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之谜释疑
众所周知,隋朝的短命之死与杨迪皇帝坚持追求高句丽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杨迪皇帝征服高句丽的原因,在历史上,这被归因于杨迪皇帝的大喜和自大。
但事实上,历史上征服高句丽的不仅仅是杨迪皇帝。隋唐时期,朝鲜半岛有四位大力招兵的君主,分别是隋文帝、杨迪帝、唐太宗和唐高宗。皇帝杨迪迷迷糊糊,隋文帝和唐太宗都很无知。他们不聪明吗?这自然是有原因的。
这要从朝鲜半岛局势和当时东北亚政治局势说起。汉武帝时期,朝鲜北部曾经是汉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政府也在这里建立了四个郡。高句丽建立于公元前37年,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是中原王朝名义上的大臣。但随着数百年中原王朝的几次大乱,高句丽趁机崛起,蚕食“朝鲜四郡”,在西晋灭亡前夕,彻底吞并了“朝鲜四郡”的全部领土。从此,高句丽正式成为朝鲜半岛的霸主。
这是隋朝建立不得不面对的国际形势。如果杨迪皇帝想建立一个由隋朝主导的国际秩序,他必须瞄准高句丽,高句丽一直试图与隋朝争夺东北亚的主导力量。如果杨迪皇帝不为高句丽服务,那么大隋就不能成为东亚的合法领袖,这是心高气傲的杨迪皇帝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的。因此,攻克高句丽势在必行。
那么,隋朝三次倾尽全国之力征高句丽,为何三战三败?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杨迪皇帝第一次出兵,动用了113万军队。这种规模完全没有必要,但却大大增加了后勤负担。
2.杨迪皇帝去高句丽不是为了占领土地,而是希望高句丽在政治上更加服从。第一次出征时,杨迪皇帝已经让各路使臣投降,一旦对方要求投降,他就立即停止进攻,为敌人所用,敌人多次行骗以求得喘息之机。
3.速战速决战略的失误。对于一个已经建立了几百年的高句丽来说,通过持久战逐渐削弱实力是上策,但不利于战争。
四.出兵的时机。在出兵之前,隋朝在中国修建了大运河和粮仓,杨迪皇帝也多次出行,耗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粮食,百姓急需休养生息。杨迪皇帝不顾财力限制强行出兵,加重了国内负担。此外,第一次远征受挫后,次年,杨迪皇帝再次出兵,这并没有给国家一个缓冲,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5.杨迪皇帝的痴迷。当杨迪皇帝第三次出征时,中国已经有了很多烽烟。在这种情况下,杨迪皇帝一意孤行,最终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杨迪皇帝三败三征,但他并非一无是处。经过多次战争,高句丽也失去了成为东北亚霸主的最佳机会。最后,他在唐高宗时,中原王朝终于解决了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建立了大唐的国际新秩序,形成了大唐时期疆域最广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