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形势 2021全球经济将强劲复苏 多位经济学家解读今年经济形势
近日,在由《财经》杂志、财经智库、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主办的“全球经济信心指数”新闻发布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多位经济学家就2021年全球和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未来前景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需要关注增长比较优势缩小带来的不确定性
谈到中外经济金融表现的相对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表示,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形势,特别是中国经济增长形势持乐观态度,但要注意比较优势缩小带来的不确定性。
“今年主要关注的是什么?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会动摇吗?这种动摇可能是经济非常好,但相对领先开始收窄,相对优势开始下降,可能会改变我们市场的一些情绪。”黄对说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6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6%,中国经济2021年增长8.4%。对此,黄指出,与去年相比,我国与世界经济增速的差距大幅缩小,这将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或改变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倾向。在不久的将来,美国可能会有万亿美元的刺激政策,美国扩大的财政政策也会对投资者的情绪产生影响。
在看好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黄也谈到了自己的一些担忧:“去年金融机构为了保护经济主体,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普惠贷款,这就增加了杠杆率,所以必然存在金融风险。某些预期可能会对经济和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在黄看来,这不会影响金融稳定的大局,但可能影响下半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也可能影响投资回报的信心。
此外,黄还指出,需要关注美联储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央行,在货币政策领域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美联储实施货币宽松政策,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将升值,利率将下降,资产价格将上升,经济增速将加快。当美联储政策发生变化时,将发生逆转,资本将回流美国,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将开始贬值,利率将上升,资产价格将下降,经济将开始放缓。
“当美联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世界的场景是资金流出。过去一年,大量资金流入中国,但宽松政策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这种风险值得我们关注。”黄对说道。
▋培育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带动经济复苏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芳在谈到中国消费不振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突破问题时表示,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消费需求,人口的第二个临界点对消费需求有非常负面的影响。要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包括摆脱绝对贫困的人群和进城务工人员。
蔡芳表示,中国的复苏需要防止长期的缓慢变化。在中国老龄化的过程中,有两个转折点或引爆点,其中一个引爆点已经发生。2010年,中国达到劳动年龄人口高峰。现在,我们面临的第二个引爆点是,在2025年之前,中国总人口将达到峰值,随后是负增长。总人口的零增长和负增长可能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从而导致需求不足。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消费需求,人口的第二个临界点对消费需求有非常负面的影响。
蔡芳说,衰老通常有三种影响。第一,总人口效应。人天生就是消费者。如果人口增长缓慢,消费增长也会缓慢。如果人口负增长,其他条件不变,消费也会负增长。二是人口的年龄结构效应,人老了消费倾向降低。由于对未来的预期,现在是现收现付,缴纳退休保险,但人们不确定养老保险是否能在老年后得到保障,因为人口抚养比发生了变化。另外,现收现付带来了很强的缴纳社会保险的负担,导致消费减少。三是收入分配效应,如果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相对贫困的人边际消费倾向高,但收入低,富人不愿意消费,也会影响消费。
蔡芳认为,真正的消费力量是中等收入群体,有必要培育中等收入群体。第一类是摆脱绝对贫困后的群体。过去,我国有1亿人摆脱了绝对贫困。摆脱绝对贫困后,意味着有一个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的过程,需要培养。要解决相对贫困、振兴农村等,促进摆脱绝对贫困的人走向中等收入。
根据蔡芳的说法,第二个群体是城市里的农民工。中国有2.9亿农民工,其中1.73亿进城,1.35亿基本生活在城市,这些人有望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很多人的收入已经成为中等收入群体,但是社会保障不够,还存在不稳定因素,给了他们户口,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中等收入群体。
此外,蔡芳还表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有2.46亿,65岁以上人口有1亿多,这足以让老年人通过延迟退休来增加收入,可以增强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让他们不用担心下一代的子女,应该让这些人过上中等收入的生活。
▋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更可怕,一定的通货膨胀是摆脱困境的基本条件
“人类历史上有解决通货膨胀的方法,但通货紧缩仍然没有办法。我们可能更害怕通缩。”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说。
刘元春说,如果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那只是意味着现代全球政策的胜利,而不是很多人说的失败。如果继续出现负增长、负物价水平、负利率水平,全球经济就会崩溃,整个世界就会处于混乱状态。因此,一定的通货膨胀是我们走出困境的基本条件,当然也不可能暴涨。
在谈及中长期经济复苏时,刘元春分析道,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最基本的问题,而长期停滞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变化就是Solo悖论的回归——大家都在谈技术进步,但在增长当中,技术的影子越来越弱。
鉴于这一趋势在过去两年没有改变而是恶化,刘元春说:“第一,前几年预言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出现;二是没有出现很多人预测的与5G相关的各种场景;第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未来世界的技术创新之路将因中美冲突,尤其是中美技术脱钩而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越来越快,而是越来越慢。”
在谈到支撑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基本变量时,刘元春预测,2020-2023年将是世界人口加速老龄化的时期,预计到2025年左右,世界将稳步进入全球老龄化状态,具有标志性意义。
“目前,大家对通胀的理解、对投资机会的理解、对增长率的理解都回归到了人口的基本参数上。”
刘元春说,世界还没有进入人口老龄化,但在未来两三年内会加速进入人口老龄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储蓄率的一系列变化,这将直接影响全球的消费格局和贸易格局,即传统的不平衡格局可能会有一个重构的过程,低增长可能会更低。
大规模接种疫苗是否会改变目前的低贸易状况,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状态?根据刘元春的说法,从一些历史总结来看,没有尽头。
“更重要的是,疫情本身给整个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带来的最大教训是,我们必须在效率和安全之间找到新的平衡。这种新的平衡意味着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必须变短变宽,必须有一个‘备胎’。疫情的停滞实际上意味着新的反全球化进程将在原有基础上加剧。这也是一个很大的结构性变化。”刘元春说。
刘元春还表示,全球经济无法回到过去的轨道。他认为,全球贸易增速会更低,价格波动会更大,低利率和债务的结合可能会更强,高风险问题未来可能会持续。
▋今年的投资理财首先要做好“守财”,不要跟风,而要投资未来
论坛期间,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在回答主持人关于2021年宽松的国际货币环境下如何保值的提问时表示,今年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政策转型的一年,去年制定实施的很多政策都在发生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各国经济复苏不平衡,各国政策不平衡会导致很多波动,所以投资需要看清楚市场背景。
对于投资理财,朱民给出了三点建议:第一,保守一点,做好资金的保管,保护好2019年和2020年的投资收益,不要亏本。第二,不要跟随2021年的政策走向,因为政策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第三,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都面临着巨大的结构调整。“我们必须强调中长期的结构性变化。人口老龄化、2060碳中和、数字化转型都是巨大的结构性变化。我们必须看到今天的未来,看到未来的结构性变化,投资未来。”
风险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明确判断。本文及其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