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供 京城点心:口碑 从点心的质量中来 是人们用自己的口尝过之后的发言
原创 肖复兴 生活书店 来自专辑生活书店好书推荐当然要发展集体化、规模化的稻香村,但也要鼓励和支持郑明斋、香居公,他们都有自己的小规模生产。只有两者在齐飞相互比较,我们才能品尝到更多美味的小吃,让更多传统的老小吃流传下来。我们不希望京城的点心最后成为肯德基和麦当劳式的快餐,也不希望走遍京城的各个角落,买到的点心千篇一律,都是稻香村一个味儿。——肖复兴《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点击书皮购买如今北京的点心铺,基本是稻香村的天下。老北京有名的小吃店变成今天这样的格局,真的很让人惊讶。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变化使水很难通过海洋。十几年前,起码在超市中还可以看见几家老字号点心铺全且栖身的专柜,现而今连这些退而求其次的柜台都很难找到了。稻香村是个大村子,市区和郊区的树枝遍地开花。单在前门地区,就有很多稻香村,抬头不见低头见。北京的点心店之所以变成这样单调的模式,是因为竞争,也与相关部门对老字号的政策支持有关。在老北京,起码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点心铺还并不是这样稻香村一花独放的局面。如果再往前看,就更是另一番情景。仅清末《都门纪略》一书,对当时京城的点心铺就有如下十几家的记载——
智美斋:东四牌楼路以东。主要产品有油饼、生日蛋糕、花饼和油炸食品。
大来坊:宣武门外路西。主打素点心。紫兰寨:大栅栏东出口路北。主要是南方小吃。佩兰斋:臧家桥路南。主打水晶糕和山楂糕。惠峰寨:西直门外桥头路以南。主要是山楂蜂蜜蛋糕。桂馨斋:东四牌楼北路东。主打元宵、月饼、花糕、大八件。三元馆陈家:宣武门外土地庙上斜街。主打月饼。慧香斋:朱家湖通北口路以南,坎农基街以南。主要以绍兴香饼为主。万兴斋:户部街路东。主打烘糕干。天心斋刘佳:仙峪口天府堂负责人。主要是红黄蜂蛋糕。魁宜斋孙家:梯子胡同小桥路南。主打分饼、窝窝。西堡寨:兰棉胡同北出口以西的路。主要是排叉和扭。天和果局:肉市北口路东。主打奶卷。这几十家点心店大多位于前门附近,但当时前门最著名的两家点心店正名斋和香居宫,在《斗门简史》中并没有记载。不过,这不能怪《杜门简史》的作者杨敬亭。同治三年后,《斗门简史》一书在北京琉璃厂出版。那年刚在正明斋开业,后来香炉宫在光绪开业。
尽管这两家不是京城最老的点心铺,但从历史来看,这两家老字号的年头都要比稻香村久。稻香村是民国之后开业的,是南方点心铺开始大量入侵老北京后的新生事物。在老北京,点心被称为“波波”,是清兵入关后满族人的称谓。“点心”一词从南方传入北京,慢慢取代了“热物业”一词。我小时候听这两个词,总觉得“点心”比“饽饽”要好听得多,也高级得多呢。“辣”字总让我想起半夜巷子里卖热糕的吆喝声。只是一些比烧饼低的食物,离零食还有几个节气。当时心理和浅薄的知识都有错,感觉物业只是一个村姑,而小吃是一个春暖花开的美女。别的老点心铺,据说在京城还有很多,如地安门的桂英斋、东四牌楼的瑞芳斋、西单牌楼的桂香村、王府井的宝兰斋等等,但我不大熟悉;正明斋和祥聚公两家,我很熟,因为离我小时候住的地方不远。郑明寨比稻香村历史更悠久。清同治三年在梅市街首次开,生意做得不错。同治九年开北桥湾第一家分号,光绪八年开前门大街仙峪口西出口南路以东第二家分号。据说,生意红火的时候,正明斋开过七家分号。清末民初,正明斋几乎成了京城饽饽铺的龙头。清末崇彝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记载:“瑞芳、正明、聚庆诸斋,此三处北平有名者。”在这三个地方,瑞芳在东四,郑明和聚庆在前门外。后来瑞芳、菊青失踪,北平和平解放后,郑明寨延续多年。正明斋生产的是满汉点心,是清人入主京城后的产物。在京城的点心中,它应该最数正宗。也就是说,如果想吃老北京味儿的点心,起码到北平和平解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正明斋是首选。它的蜂蜜供应在清末最为著名,直到后来都是它的传统产品。像沙琪玛一样,这是典型的满族小吃。这两种方法有相似之处。它们是和糯米条一样厚的长方形条,用蜂蜜油炸包裹在一起。
