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头卧剥莲蓬 乡村闲趣: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田园田园是一个独特的主题,清澈的绿草溪流,良好的茅舍和明亮的葡萄酒,每一个新鲜的场景都令人陶醉。各种复杂的情感都包含在隐居、快乐和幸福之中。今天我们就一起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感受他在乡村生活时的闲情逸趣。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小屋的茅草屋顶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绿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忙着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一生坚持与游牧民族作战,但遭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攻击,不得不在农村生活了20多年。
在这个过程中,辛弃疾开始逐渐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悠然闲适的田园诗词。这阕《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曾在《艺文志略》中说:“言宜清新”,“於陵宜雅致”。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正是这样一部於陵语言清新的小说。开头两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短短九个字,就为我们清晰地描绘出了一幅山清水秀的画卷。三四句:“醉了,吴音好。谁是白发?”讲的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坐在对面,喝着自家做的米酒,醉醺醺的亲密聊天。这里的“媚好”可谓是点睛之笔,将老夫妻的那种亲密无间、温暖惬意的感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出来。他们喝醉了在说什么?是对孩子的期待,是家里的收获,还是第一次看到青春的甜蜜往事?《诗经》中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场景了。下一首词描绘了老两口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语言平实,通俗,有魅力,刻画人物鲜明。大儿子身强力壮,忙着在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手巧心细,正在家里编着鸡笼;其中最有韵味的是描写小儿子的这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流氓”的意思是淘气。在这里,作者使用了“谎言”这个词,很有讲究。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稚嫩的少年,悠然自得地卧在溪边,嘴里的莲子还没吃完,手上已经又剥好一小把了。他甚至会摇摇头,抬起脚,开心地唱一首小曲。一个“谎”字,让孩子活泼调皮的形象大白于天下。辛弃疾的这阕词直书其事,用白描的手法将人物情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更传神地将田野村间的清新环境表达得情趣盎然。乡村休闲是白发人的醉态,是溪头剥莲花的休闲,是父母的短暂琐事。明代画家张宏就曾在一把折扇上绘制了一幅《农夫打架图》,来描绘田间地头闲适有趣的生活瞬间。▲《农民战斗图》明张虹
金笺设色 16.2cm×51cm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炙热难耐的夏天,人们本该找个地方摇着蒲扇纳凉,但农夫们为了生计,却不得不在田间赤膊劳作。也许是又热又累,让人觉得烦躁。两个农民突然起了争执,于是画面中出现了这一幕。两人站在田埂上大打出手,周围的人努力劝架,但气急了的两个人,哪儿能因为旁人的三言两语就罢手。图的左边,愤怒的农夫,他的朋友们把棍子紧紧握在手里,生怕他做出什么冲动的事情。右边的那个怎么样?也好不到哪里去。就像往前走。他身边的两个人阻止不了他。
除了这两组打斗和打斗的人物,画中对其他人物的描写也是生动传神。
带着孩子一起观战的过客;想拦住拿木棍的农夫,又不敢靠太近的乡亲;站在中间说话没人听的大哥。孩子们站在龙骨水车上乘凉看热闹,黑狗在现场的刺激下狂吠。
画面中,十多个角色通过“战斗”主线串联在一起,成为一个相互呼应的整体。
各类人物虽然只是小写意,造型不够精确,但是人物形象刻画得高度精炼,神态表现得细致入微,是一幅难得的带有戏剧性情节的画作。除了画面内容罕见之外,更为罕见的是,它其实是一幅扇面画。折扇自明代开始普遍在文人雅士之间流行,除了摇摇生风的日常功能之外,更多时候,它作为书画艺术的载体,是用来展现折扇主人精神追求或显示身份地位的雅物。这样想一想,什么样的人会把社会底层农民之间的争吵和争斗描绘成画扇上的主题?那我们可能就得来看一看画上的题跋了:“丁亥秋日写于横塘草阁,张宏。”张虹是明末吴门的中坚力量。他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创新,博采众长,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
画这幅画的时候,张宏已经七十一岁了,画风更加轻松闲适,更具天然意趣。这也许是乡村生活最真实的样子,浅浅的溪流里躺着剥莲花的轻盈,田间争吵的闲适,全谷物、日用品、人间烟火的熟悉味道,格外生动。原标题:《乡村闲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