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怎样 如何从人群中一眼辨别出英国留学生
出国前,他也是一个过着小康生活的无忧无虑的年轻人。当他到达英国时,他立即被中国四五倍的价格淹没了。从此开始节衣缩食,时刻关注汇率变化,担心自己的信用卡被盗。
❷ 吃麦当劳,喝 Costa;逛 Tesco 超市,Boots 包办日用品;等 Newlook 和 Topshop/Topman 打折季才敢买衣服……并熟练地把花掉的每一分钱都乘以9。到这一步其实并不难。只不过在英国买同样的东西,价格没那么多次,心里还是会觉得爽。
❹ 由于娱乐项目太少,而选择把做饭当做日常娱乐。会在附近平价超市傍晚的蔬菜折扣区选到物美价廉的食材,再带回家自由发挥DIY,并搭配一条朋友圈——当然,在出国之前,他们也是瞧不起那些在朋友圈秀厨艺的学长学姐的。有的人甚至在中国留学生的圈子里做起了小吃生意:他们自制的烤凉面和煎饼,在无数个深夜填满了整个扁担游子的胃。能在唐人街吃一次玲玲煎饼,已经是生活中的一种仪式感了。
❼ 大多数人至今分不清黄水仙与韭菜苔。当我深夜独自躺在床上时,我花了一半的时间思考。毕业后需要找一份月薪的工作,这样才能把留学的钱赚回来。对他们来说,出国留学是次要的。在欧洲生活一年,看看世界,结交各行各业的朋友才是最重要的。
❷ 同为有钱人,也有一条隐隐的鄙视链:研究生总体没有本科生富贵。当然,也有从高中就来读伊顿公学的,这就是真·贵族了。在踏上欧洲土地的那一刻,我已经签了两年的申根协定。读研一年,游遍欧洲,朋友圈似乎总是在不同的国家旅行。会去米其林星级的唐茶馆吃杏仁饼,或者喝一杯比国内价格高四五倍的普通奶茶。4小时200英镑的KTV,唱歌也不难受。不管怎样,开心就好。
❺ 每年圣诞节,恨不得撑帐篷住在 Selfridge 和 Harrods——害,虽然这里的东西非促销季时他们也买得起,但要的不就是这种和大家一起抢购的感觉嘛。通常家里会留出一面完整的展示墙,用来展示学校赛艇比赛中获得的奖杯——以及各种英国精品手工制作的模型。❼ 永远在托人从国内带东西。偶尔,我会脚踏实地地采购,但所有的采购都是我最喜欢的奢侈品。比起通过购买赚钱,他们的目的更像是“和朋友分享我喜欢的东西”。❾ 无论毕业多久,如果有人出差或旅游而回趟英国,小圈子里的所有人都会在朋友圈评论区疯狂羡慕,并顺带怀念自己难忘的留学岁月。在我没有误报常春藤盟校的时候,我不得不去牛津、剑桥和帝国理工,委屈了自己——虽然在外人眼里,他们一直像神一样存在。
❷ 理工科的学霸们收获牛津剑桥帝国理工的offer后,基本就从朋友圈消失了。他们一头扎进实验室,从此深藏功与名。文科学霸们要么以同样的决心一头扎进图书馆,要么独自坐在讲堂中央。
❹ 如果下午课到太早了,会选择趴桌上午睡一会儿,还要迎着英国同学关切的目光解释:“我真的没有不舒服,趴桌上睡觉是中国学生的传统。”但90%的财经专业学生都集中在LSE和LBS,微信头像早早换成了标准的一寸正装照,全年365天正装,1000多个微信好友和500个LinkedIn好友首发,每周至少3次面试。他们喜欢在朋友圈发布《财富》和《泰晤士报》的英文截图。虽然没有人会仔细阅读,但这并不重要。
❻ 最喜欢的娱乐方式是看电影,尤其喜欢节奏紧张剧情烧脑的片子。看电影20%的乐趣来源于视听享受,剩下80%则来自于——试图靠自己的逻辑思考找出严密剧情中的小bug。更高级的玩法是“自己玩电影”,成为电影中的一员,所以沉浸式电影《秘密电影院:007 vs皇家赌场》最近成了他们的最爱。❽ 最后,分享一条分辨真假学霸的准则:看他是否有代购业务。还有时间做代购的,都不是学霸。学校败类的命运早在他们来到英国之前就注定了:他们可以拿着雅思铅笔橡皮擦省下一整个铅笔盒。“衬衫的价格是9英镑15便士”,这可以当场触发他们的雅思PTSD。
