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鹏 临港新片区成立一年之际 我们去探访了这个“硬核基地”
2020年8月20日是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区成立一周年。一年来,临港新区交出的成绩单可谓“丰盈”,发展效应逐渐显现,高端资源要素加速集聚。随着一系列方案的实施,在“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目标下,临港“智能制造”有哪些特点?未来,临港将如何适应全球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
本周《创造时代》节目将播出第三期《智能制造》,聚焦浦东六大硬核产业。让我们来看看位于临港的智能制造“硬核基地”hard的功能平台和上海智能制造的转型。
为支持上海高端装备产业和智能制造发展,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组织精干团队,成立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此后,一支近200人的高精尖团队扎根临港,开始探索智能制造功能平台建设。
2017年,在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智能制造R&D及转型功能平台,成为上海首批获批建设的R&D及转型功能平台。
该平台拥有1.2万平方米的科研场地和6万平方米的产业化基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共性技术R&D及应用、系统方案测试、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旨在将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R&D与上海临港智能制造产业的应用对接起来,打通知识、技术与产业的完整链接,带动上海高端装备产业的发展。
Q
港口发展智能制造有什么特点?
刘:落地临港的大部分企业都是行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的生产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智能化基础。此外,在新临港地区可以提供智能制造技术和技术转化平台的公司很多,所以我们可以在新临港地区构建一个生态圈,最新的技术在临港地区的智能制造系统中率先使用。
Q
上海智能制造R&D及功能转型平台成立于2017年。三年过去了,现在发展如何?
Xi·童军:在规划之初,我们对这个功能平台的定位非常明确,那就是R&D和转型。研究开发一些行业需要的共性技术,将部分研发成果转化为新的产业。因此,为了推动智能制造,我们建立了三个测试和验证环境。三年来,围绕新产业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我们在临港孵化了15家相关产业公司。现在发展还是不错的,有的已经在行业内形成了不错的影响力。
Q
如何将“科研密度”转化为“创新密度”?
Xi·童军:这是一个国际问题。在国际上,技术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的这种深度差距被称为死亡谷。按照技术成熟度的9个等级,1至3级属于基础研究,7至9级属于应用,但中间4至6级较少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因此,上海智能制造功能平台在选择共性技术为切入点时,以四级、五级、六级技术为切入点。
Q
智能制造是“机器替代”吗?
Xi·童军:与自动化和机器人相比,智能制造有不同的目标。将智能制造等同于“机器替代”或简单的自动化是有偏见的。智能制造的目标是产品供应的个性化和生产方式的柔性化。智能制造的应用目标是制造,但其技术核心是智能。除了代替体力劳动,也要代替一部分人的智力劳动。
临港新区成立一周年之际,
“创造时代”科学体验官参观上海智能制造R&D及临港转型功能平台
Q
哪些行业将直接受益于智能制造?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会怎么样?
刘:核心零部件、互联网、5G、大数据、工业软件将受益于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不仅仅是一个工厂围墙内的事情,它的最终目标是将整个社会的产业互联起来,创造一个新的制造业生态。通过数据的互联,供应商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物料和产品的需求,然后快速响应,安排生产。它不仅节省了原材料和成品的库存,而且大大提高了生产的周转效率。同时,由于智能制造会带来大量的柔性生产,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网上定制产品,这是一种消费体验的提升。
临港大力发展供应技术平台,支持企业建设和改造智能制造工厂,梳理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生态逻辑,实现资源共享和创新发展,为制造业插上智能翅膀。未来,临港将继续推进智能创新与工业生产的深度融合,使智能制造技术从一个模糊的概念结合企业应用的需求,转变为有形的、有形的实践场景。
贾斌
喜君通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上海智能制造R&D及转型功能平台总经理
贾斌
刘天鹏
上海智能制造协会副会长
郑泰自动化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8月23日21: 00
敬请关注东方财经浦东频道、第一财经协会播出的《时代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