如今的萨其马比蜜供显得更精致一些,也更整齐一些,是方方正正的小方块,而蜜供则是拥挤成一团、一坨,不成形。清时最初的蜜供可不是这般一堆坍塌的乱砖墙的样子。要知道,它可是满族人年节时的供品。一直到清末,这种点心都显得要比一般的点心重要,《顺天府志》专门记载说:“蜜供,用面切细方条,长寸许,以蜜煎之,每岁暮祀神敬祖,用充供果。”蜂蜜一般呈宝塔形,一左一右,供奉在神像和祖碑两侧。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民国,郑明斋的蜂蜜供应成为人们的首选。它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可以做得小如棋子,大如小山,更在于它在蜂蜜中掺有上好的冰糖,这样的蜜供不仅色泽光亮、松软爽脆不粘牙,还耐嚼,天再热也不会往下淌蜜。据说老佛爷爱吃这一口的时候,正明斋供应的蜂蜜就成了清廷购买的小吃。现在稻香村也卖蜂蜜供应,但是太难打碎,只好用刀背砸。然后,就像我说的,一堆乱七八糟的砖墙倒塌了。买了几次,没看到什么变化,就不买了。正明斋的杏仁干粮、盐水火烧、槽子糕、大杠炉、红白月饼,也都是颇受富贵人家和寻常百姓欢迎的点心。民国时期,袁世凯、曹锟诸路军阀,都是正明斋的常客。张学良最爱吃正明斋的杏仁干粮。名人的效应,带动那时候正明斋的生意经久不衰。相举功比正明斋晚。光绪三十四年开于石头胡同,取名玉胜寨。石头胡同在八大胡同的边界内,顾客有限。1912年,它迁到繁华的前门大街以西,改名为香。牌匾由晚清名相戴恩溥题写;几乎和正明斋面对面在前门大街路东南,没有什么自己的绝活,所以不敢唱对台戏。祥聚公开业之初,以“三个五”先声夺人叫响京城,即“五斤白面,五斤香油,五斤白糖”,做出的点心自然讲究货真价实。此外,它是家清真铺,在当时的京城,清真点心铺很少,这便和正明斋又拉开了距离。它生产桂花糕和姜丝排骨,这是典型的清真小吃,回族人经常自然光顾。据说马厉安良先生最喜欢这两种小吃。他去上海演出一年,春节期间回不来了。他想了想,就给项写了一封信,店主很快就给他送来了这两种小吃。这样的轶事很快在民间传播开来。马先生无疑为香做了广告,成为桂花糕和姜丝叉的代言人。它的应季点心也很出名,春季的鲜花玫瑰饼和鲜花藤萝饼,曾经风靡一时。它的玫瑰是每年4月到妙峰山采摘的,它的藤萝花是从京郊各大寺庙里采集的。这时候,京城很多家点心铺都会卖鲜花玫瑰饼和鲜花藤萝饼,祥聚公对门的正明斋卖、煤市街的致美斋卖、大栅栏的滋兰斋也卖,卖得好的,还得数这几家。人们仍然相信旧品牌。口碑,总是来源于零食的质量,是人们用自己的嘴品尝后的言语。
老北京人过年的时候讲究大小八件和细八件装盒送礼,每盒都由八种不同的点心组成,有大小和粗细之分。大八件由四种印有“福”“禄”“寿”“Xi”字样的小吃和枣花、卷饼、核桃饼、巴拉饼等四种小吃组成。八块零食才一斤。小八件是由枣方、杏仁酥、小桃、小杏、小石榴、小柿子、小苹果、小核桃八种点心组成,八块合起来,正好半斤。细八件是由状元饼、太师饼、囊饼、杏仁酥、鸡油饼、硬皮桃、白皮饼、蛋花酥组成。老北京有很多房子卖大、小、精八块,香居宫的品质和口碑比很多房子都要大得多。遗憾的是,这样两家曾经在京城声名鼎盛的老字号,如今不仅威风不在,连店家都无处可寻了。记得小时候,前门大街上的稻香村、正明斋、香居宫都没有老店,都是我曾经去过的地方。后来三年困难时期,买零食的时候需要一张零食票,每人每月半斤。我爸让我去前门大街这两家店买零食,说要吃正宗的零食。我读中学的时候,如果乘坐23路公交车,便要在桥湾这一站下车,然后过北桥湾,穿过芦草园和草厂三条回家。那时候,正明斋的生产车间,要不就是仓库,就在北桥湾和南芦草园交叉路口的西边,它的对面是一家副食店。每一次路过那里,总能闻到一种点心的香味,窜鼻子,逗你的馋虫。当时仙峪口以东、大众剧场以西有一家老字号小吃店,已经停业改作他用。上世纪80年代,香聚宫重新开业,选择的地方应该就在那里。
那时候,它的店面是中式老样子,门上的垂檐板和门楣上都是鲜艳的彩绘,能让人遥想当年,一时迷离恍惚,误以为跌入前朝。当时两家小吃店信心满满,但没想到在新时代的大潮中这么快就掉队了,全部交给了稻香村。读《北平风俗类征》,看它引民国时期的《旧都百话》说:“旧都的点心铺、饽饽铺,却又喜欢标南糖、南果、南式、南味。明明是老北京的登州馆,也要挂姑苏二字。最近几年中.....自从稻香村式真正的南方风味发展到华北地区后,当地的小吃店就受到了它的压迫,大部分都消失了。现在除了老北京的大八块、小八块、自请红、自请白,谁不急着去稻香村、稻香泉、桂香春、真稻香村、老稻香村送礼来来去去?"读到这里,不觉哑然失笑。历史似乎走了一个轮回。如今,北京的点心铺可不是仅仅像当年那样失去了大半江山,而是几乎失去了全部江山。除了中秋前有几家卖月饼的老店可以和稻香村短时间竞争外,几乎全年的小吃都被稻香村覆盖了。即使是京味老点心铺全部沦落,南味点心铺,当年还有那么多家彼此竞争,二十多年前在西单商场还曾有桂香春的点心卖,如今,却只剩下稻香村一统天下了。以上文字摘自肖福兴《走近世界尽头:最后的老北京》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结束—原标题:《京城点心:口碑,从点心的质量中来,是人们用自己的口尝过之后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