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之华 叶嘉莹:几首咏花的诗和一些有关诗歌的话
微信ID:三联舒通
“生活需要阅读和新知识”
至于“花”之所以能成为最重要的动人之物,第一个极其浅显的原因当然是因为花的颜色、香气和姿态是最吸引人的,而人们从花中获得的意象也是最生动的,所以花引发的联想也是最丰富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花给人最深刻、最完整的生命感。没有生物的风、云、月、露都不能和它们相比,没有生物的鸟、鸟、虫、鱼似乎也不能和它们相提并论。
*正文部分选自茶陵《诗话》。文章版权所有,请在文末留言
宋钊纪芙蓉金鸡图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些关于花的诗和一些关于诗的词
文字|叶嘉莹
在宇宙和自然中,最多有感人至深的东西,“花”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因此,古今诗人的作品中有许多与“花”有关的作品。我题目中所谓的“关于花的诗”一般是指一些与“花”有关的作品,无论是题目还是内容都不一定是“花”。我只想简单分析一下人的情绪和事物的关系,试着从几部与“花”有关的作品中,找到一些诗歌在内容和技巧上的演变痕迹。
外在的东西往往承载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去震撼人的内心,人的内心往往有一种无法控制的感觉去倾注外在的东西。因此,“寻之心动,心也摇”。人的内心和外来物体之间的这种感应是那么微妙,那么自然。当然,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或最基本的一个是对生活的共情。在宇宙中,似乎经常有“伟大的生命”。虽然这个“伟大的生命”的开始和结束以及它的价值和意义都是未知的,但它的存在、无止境的运作和无止境的力量是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的事实。生物世界的鸟、花、草、莺,当然是生命的表现;也就是说,非生物世界的云、流、露凝、霜陨,并没有给人一种生命的感觉。这种伟大的生活是如此广泛和多样,它真的是各种各样的东西。但在这千头万绪和万象之中,却有着自己周洽的和谐与完整。这种生命存在于“我”和“物”之中。因此,我们往往能从发散的“事物”中获得一种对生活的共情。这不仅是一种偶然的感觉,甚至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吴公秋,吴王仇”和“木叶落,时时悲”是一种自然的、必然的现象。
至于“花”之所以能成为最重要的动人之物,第一个极其浅显的原因当然是因为花的颜色、香气和姿态是最吸引人的,而人们从花中获得的意象也是最生动的,所以花引发的联想也是最丰富的。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想是因为花给人最深最完整的生命感。没有生物的风、云、月、露都不能和它们相比,没有生物的鸟、鸟、虫、鱼似乎也不能和它们相提并论。因为风、云、月、露的变化与人类生活的某一点、某一面相似,足以引起感应,但它们始终是无生命的物体,它们之间的距离终究是比较遥远的。至于鸟、鸟、虫、鱼等生物,与人的距离自然更近。然而,距离太近往往会给人一种现实的得失观念,不可避免地会损害美感的联想。花在它们之间,所以它们可以保持适当的距离。一方面,它近到足以唤起人们亲切的共情,另一方面,它远到足以使人们保持美化和幻想的边际。更何况“花”从生长到凋零的过程是如此的明显和迅速,这很像《悼江南》一组歌词中写的“看他从朱楼升起,看他的客人,看他的楼塌”的意思。人的生死,事的成败,事的沉浮,都可以列入“花”的简称。正因为如此,每一个过程和遭遇都很容易引起人类共鸣的感应。但是“花”是一种东西,随处可见,所以古今诗人写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涉及到“花”,这是必然的结果,也是本文选择“咏花诗”的原因。说到花,我首先想到的是《诗经》中的两首诗,姚涛和花乡。现在把这两首诗抄在后面:
石国峰姚涛
桃之死,焚其华,
这个女孩要结婚了,并且和她丈夫的家庭很幸福。
桃子死了,但有事实。
女孩要结婚了,早生孩子的继承人会成功的。
姚涛姚,其名叶蓁蓁,
女孩要结婚了,Comix很和谐。
诗歌潇雅调之花
芈的荣耀,芈的荣耀,
心之忧,魏其伤。
邵的中国,它的,
与其这样了解我,不如没有生活。
