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平原 辽河平原的地缘价值及燕国的开拓
关于辽河平原的情况,我记得国际上曾简短地说过,它是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博弈的主战场之一。从地理结构来看,这也是典型的“四战之地”。
从地理结构来看,辽河平原周边有四大地理单元,即北部的东北平原;西部为蒙古高原;南方华北平原;东面是朝鲜半岛。
辽河平原与西部、南部、东部这些地理单元的地理分界线是大兴安岭、燕山、长白山。蒙古高原、华北平原和朝鲜半岛的地理势力也从这三座山的交汇处进入了这片“四战之地”。当然,如果一方在辽河平原占据优势地位。然后他们也会通过这些战略渠道渗透到那些地理单元。
与西部、南部和东部明显的山脉相比,北部辽河平原和东北平原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因此,从地理单元划分来看,辽河平原通常被认为是东北平原的南部。
然而,就辽河平原的地理位置而言,地理关系显然比他的北方兄弟复杂得多。这也体现在辽宁省的地理文化上,或者说辽宁省的地理文化应该更丰富一些。以至于我不止一次听到来自黑吉的朋友说,我的地区才是真正的东北。
以上分析只是客观地指出了辽河文化在地缘文化上的独特性,无意卷入地域纷争。正是因为辽河平原与松嫩平原整体上地理关系密切,又因为气候和技术原因,渔猎民族成为了东北的主人。原始森林广泛分布在山川之间,是这些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能忍受低温的民族的生存基础。
如果燕山北部已经不适合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那么闫希会不会把它作为主要的扩张方向。因为无论是扩张还是占领都需要注意成本,原有的渔猎方式不足以提升燕国的地理实力,相反应该分散更多的资源来应对游走于森林中的边缘部落。
从土地的平坦性和淡水的来源来看,辽河平原是一个潜在的农业区。这个问题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除了土地的平坦和淡水的来源,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即温度。后者之所以更重要,是因为人类直到今天都无法从大环境中改变。至于人类干预能否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影响气候,是目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
对于炎黄子孙来说,他们当然不想通过影响气候来帮助他们向北扩张。然而,地球上的温度并不总是恒定的,而是总是周期性变化的。通过考古,我们知道伟大的“红山文化”诞生于5000-6000年前的辽河流域,这种文明的属性也是农业文明。
也就是说,五六千年前,辽河流域还是一个适合原始农业生产的“暖温带”。只是红山文明的主体不在辽河平原,而是在它西侧辽西的丘陵上,或者在辽河上游。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沿海平原海侵非常严重,海水的反复入侵使得山边的丘陵地区最安全。
与以前相比,战国中后期的气候有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仍然低于红山文化时期。红山文化时期的年平均气温几乎是现在的两倍。不要低估这两个度,只是一个平均温度,无霜期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
据说,环保人士之所以要在全球范围内普及低碳理念,是因为地球表面温度在几十年内会两次上升,融化南北两极的冰层,淹没大部分沿海平原。是否如此可怕,可以通过考察5000多年前的气候得出结论。
从气候来看,当燕国整合华北平原北部,准备冒险穿越燕山山脉开辟新的生存空间空时,由于来自南方的地理压力,他们面临的并不是最佳时机。不过,低温也有低温的好处,至少海侵现象不会像当初那么严重。
阎可以在辽河平原开辟更多的平地。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颜才没有像当年的红山文明那样,把势力范围扩大到辽河流域的北缘。炎黄控制区主要在辽河流域南部。至于燕国和北方那些边缘民族的地理分界线,辽河平原哪一部分被燕国控制,是否还有其他地理因素,是我们明天分析的方向。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