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率 智库|20年升至60.6% 中国城市化来到下半场关键转段期
这座城市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有人爱山,有人爱水,有人爱城市;但也有“城里人想出来,城外人想进去。” 为什么城市带给人如此复杂的感受?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在人类历史上,先进文明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据考,唐玄宗李隆基执政的天宝年间,京师长安有60多万人,东都洛阳有30多万人,洛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到了宋代,城市化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北宋汴京人口达到140万,南宋临安人口达到25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与此同时,欧洲的城市相对较小。当时著名的城市有威尼斯、佛罗伦萨、米兰等。,人数不足10万,与卞静、临安不是一个重量级 宋代以后,中国城市规模急剧下降,最大的城市人口不足百万 元朝的首都大多建立起来了,人口最多的时候也只有80多万 明清时期,北京人口维持在70-80万的水平 直到工业革命后,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才再次出现在地球上 根据谯水创始人达利奥在《静静的变化着的世界》系列报道中绘制的一张帝国国力兴衰图,从1500年开始,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实力在明朝达到高点后逐渐衰落,直到新中国成立才迅速崛起 在此期间,荷兰、英国和美国先后成为世界领先国家 纵观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与经济水平同步 在中国,宋代的城市化率达到了22%的水平。明清以后,城市化势头减缓。到清朝1820年,城市化率下降到6.9% 新中国成立后,在1949年至1999年的50年间,我国城镇化率仅从10.64%增长到30.89%,而在1999年至2019年的20年间,城镇化率从30.89%快速增长到60.6% 在荷兰,从16世纪到17世纪,随着海上霸权的逐步确立,荷兰的城市人口大大增加,不仅包括本国人口的城市化,也包括大多数选择在城市定居的德法移民。 以阿姆斯特丹为例。1570年,它的人口只有3万多,但到了17世纪20年代,它已经成为一个拥有10多万居民的大都市。到1670年,它的人口已经达到20万 同时,周边其他中小城镇人口也呈几何级数快速增长 但到17世纪末,荷兰的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城市化进程也趋于平缓 在英国,其城市化进程始于18世纪中叶,并与工业化进程同步发展 18世纪初,英国的城市化率只有20-25%,到1801年,城市化率已经上升到33% 1800年,伦敦人口达到10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1851年,英国有580多个城镇,城市人口达到总人口的54% 到19世纪末,英国70%的人口已经生活在城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 在美国,1700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7%,1890年上升到35.1% 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1920年城市化水平超过50%,1970年达到73.5%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进入了高度城市化的社会 从全球来看,1600年以前,初步估计城市人口比例不足5%;到1800年,城市人口比例达到7%;到1900年,已经增长到16%,直到20世纪,世界城市化才迅速发展,并在二战后进一步发展 自2007年以来,超过一半的世界人口迁移到城市。预计到2030年,全球城镇化率将上升到60% 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即城市化水平并不决定经济增长速度,但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将推动经济发展 究其原因,城市不仅是一群人聚集、工作、生活的地方,更是文明的熔炉、创新的中心、财富创造的引擎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规律来看,科学技术始终是工业革命和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决定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而城市则在科学技术的产生过程中发挥着平台和枢纽的作用 近代以来,人类几乎所有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创造都与城市有着直接的关系。GDP的大部分也是城市生产的。占全球陆地面积3%的城市地区聚集了全球一半的经济活动 然而,不应忽视的是,快速城市化也导致越来越多的问题,包括一些国家贫民窟居民人数的增加、基础设施和服务不足或负担过重,如垃圾收集、供水系统、卫生系统、道路和交通、空气污染的加剧以及无计划的城市扩张等 据统计,全球60-80%的能源消耗和75%的二氧化碳排放都集中在城市 综合成本和“城市疾病”已经变得难以承受 更严重的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大都市的脆弱性暴露无遗,那些贫困和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成为重灾区 大城市的集聚效应正在压倒他们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相继完成城镇化,新兴经济体城镇化仍在加速推进 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2018年世界城市化趋势》报告,预计到2050年,全球城市化率有望达到68%,其中近90%的城市化增长来自亚洲和非洲,印度、中国和尼日利亚将占2018年至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增长的35% 在此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度涌入特大城市导致的严重城市疾病更值得警惕。特别是大城市人口多样性带来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差异,往往滋生社会动荡。 城市发展路径的选择然而,城市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和社会因素,还要根据市场规律考虑大城市人口集中的需求 城市的集聚发展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带来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成本优势,促进市场分工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城市的分散发展有利于缓解集聚效应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治理问题 聚集或分散,城市发展面临选择 纵观历史,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中央商务区的出现是城市集约化发展的显著标志。但面对诸多城市治理难题,随着交通通信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地理障碍,进一步加深了中心区空的集中化,城市化也逐渐从趋同走向分散 英国的“新城市运动”、美国的促进郊区发展的“罗斯福新政”政策,以及苏联消除城乡差别的城市分权政策都是这一逻辑的产物 因此,在城市化的后半段,它开始沿着中心城市向外扩张。从世界上几乎所有特大城市的卫星地图上,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城市沿着轨道交通树枝状扩张的痕迹 这一时期,一方面,内陆城市往往向卫星城市扩散,如东京都市圈。20世纪50年代,东京的面积只有2000多平方公里。后来在经济腾飞和交通助力下,扩大为“一城三县”,总面积13514平方公里 另一方面,海滨城市进入了湾区时代 然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空之间单一扩张的分散发展仍然滋生了许多问题。比如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必然会拉长城市生活生产半径,导致城市运营效率降低。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往返于郊区之间,遭受着“钟摆式”流动,这不仅增加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也增加了交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0.6%。根据城市化发展的S曲线理论,当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超过20%时,表明城市化进入加速期,当达到50%左右时,则进入相对减速期,面临如何持续推进城市化的问题。直到70%,城市化才会趋于稳定 就这样,客观上,我们已经到了最关键的转折点 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带来的城镇化贡献率为36.8%,较2000-2010年期间下降近20个百分点,而城镇面积扩大则以39.6%的贡献率提升为城镇化第一驱动力 显然,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2.0阶段——从以前农村人口向大中小城市迁移的城市化,到农村或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聚集的大城市化 在这个过程中,大城市的发展仍将从聚集走向分散 那么,在分散发展的过程中,要化解城市发展悖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更深入的分析请参考弗卡智库内部报告《城市经济2.0:拓展功能还是建设新城》 原标题“60.6%!下半年,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转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