狍子坟的头上,三星在这里。
人们可以吃东西,但很少能吃饱。
这两首诗表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调。前一首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后一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人生的悲哀。《庄子·至乐》曾说:“人生而烦恼。”根据《圣经·创世纪》中的记载,当我们的祖先雅利安第一次犯罪时,上帝惩罚了他,说:“你一生都要努力工作,从地球上获取食物,地球会为你长出荆棘和蒺藜,你会流汗谋生。”所以,人既然有了自己的生活,就有了艰辛和痛苦。这让我想起了的那句感叹“余是天生的,他天生聪明”。大积木不仅“载着我成型”,还“劳动我谋生”?然而,生活与艰辛和辛劳是对立的,这是事实。所以,人生的快乐和人生的悲哀,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两种感情。姚涛和华少只是描写这两种最基本、最原始感情的两首诗。
我们先来看看《姚涛》这首诗。“夭夭”是年轻时的美丽容颜,“灼灼”是花开时的容颜。正如我前面所说,宇宙中似乎有一个伟大的生命。这种伟大的生活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尽管人类的生活伴随着艰辛,但人类对这种生活的发生和成长有一种本能的喜悦感。虽然一些宗教学者或哲学家表现出了极大的仁慈,并想过要诞生伟大的哲学家,但他们认为,要想摆脱生活的烦恼和苦难,就必须首先切断生活的洪流。因此,释迦牟尼有“毁灭涅槃”的方法,而叔本华有“否定意志”的理论。然而,我们几亿年来无休止地生活的事实告诉我们,这种同情和哲学思考是徒劳的,因为这种洪流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无法阻挡。所以,寻求“生命”是人的本能,所以,以“生命”为乐也是人的本能。而这种喜悦不仅是人为的,也是所有生物的。比如“竹”的“芽”和“松”的“毛”,只要看到生命的成长,人自然会有一种喜悦。然而,诗《姚涛》中所写的桃树和燃烧的花朵却表现出这种非常自然的对“生活”的欣喜之情。第三句“子之子归”,是从“花”到“人”写的。如果花的事业和别人的一样令人愉快,那么人的事业就是如此令人愉快。“要回归”,女人说要结婚要回归,这是人生成长到最好最成熟的一个时期,就像姚开了满树满花一样,让人感受到人生最大的快乐。有了“宜室之家”,幸福和快乐几乎可以让人忘记世间所有的烦恼。这首诗的确是一首展现生活乐趣的佳作。
至于《盛之华》这首诗,第一章“盛之华黄,心忧,伤”,除了第一句,连续三句以“易”字结尾,读来自然让人心酸。至于毛前两句的解释,说,“江和也是。它会变黄的。”孔叔认为“花花是紫红色的”,“当它落下时,就会全部变成黄色”。“芸”是“极黄的样子”。是《锦绣中华》那种憔悴凄凉的写法。老人们有句诗说:“美人自古成名,天下不准见光头。”至于花,我也觉得树枝上憔悴暗淡的花比地面上被风吹倒的红花更尴尬。后者虽然使人对自己的过早离世深感惋惜,但前者却使人清醒地认识到生命由盛转衰、由衰转绝的残酷事实。后者是不可避免的偶然事故,而前者是一切生物终结的必然命运。因此,面对这位生于动荡世界,深感人生辛酸与无常的憔悴黄花诗人,他深深叹了一口气。因此,他说:“心之所忧,心之所痛。”正是因为发自内心的悲伤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所以不加思考,不剪饰,脱口而出这两句辛酸的话是很自然的。
第二章“没有生活总比在叶青青认识我好。”《毛传》说:“中国沦陷,叶青青自然。”“专诸”说:“绿色和美丽。但是,怎么能长久呢?”众所周知,“绿色”就是茂盛。但是,面对这片郁郁葱葱的绿叶,诗人为什么会发出“不如没有生命”的哀思感呢?其间似乎没有联系,颇令人费解。所以毛川在“青青”之前推想,于是想到了中国的灭亡,说“中国灭亡,叶青青自然灭亡”。朱传泽在《青青》之后推想,于是想到叶子的凋零,说:“可是怎么能长久呢?”。其实,这种“心”与“物”的感应往往是非常微妙和朦胧的。不是所有的都可以指出,更不用说指出它们的关联了。就诗人而言,可以用毛专诸、毛专诸的思想,但也可以不用。我以为诗人面对这片绿叶时,即使不向前想中国的衰落,也不向后想树叶的衰落,也能生出“不如没有生命”的感觉。李义山的诗《唱蝉》中曾有一句“在苍翠淡泊的树林中!”,而魏端基的诗《叶金门》中曾有“断肠香绿”之句。这两个句子可以用短语“它的叶青青”来发明。当一个人,尤其是多愁善感的诗人,面对“一绿一无情”的绿叶时,他会有一种悲凉、落寞和说不出的细腻感情。