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原标题:【地理】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琐碎。请留言纠正任何错误。
强制性的
第一章行星地球
宇宙中地球的第一部分
首先,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和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相互吸引,绕轨道运行,形成一个天体系统。
3.天球系统的等级从大到小是:
第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太阳系八大行星从近到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的分类
第三,有生命的行星——地球上有生命的原因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首先,为地球提供能源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水和大气运动以及地球上生物活动的主要驱动力;
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历史上生物固定后积累的太阳能;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太阳能炊具、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源。
第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世界许多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变化周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⑵无线电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断;
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
极地产生的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
第二,太阳的直射点移动
1.阳光直射点的运动规律如图所示: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点和两点的判断
依据:看太阳与地球中心连线与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正对23° 26′N,那么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夏至点;如果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正对23° 26′,那么地球在它的轨道上就是冬至点。
简单方法:看地轴——冬天地球逆时针旋转时,地轴左右转动。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向远地点运动,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的交替和时差
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的成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终结者线的解读:他在终结者线上任的时候,从西向东穿越了这条线,进入了天半球,说明这条线是晨线,反之则是暗线。
3.终止线与赤道的关系:它相交平分,所以在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平分。
4.终止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所以太阳在终止线上的高度为0度。
5.终止线和地轴之间的夹角从0°到23° 26′不等
6.太阳高度分布:白天半球> 0,夜间半球< 0,终止线= 0。
7.昼夜交替循环:一个太阳日=24小时
当地时间的计算
1.当地时间计算原则:
当地时间东部早,西部晚
同一子午线上的同一位置
经度每15个当地时间变化1小时
2.当地时间的计算方法:
一个地方的当地时间=已知当地时间4分钟×两地经度差
注:①公式中加减号的选择条件:东加西减-所需用地已知用地以东加号,已知用地以西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法不同加法——两地为同一东经或同一西经减;一个是东经,一个是西经。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转换两地时差;判断两地东西走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度的计算
日光弧:任何纬度落在白天半球的部分。
夜弧:任何纬度落在夜半球的部分。
⑶计算:①日照长度=对应于dayarc ÷ 15的经度度;
②夜长=对应夜弧的经度度÷ 15
时区的计算
所需地点的时区=已知地点的时区+/-两个地点之间的时区差异
描述:
①时区号计算:当地经度度÷ 15,取商取整得到时区号。
时差计算:同减不同加——东部时区或西部时区两地互减;一个是东部时区,另一个是西部时区。
③加减数的选择条件:东加西减。
光照图的解释方法和步骤
1.标记旋转方向并判断终止线
2.设定日期:
北极圈极昼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极夜为12月22日。
终止线与子午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找到一个特殊的时刻: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在子午线上的6点;
弱线与赤道的交点在子午线上的18点;
③子午平分天半球的局部时间为12时;
平分夜半球经度的当地时间为24时或0时。
⑵按照经度差15度,当地时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西递减的原则计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日期确定的直接点纬度:春分-0;夏至-北纬23° 26′;冬至—— 23日26时..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子午线是平分日半球的子午线,即当地时间12点的经度。
第三,物体沿地球表面水平移动的偏移量
1.迁移规律: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赤道无偏转。
2.判断方法:用右手在北半球,左手在南半球,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的移动方向,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水平移动物体的偏转方向。
第四,白天和黑夜的长度以及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北半球阳光直射是北半球的夏季半年,整个北半球白天长,夜晚短,纬度越高,白天越长。夏至时,北半球的天数与一年中的最大值一样长,北极圈及其北部出现极端天。
⑵南半球阳光直射是北半球冬季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时,北半球的白天和一年中的最小值一样长,极夜出现在北极圈及其北部。
⑶春分秋分,太阳直射赤道,世界各地昼夜长短相等,6时日出,18时日出。
⑷极端昼夜范围变化规律:春分后,北极开始出现极端日,春分至夏至的范围从北极延伸至北极圈,夏至至秋分的范围从北极圈缩小至
北极;秋分后,北极开始出现极夜,秋分至冬至的极夜从北极扩展到北极圈,而冬至至次年春分的极夜则从北极圈缩小到北极。
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白天,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中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中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最,北半球各地最低。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计算公式:H = 90纬度区间
注:计算点与直接点之间纬度间隔的计算遵循相同的减法但不同的加法——计算点与直接点在北半球或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⑵正午太阳高度对比:越靠近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相反,越小。
五季五带
1.四季划分是基于白天和黑夜的长度以及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有三种划分方法:
物候季节为春季3月、4月和5月,夏季6月、7月和8月,秋季9月、10月和11月,冬季12月、1月和2月。
传统四季:从“四站”开始。
天文四季:从“两点到两点”开始。
3.这五个区域的划分是基于年太阳总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边界是北回归线和北极圈。
4.黄红交角与北回归线和极圈的关系
黄池交角的度数等于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补。
⑵黄色与红色交角越小,北回归线的度数越小,极圈的度数越大,从而缩小了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了温带的范围。如果黄池交角变大,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变小,热带和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第四节,地球的圆形结构
第一,地球的内圈
1.地震波
2.地球的内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中传播速度的变化分为三个圆。