我选择来英国的主要原因是这里的硕士只需要读一年书。反正只要能拿到文凭,时间越短越好。
❸ 读语言班的第一周会努力听讲,后来就变成了“上课录音然后回公寓慢慢听”,再后来就只剩下“录音”这个步骤了。把课件 PPT 打印下来,就算复习过了。上课听不懂,但我觉得这不是我英语水平的问题——毕竟老师讲课的速度是听力考试的1.5倍,更不用说印度口音了。❺ 避免和当地人有一切不必要的交流,在路上专门找长得像中国人的问路。非要用英语对话,要打好久的腹稿才敢开口。哪个人渣在考试周和论文周没有崩溃?哪个失败者没有尝试在截止日期前用中文写一篇论文,然后用谷歌翻译成英文?哪个人渣不是躺在屋里对着电脑哭?哭过之后,继续追到期。到期又是英雄。但人渣也有人渣的骄傲。虽然他们很困惑,但他们总是努力不在群体工作中退缩——但话说回来,每个人都觉得退缩的不是他们自己。
❽ 比起自己努力,他们更希望自己的母校努努力。虽然自己读的是全系都是中国人的专业,但只要今年母校 QS 排名能再靠前点,自己手里文凭的含金量也就水涨船高了。所以每次QS排名更新,都会尽快转发到朋友圈。❿ 80%的人毕业之后回国进入了媒体公关行业。主要集中在UAL和RAA,是伦敦存在最多的留学生。
❷ 主要是因为他们身上独特的艺术气质和入流的穿搭 look,走在街上辨识度和回头率均很高。朋友圈至少比别人高三位,无论是拍风景还是拍静物。构图精致,滤镜得体,甚至刷下来修圆也是看摄影展。❹ 除了上课之外的所有时间都在看剧逛展听音乐会,真正意义上地做到了玩物立志——毕竟,万物皆可艺术。一开始我以为我要去的城市至少是“英国第三大城市”。落地后,我发现英国人对“大城市”这个概念有太多误解。伦敦与曼城、巴斯等其他城市的区别,不是北京与上海、广州的区别,而是城市与大乡村的区别。
❷ 偶尔在朋友圈发一张草原日出,被评论区问“这是哪里度假呀,好美呀”。从来不敢说,这其实就是自己租住的公寓窗外。不过,村里的人也不错,比如,晚上吃得越来越少。一是10点以后没有餐厅营业;其次,即使是方便面也不便宜。
❹ 尤其是冬天的四点之后,天已经完全黑透,被从即将关门的商场里赶出来,站在街头吹着萧瑟的风,此时就是远方游子想家情绪的巅峰。陶醉在新流行音乐中。周末,打电话的朋友去他家摇滚,即使在乡下,他的心也怦怦直跳。❻ 十有八九都是长滑板达人,宁静的英国乡村生活因此而变得多姿多彩。路宽人少,玩起滑板来简直不要太爽。毕竟,没有享受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没有一个荒凉的国家能阻挡他们想要与之幸福的灵魂。❽ 每次去伦敦找朋友,必定会在朋友家住一晚,并珍惜难得的进城机会购物逛街拍照,比来伦敦旅行的游客还开心。我去学校学习英国文化。深入骨髓的绅士精神,会立刻以颅内高潮宣告伦敦。阴雨天气带给伦敦男人的忧郁气质,都在精神上吸引着英国人。
❷ 就算回到国内,也依旧保持着一种久归的疏离和异乡感,吃到老家县城的美食时,不禁发出一声感叹:“唉,国内的东西可比我们英国的好吃多了!”为英国文化感到骄傲。大英博物馆只能在来英国的第一年参观,因为它是游客最喜欢的景点。参观泰特、阿什莫尔和V&A的次数可以决定一个人对英国文化的深度融入程度。
❹ 朋友圈也带着一丝英式骄傲。他们本来是应该用 fb 和 ig 的,但奈何身边的人跟不上自己的脚步。为了照顾大家,只要勉强同步 ig 上的照片到朋友圈来了。即便如此,每个朋友圈都必须定位。大家初雪快乐❄️策划:Rocco编辑:兔子撰文:金子创意:黄金、火、烤鸭、氦气插画:Andy愿景:奥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