这种触发属于无意感受的直觉,没有心思去想。所以,“树”的“绿”会让人觉得“无情”;“草”的“绿”能让人感到“心碎”;因此,“叶”的“绿”也生出诗人“未生”的悲凉感,这是诗人的自然感。因此,一方面,我不反对朱茂的声明,但另一方面,我不想被朱茂的声明所约束。至于第三句“这样认识我”,不清楚怎么说“这样”,但当我们读到第四句“不如没有生活”时,在这句话的对比下,前一句“这样”二字所隐含的生活的艰辛与辛劳不言而喻。因为有活下去的欲望,有享受生活的心,既然原本是人的本能,“不如没有生活”这句话被一句话彻底否定,又是那么突兀和痛苦,那么可以想见,“这样认识我”这句话所隐含的艰辛和辛劳,会沉重地压在人的身上。
第三章“羊头坟,三星在这里,人可以吃,但很少能吃饱。”毛云川:“羊也是羊。坟,大也。曲梁也。在羊头的坟前,一言不发也是真的;三星在这里,不能说很久。”孔:“你若怪羊,就永远不是道。没有理由为了本周的繁荣而寻求它的繁荣。”另一片云:“三星的辉煌在于鱼,去斯里兰卡一定用不了多久。这意味着周氏的死亡期即将到来,渴望它的存在并不长久。”虽然这种说法极其微妙,但我总觉得有太多的波折,似乎有些牵强。所以我宁愿取朱川的说法。朱:“狍子羊也是狍子羊。坟,大也。羊不生育是第一大也。如果你没有,你就没有。没有鱼,水也很静,但看到三星的光,当你饿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被消耗了这么多,你可以期待它是满的。”这一章是诗人对悲惨生活的具体叙述。生在世上,如果你因饥饿、寒冷和困苦而死,你就会死。最可悲的不是死,而是长期困在这种悲哀和困苦中。但是,人类生来就有生的欲望,生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无法满足的苦难也是无止境的。“人能吃,但很少能吃饱”,这两句话真实地描述了人类的悲哀。然后我们回看第一章对生命的叹息,第二章对死亡的向往,“知此不如无生”。我们会觉得这首诗真的是一首深刻写人生烦恼、痛苦、艰辛的杰作。
其次,我想到咏花作品,这是唐代陈子昂和张九龄的两首“情”诗。这两首诗的题目虽然不是咏花,但从字面上讲,显然是在说花。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涉及到花的作品。现在把这两首诗抄在后面:
感谢/感激/感激受到的优待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旺魏何。
你一个人空林色,竹笋上有紫色的茎。
深夜,秋风吹过。
岁的华全抖了下来,方毅没想到是何成。
感谢/感激/感激受到的优待
张九龄
春天的兰花铺满鲜花,秋天的桂花鲜亮。
世界的生活充满了活力,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隐居的山林里,香味扑鼻,如此充满欢乐。
不会比任何其他天然花卉更要求移植?。
前面提到的姚涛和郭志华两首诗中所写的感情,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感情。因为所有活着的人都能直观地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生活的悲伤。至于陈子昂和张九龄的两首“情”诗,他们写的是后来的两种感情,因为他们写的感情不是单纯的源于直觉,而是对生活经过某种反思和思考后的感情,即人生的价值和人生的理想。人生短暂,充满苦涩,那么如何给这短暂而苦涩的人生赋予一些意义和价值,我想这是历代“仁人志士”共同努力的目标。所以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也有“因病不名”之叹。或者想用这短暂的一生为自己无尽的生命做出一些有益的贡献;还是想用这短暂的一生给小家伙们留下一些不朽的功名。所以,许多人在那里试图做的只是从必须腐烂的东西中找到不朽的东西。然而,世界的机遇和天赋是不同的,努力追求的人是幸运的,不幸的人是不幸的。对于一些“有远大理想的人”来说,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追求者没有得到时,发现自己的生活是一个虚拟的空是最大的悲哀。正如魏文帝在《典论·论文》中的一篇文章中所说:“日月死于天,形相衰于天,突然一切都变了,这是仁人志士的一大痛苦。”所以,针对人生价值下跌空的悲剧,古人给了我们另一种鼓励和安慰,那就是人生理想。孔子说:“殊途同归。”“如果你有钱,你可以开口要。虽然你是鞭子,但我会做。如果你不能要求,你就做我想做的。”屈子说:“人生自有悲欢。