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戏满园春色 滑稽戏也要与时俱进
原创 钱平雷 上海老底子滑稽戏也必须与时俱进钱平雷作者的评论滑稽戏是最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剧种之一,但目前状况不容乐观。我曾在2001年写了《滑稽戏也要与时俱进》一文,首先刊登在《上海盟讯》的副刊上,后收入散文集《幸福相对论》,当时引起了滑稽界的重视,曾邀请我这个外行进行对话。近20年过去了,欣赏滑稽戏除了剧场、电视,还有网络这个新的媒体。“与时俱进”也因此有了新的涵义,但我的基本观点却并没有改变,故将此文电子版发送给《上海老底子》,请新老上海人指正。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走出搞笑剧的困境》。本文从一个科技人员的角度来审视滑稽戏陷入困境的原因。我还把这篇文章送给了文艺界的人,他们看了之后也同意了。可能是因为外人吧!自从上一篇文章出来后,我对当下的滑稽戏做了进一步的观察,同时也分析了相声和小品本来比滑稽戏略胜一筹,现在却陷入两难境地的原因。最后,我得出结论,所有这些以欢乐为特征的戏剧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它们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作为滑稽、相声或者小品,它们既都属于艺术范畴,但它们同时又有着另一个共同的属性——商品。凡是商品最重要的是要有其市场,才有生命力。缺乏市场的商品,自然就是处于窘境的东西。如果我们从商品的角度来看待处于尴尬局面的滑稽、相声和小品,从中分析出原因,或许对滑稽界的朋友有所参考价值。作为一种商品,它处于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之间。这个矛盾就是生产商品的企业和消费商品的顾客。只有当企业生产出顾客需要的商品,也就是说,它在“途中”,这样的商品才有生命力。滑稽戏作为一种商品,由剧团制作,编剧、导演、演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经营。它的消费者当然是观众。也许商品的“供应”模式已经改变。过去观众直接去剧场看剧或者听广播。目前主要的表演形式是通过电视媒体传达给观众。收视率高的电视频道越多,越多的厂商和企业愿意在自己的屏幕上做广告。电视台由此获利,成为“二手经销商”。受众仍然是基本客户,但他们不购买商品的方式是换台不看。当然,直接去剧院的方式依然存在。但它已经“屈居二线”。这不是滑稽戏中与观众见面的主要方式。无论是去剧场还是看电视,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滑稽戏团与观众的关系始终不变。作为商品,需要供应给顾客,其中间地带就是市场。作为一名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本产品的市场何在。于是要做市场分析,进行市场调查。这里面有一个术语叫做“市场细分”,也就是说不同消费层次的顾客对同种产品的需求档次是不一样的。作为滑稽戏这门通俗的艺术,它所面对的观众应该是最广大的群众。如果能做到雅俗共赏,观众面则更广泛。滑稽戏能被社会最基层所喜闻乐见是其最大的特色。而不像交响乐、昆曲、芭蕾舞等高雅艺术,真正能欣赏的人数并不多,却代表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艺术水准。尽管欣赏人不多,国家政府也要扶助。而滑稽戏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要以其自身扎根于民众的强劲生命力来获得生存和发展。那么滑稽戏可以扎根的观众在哪里呢?在前几十年,滑稽戏的主要反映社会现象就是那些处于社会最基层的群众,用他们常用的市井语言,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歌颂他们的高尚情操,嘲讽欺压他们的对象,发出他们的心声,鞭挞那些一般百姓敢怒不敢言的达官贵人。从解放前后的借古讽今的《祝枝山大闹明伦堂》、《七十二家房客》到20世纪50、60年代歌颂社会主义优越制度的《笑着向昨天告别》、《满园春色》、《满意不满意》都让人们在笑声中发泄了不满,找到了榜样,接受了教育,反映了社会的主旋律。像“文化大革命”后的《路灯下的宝贝》、《阿混新传》也对当时青年就业,补上文化的主题做了有益的铺垫。滑稽剧《七十二家房客》的剧照
滑稽戏《所有的爱》剧照
闹剧《阿浑新传》剧照
但是曾几何时,路灯下的宝贝变成有相当经营规模的民营企业家,阿混也已大学毕业当上了白领。他们这样的人群在不断壮大。宝贝和阿混也痛感自己以前没有文化的苦处,下决心让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至少也是高职毕业的技术工人。这支队伍对自己喜爱的艺术形式有了更高的企盼。可是现在的滑稽舞台上能够表达这支队伍的语言实在匮乏,仍旧大量地表现日益萎缩最基层人们的俚语,确实有点令人失望。从上海和江浙一带的民情来看,过去人们的经济收入状态和文化水平是呈三角形的,即收入低、文化低的民众占人口比例最高,收入高,文化高的人数最少。而如今情况就不一样了,收入中等、文化稍高的人群正在不断扩张,经济和文化呈橄榄形。如果滑稽戏把自己的观众仍旧定位于最基层的群众,这市场只能趋于萎缩。所以江泽民在一次讲话中提出的“与时俱进”,对包括滑稽界在内的社会各界都有指导意义。滑稽界只有把最基本的观众定格于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并兼顾基层群众才能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市场广阔。这中产阶级包括掌握了科学技术和有文化的工人和农民。市场定位问题明确后,对制作人和经营者也有了新的要求,即联盟的领导、表演者和导演也受到了挑战。目前在搞笑界真正被培养成领导和演员的同志并不多,但在高校图书馆出身演员再编舞的比例还是蛮大的。这些同志勤奋好学,能达到现在的水平,不容易。但是,由于知识结构的原因,这些同志可以说掌握了编剧的技巧,体现中产阶级人物掌握的科技、法律、管理知识就相形见绌了。对以上知识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又如何刻画人物的言行呢?当年有一部搞笑的广播剧《打开收音机》,讲的是父子技术比赛,拿着家里的收音机进行创新。另一个儿子用嘴代替收音机进行多频率的哄闹,这位没有收音机就要“肚子疼”的奶奶。当时,对这种描述没有多少异议。如果是今天,没有人会相信收音机里的无线电部件可以用来创新机器。因为人们的科学素养不再一样了!这不仅是一场闹剧,更是一场相声。也就是说,无论是滑稽戏里的段子,还是漫画对白、小品里的“包袱”,都必须包含相当多的知识才能吸引观众,让人“笑得狠”的段子才不会有生命力。一种商品是有其生命周期的,滑稽戏也毫不例外,也有生命周期。因为一家企业只有在其一种产品最热销时,下一种产品已经研制成功准备替代的情况下,这样的企业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东方电视台开发的《老娘舅》、上海电视台开发的《红茶坊》,上来一阵子收视率很高。到如今已经有点使人感到乏味的味道,观众的新鲜感正在锐减之中,可以收场了。一星期出一集的作品难免有点粗制滥造的痕迹。经典作品是要细细琢磨的。老母亲剧照
红茶馆剧照
上海京剧界出品的《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不论在艺术性、思想性都达到很高的水准。话剧界的《商鞅》、越剧界的新版《红楼梦》也有很高评价。期待滑稽界也有一流的艺术精品问世。我们期待会有与当年《满园春色》、《七十二家房客》可以媲美的新时代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曹操和杨修剧照
话剧《商鞅》剧照
滑稽界的朋友们,也要与时俱进呵!鸣谢:钱雷平先生赠稿分享!钱平雷先生热文上海老底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打开尘封的记忆,寻找过去的岁月叙上海老底子事回忆上海的老人诉上海老底子情用石启迪未来原标题:《【魔都絮语】滑稽戏也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