第二,地球的外圈
第二章地球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加热过程
1.大气能源:太阳辐射能
2.大气加热过程与温室效应
二、热循环-空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循环
1.热力循环中温度和压力的比较方法
温度:在同一水平面上,上升气流盛行的地面附近温度最高;同一个地方垂直方向的海拔越高,温度越低。
⑵气压值:见同一水平面上的高低压;对于同一个地方,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下图所示,气温从高到低是DCAB,气压从高到低是CDAB。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在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在形成高压的地方凸起,在形成低压的地方凹陷。
2.热力循环的几个常见例子
第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第二节压力区和风区
一、压力带和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记住压力区和风区的名称以及每个风区的风向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阳光直射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北半球一般夏季向北移动,冬季向南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1.北半球冬夏季大气压力中心的分布
2.季风环流
3.副热带高压与中国降水、旱涝
第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地貌、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特征概述
3.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1.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
2.低压和高压系统
3.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的判断方法和降水位置
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气旋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的系统,尤其是在锋面上,经常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暴、大风。
锋面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内,与槽线重合。
正面型判断:
以槽线为界,冷空气团来自高纬度,暖空气团来自低纬度。
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的气流方向,根据冷暖气团的运动来判断冷暖锋:如果冷空气团主动向暖气团运动,就会形成冷锋;如果暖空气团主动向冷空气团移动,就会形成暖锋。
③标出雨区: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在锋前。
4.用“左右手法则”来判断气旋和反气旋——如下图所示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分类
2.河流补给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3.水循环类型
第二节大规模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洋流的形成因素: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驱动力,洋流还受陆面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转力的影响。
⑵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划分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
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省燃料,加快速度;寒流和暖流相遇时,容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将冰山从北极带到南方,威胁着航行。
⑷对污染的影响:加快净化,扩大污染范围。
3.海流方向和性质的解释方法
步骤:
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如果某一海域水温北低南高,则为北半球海域;相反,它是南半球。
⑵判断冷暖气流的依据:
①在有暖流流动的海域,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度凸起,而在有冷流流动的海域,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度凸起。
②暖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冷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的分配
大陆分布:亚洲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大洋洲最少
⑵国家分布:巴西年均径流量最大,中国排名第六
⑶中国水资源分布:空南多北少;夏天和秋天时间多,冬天和春天时间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⑵在科技发达的近代,人们开发利用了大量的浅层地下水,相继开发了深层地下水,开发了海水淡化技术。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为了缓解水资源分布不均空,大型蓄水工程是为了缓解水资源分布不均。
3.缺水原因及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
第四章是表面形态的塑造
第一部分构建表面形态的力量
1.内力能量来自地球中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外力的表现及其对表面形貌的影响
3.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冷却凝固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石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和再生
第二节山脉的形成
1.皱纹山和破碎山
2.板块运动和地貌
3.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
①背斜:良好的储油构造;
②向斜:储水构造,常形成自流盆地。
4.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
工程施工选址时,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②隧道开挖通常选择背斜。原因是背斜呈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5.火山
6.山脉对交通的影响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展
1.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2.河流地形对沉降分布的影响
第五章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完整性
1.完整
形成: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交换物质和能量,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
表现:自然地理环境有统一的演变过程;一个物理地理要素因外部干扰而发生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和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2.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1.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的区域,由于纬度、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和相应的植被、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构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和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区域分化的三大规律
3.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受到海陆分布、地形地貌、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使得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不完整或不明显,称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例如:
沙漠中的绿洲;⑵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缺乏
4.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
表1。气候分布图
表2。陆地自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