余杜昊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不知道我已经很尴尬了,我觉得我相信。”因此,对齐一隐瞒第一个太阳,享受颜回的快乐,在他们悲惨的生活中支持他们,在他们虚拟的空生活中安慰他们,是一种理想。这种对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的追求,自然是对人生的反思和思索。如果与《姚涛》和《过之花》两首诗相比,前两首诗所写的人生悲喜之情比后两首诗更为原始朴素。前者只是由于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后者是通过感情的思考。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在内容上有了显著的演变。
让我们先来看看陈子昂的一首诗。我以为这首诗写的是人生价值下跌的悲哀。前两句“春夏兰若生,何钱维”,与的前两句颇为相似,但在诗歌中的作用却不尽相同。《姚涛》的两句话只表现了生活的纯粹快乐;“揽若”的两句,意在用生命的喜悦来反映生命价值下跌空的悲伤。“姚涛”的两句话可能是诗人看到的真实场景;“揽若”这几个字可能只是诗人概念中的风景。“姚涛”这两句应该只是直观的;“兰若”这两句话,已经一起想过了。三四句“你独空林色,糜竺射紫茎”,唐如训说:“你虽独居,其花叶之美盖过群雄,所谓空林色也。”《糜竺》和《紫茎》写的是他们资质的美。除了前两句写的人生的快乐,他们还有一种珍惜和保留美好资历的感觉,所以人生的快乐和价值都到了极致。五六句“白日已晚,秋风生”,急转而下,“日月不淹”“春秋序文”这种受人欢迎又有价值的生命,终究会走向灭亡。杨颖云,过去对魏文帝《吴质书》的一句评价:“德廉常有叙述之意,才足以著书,美不尽如人意,可憾矣。”“死亡”当然是每个人的命运,但这种命运造成的悲剧的构成,每个人都不一样。“无才”比“无志”更复杂,姑且不论;有“才”而无“志”的人很可惜,但就没有“志”而言,死了也没什么好后悔的;至于那些有“野心”却没有“天赋”的人,虽然他们的“野心”很可惜,就他们缺乏“天赋”而言,他们死了也没什么可遗憾的;就像英德连的“有意写作”和“才学足以著书”一样,他其实“壮志未酬”,这才是最可悲的。在这首诗的结尾,“方一”立刻被比喻为“梅枝”。有“钱卫清清”的人生,也有“糜竺”和“紫茎”的才华,但实际上却造成了“隋华摇落”和“方毅”一事无成,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都落了空。
张九龄的下一首诗《体验》,我以为是关于追求理想的自我满足。前四句“春暖花开,秋高气爽。都像生命一样自成一体,这使它们与季节相一致”简洁地说明了宇宙中所有生物追求的理想的差异。“春兰”“轰轰烈烈”“秋桂”虽生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表象,但都有着同样的生存之心,同样的生之喜悦。例如,人们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遵从对方的意愿”。我们不必强大和与众不同,也不必短暂和轻盈。每个人只要有自己追求的理想,有追求的自由,就能获得这种自我满足。所以说:“我们就像生命一样独立,它使我们与季节相一致。”这种对理想的追求,原本只是源于一种对理想简单而真切的向往,既不是要求理解的必要,也不是有意要求人们懂得如何去满足。所以,“林中人”的“闻风而动”并不是“春兰”“秋桂”想要的,所以结局是一朵云:“然而你为什么会认为一个林中隐士,被甜美的风所诱惑,满足于美丽。不会比任何其他天然花卉更要求移植?. "如果是的话,不如“使兰芝生谷虽无人香”,而不是“使山中之玉见珍而终断之”。温柔中有一种庄严的意味,充分表现了品格和伦理的高洁和坚定,以及一种不贪不求的追求理想的自得其乐。这种快乐可以超越前一首诗《郭华》中写的生活的悲伤和痛苦,但它与《姚涛》中写的纯粹的生活快乐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情操的培养,无疑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嘉陵谈诗
叶嘉莹
生活阅读新知三联书店2016-6
嘉陵诗歌两集
叶嘉莹
生活阅读新知三联书店2016-6
古诗词班
叶嘉莹
生活阅读新知三联书店2018-01
红米的梦:叶嘉莹的诗歌回忆
叶嘉莹口述,张厚平书写
生活阅读新知三联书店20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