幽默”的手法在悲剧中融入喜剧的元素,达到一种奇妙的平衡来进行社会批判,引发深思。用温情的方式讲残酷的故事,这是我在《他山之石》运用的。这项工作不太成功。重要的是它代表了我自己的一些尝试,比如没有使用太多的常规表达方法。电影界有一个著名的“救猫”理论或套路,是好莱坞编剧布莱克·斯奈德在他的系列编剧工具中提出的。“救猫”的意思是如何让观众在影片开头快速接受一个角色,也就是让他做一件好事,比如救一只可怜的猫。经过这样的剧情,观众很容易与这个角色建立情感联系,即使后来做了坏事,也会很容易喜欢上他。我尽量不在《他山之石》中使用这个套路。男主角王皓在电影一开始就没有被安排“做好事”。希望观众以人物外貌、外在不幸经历、内心感受的对比来接受他。刚才说到他外在的不幸,他内心的一个好品质就是忠诚。
石|通过他和狗本儿头反复互动的场景,我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忠诚。他一直对贝纳尔很好。比如一个细节,他煮饺子,一半给自己,一半给贝纳尔的头。
王 | 这只叫奔儿头的小狗源于我小时候一段很美好的经历。我是上小学时来的北京,刚来时人生地不熟,就很孤单。当时就有一个同学总邀请我去他家玩,我们成了很要好的朋友,现在会想起去他家玩的时光仍觉得特别幸福。他家养了一只小狗就叫奔儿头。后来那只小狗走丢了,我们都难受了好久。所以这次就把奔儿头写进了自己的电影里以示纪念,也是代表一种温暖与美好。历史|我觉得电影的很多情节都来自于创作人员的生活经历,但基本上都要修改,有很多虚构。另外,电影是剪辑的,有时候会让我觉得电影是“假”的。你如何看待电影的虚构性质?
王 | 不少人会觉得电影假,不过纪录片呢?纪录片确实是纪实的,反映真人真事,但它呈现出的内容也经过选择,不完全客观,这又算不算一种假?电影是虚构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将原始的素材进行加工、升华是很正常的。虚构的目的是要反映真实的社会问题。这就是理查德· 沃尔特在《剧本》里提到的“撒谎是为了说真话”。 如果觉得一部电影很假,这不是虚构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它虚构得不合理。安排一个人物做一件事,他这样的举动不一定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过,但一定要符合逻辑。逻辑可以由层层的情节铺垫展示出来,这样即使人物做出很极端的行为观众也能够接受。石|你觉得电影中虚构的、设计精巧的情节,更多的是来自生活体验,还是脑海中的一闪而过?王 | 生活阅历。你说我们的想象真的可以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吗?科幻经典——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可以算得上最伟大的想象之一了,但细看它的结构、情节,其实说的是很“真实”的人类历史,不同的是地点换到外太空去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电影创作非常重要。比如在一所学校,本科生写剧本的时候,只能写自己年龄的人物,主题也围绕着他们。比如我们毕业联合作品的主题基本都是成长,家庭等等。研究生会选择远离自己的学科。我看过师兄师姐写的一对夫妻的故事,一个是装修工,一个是洗浴工,很聪明,当然他们个人没有经历过这些职业。有些老师的剧本可能与自己无关。一个唐山作家写一个发生在安徽农村的故事,细节可以非常丰富,需要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自我积累,这就是“采风”存在的原因。可能大学四年专业学习让我对电影创作的看法改变最大的一点就是,学专业以前认为电影创作需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大量的时间是一个人在屋子里苦思冥想。四年之后越来越觉得恰恰相反,要多走出去与人交流,要去知道从别人的角度是怎样看问题的,要多去体察生活,这样才能产生好的电影作品。石|你觉得一部好电影是什么样的?如何看待高票房低艺术价值的电影?
王 | 评价一部电影可以有很多维度,不同的电影取得成功的亮点也不同,也就是说,好的电影不是能用一个什么固定的公式来总结的。如果要说好电影的共性,我觉得就是吸引人,而且这种吸引力是持久的,是能在时间中沉淀下来的。我个人最喜欢的国内电影集中在九十年代,相比之下最近的一些电影题材更加趋同,叙事方式也差不多,不同电影就像出自一人之手,这就容易让人审美疲劳了。我不认为票房和艺术价值之间一定有矛盾。因为观众不傻,你骗不了观众。艺术价值高的电影深受观众喜爱,票房高是自然的。另一方面,电影也有自己的定位。如果定位为商业片,高票房也是成功的标志。拍电影是一件很花钱的事情,往往你不在乎的地方会花很多钱。例如,工作人员在外景拍摄的住宿和交通将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在拍自己的电影之前,特别是拍《他山之石》之前,我觉得创作者一定要在电影里百分百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我经过自己的实践可以更好的理解投资的重要性,电影需要考虑市场。史 | 我觉得搞电影的人也应该是在以一种艺术的方式生活,是这样的吗?王|大多数时候不是这样。比如埃尼奥·莫里康内,意大利最伟大的电影配乐大师,无所不能的天才,几乎创造了你能想到的每一种音乐流派和电影类型。这是一个可以通过配乐让人爱上一部电影的人,被称为“灵魂诗人”,但他在日常生活中却是一个非常严格甚至有点古板的人。其实就像刚才提到的,电影更多时候是灵感的一闪而过。好的艺术感知很重要,远远不够。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技术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比较关键的,这和任何行业一样,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是用浪漫的、艺术的方式获得的。我学的是导演专业,但我觉得可能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真正做导演。现在我在做编剧或者演员,在电影事业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 | 史怡然图|王中编辑 | 贾舒元围坐在火炉旁文中图片未经同意,请勿用作其他用途原标题:《与王中的对话:学习导演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围绕着熔炉的H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