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植物 “中国孢子植物志”的编研取得阶段性成果
参与《中国孢子植物志》编纂和研究的生物是地球上的低等生命类群。这里所谓的“孢子植物”是没有维管束,靠孢子繁殖的低等生物的总称,主要包括藻类、苔藓、真菌和地衣。前两者有叶绿素,属于自养植物;后两种虽然是孢子传下来的,但是没有叶绿素,生活在异养生活中,不是植物。孢子植物是维持地球环境和生态的基础之一,许多物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例如,地球大气中50%的氧气是由藻类产生的,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是从真菌中发现的。它的发现和应用开启了人类使用抗生素的历史;知名的食药孢子植物,如冬虫夏草、灵芝、猴头菇、银耳、雪茶、海带、紫菜、螺旋藻、发菜等。,已经并将继续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但有害孢子植物也会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和经济损失,如浒苔、引起粮食和粮食霉变的有害真菌、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真菌等。
如何保护我国珍稀孢子植物?如何利用有益的孢子植物?如何控制有害孢子植物?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知道中国孢子植物的家族背景和它们属于什么群体。有什么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和人类是什么关系?这是编写《中国孢子植物志》的初衷。
2021年7月6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孢子植物区系编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在北京召开汇报会,介绍中国孢子植物区系编研阶段性成果。
《中国孢子植物区系》与《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并称“三志”,是描述我国孢子植物种类资源、形态解剖特征、生理生化性状、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系列专著。其研究对象包括无维管孢子植物和孢子繁殖的真菌,以《中国藻类志》《中国淡水藻类志》《中国真菌志》《中国地衣志》《中国藓类志》五个子志的形式编辑出版。
《中国孢子植物志》的编纂、研究和出版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主持和管理。孢子编研学会自1973年成立以来,先后组织全国100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500余人参与我国孢子植物区系的编研,并赴我国各省区的内陆和岛屿,以及黄海、东海、南海进行资源调查和采集,积累了丰富的孢子植物标本和样品。在编研过程中,发现了大量新的分类群,解决了许多重要孢子植物类群的分类学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论文,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今年孢子编研协会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介绍,截至2021年6月,已出版《中国孢子植物志》113卷,其中《中国藓类植物志》10卷、《中国海藻志》15卷、《中国淡水藻类志》23卷、《中国真菌志》62卷、《中国地衣志》3卷,记载中国孢子植物424科2255种
《中国孢子植物区系》是在系统生物学原理和方法指导下,对中国孢子植物进行调查、收集和分类的研究成果,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物种保护的重要基础,与人类活动和环境乃至全球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我国孢子植物种类资源、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地理分布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综合信息库,为我国生物科学研究、教学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中国孢子植物志》的编纂工作仍在继续。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我国幅员辽阔,山水相连,湖泊分散,海域辽阔,气候条件复杂,植被类型多样,陆生、水生孢子植物资源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改进,我国孢子植物系统分类学的完善和我国孢子植物区系的出版,将对孢子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科发展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