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铁龙 在和张新建、孔笙、钱晓鸿合作中 他悟到电视剧剪辑的终极奥义
> > > 60场国剧讲座
> > >第二季
> > > 26号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以下是手稿
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戏曲第六十讲》第二季。我是主旨发言人李兴文。本次讲座,我们继续讲述山影编辑李鲁刚的故事。
李鲁刚近40年没有改行了。两代鲁剧导演的作品背后,有李鲁刚。
孔胜
“吵架”成了这些年轻创作者表达观点、互相学习的一种方式。吵架就是吵架,要做的工作永远不会耽误。吵架后,没有“后遗症”。相反,感情越吵越好。李鲁刚还是深深怀念这个简单年代的创作氛围。
与著名演员尚是“不打不相识”。第一次见面时,尚还是个导演。1999年,尚执导了儿童剧《水浒传》,两人在最后一组镜头的处理上产生了分歧。
整部剧有12分钟。李鲁刚认为,这部剧的环境背景始终不变,观众容易疲劳,最多只能停留4分钟。尚铁龙没有做到,所以他不得不呆了12分钟。
两人并没有吵架,于是商打电话给生产中心的领导,骂了李鲁刚老半天,才发现他就在旁边。结果他一被彻底骂了就被对方骂了。
最后把李鲁刚留了8分钟的12分钟戏分成了两部分,分别放在后面两集的结尾和开头,似乎也没有拖下去。尚终于接受了这一待遇,但两人“大吵大闹”到底是因为用了哪一幕。
商
回到编辑室后,李鲁刚根据自己的想法剪辑了一个版本,也根据尚的想法剪辑了一个版本。作为剪辑,他可以自己决定哪一个版本会出现在故事片里。
相反,李鲁刚选择了商铁龙构思的版本。播出后,尚非常开心,说这段怎么用的?李鲁刚说,因为你才更好。
李鲁刚一直把编辑当成导演的助手和延伸。有了一个好的编辑,导演的工作可以轻松很多,他不需要在场景后期两头跑,他可以更加关注场景的拍摄和控制。
从编辑变成导演的人很多,但李鲁刚从来没有想到这一点。他总是说电视剧导演累了,全剧组都要照顾耶戈的吃喝。有经验的老导演都可以。年轻导演总是能力有限,刚开始导演就容易出错。
因此,李鲁刚想尽办法帮助一个年轻的导演,给了他们足够的机会自己拍摄。
上世纪90年代,各大艺术院校导演系毕业的学生被分配到各个影视机构。这些新导演没有太多独立拍摄的机会,大部分戏都是老导演演的。
只有有理论基础的年轻导演,没有入门的机会,是得不到锻炼和成长的。
1999年,在老朋友张新建执导的电视剧《歌谣》中,李鲁刚喜欢上了一位刚来的年轻导演,并推荐他加入该团担任执行导演。
这个年轻人就是《马向阳下乡》《军师联盟》的导演张永新。当时张永新刚从中戏毕业两年,做的是助理导演,并没有承担太多的责任。
张永新
李鲁刚把张永新推到一线,告诉他导演要想成长,必须抓住每一个机会,坚持拍摄。
与同时期的导演相比,李鲁刚发现张永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根据拍摄内容和拍摄环境灵活改变拍摄手法和风格。
张永新缺少的只是一部杰作。
培养周期长。直到2013年,张永新指导马向阳下乡。看到成品后,李鲁刚的第一反应是,“是的。永新要出来了。”
与年轻导演合作时,李鲁刚很少当场反驳他们的想法。总是等着他们拍,他就去电脑室把它剪下来拍成碎片,然后给这些年轻人提建议。
在他看来,老一辈应该保护年轻人的自尊,让他们知道什么是错的,让他们知道什么是错的。这些年轻人可以逐渐成熟。
创作者的艺术生命总是有限的,所以培养下一个梯队更为重要。李鲁刚四十岁时发现自己“老了”。
他觉得自己陷入了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中,找不到新鲜感和冲动。他的心态与其说是前先锋,不如说是木匠。
当然,如果他坚持,他可以继续做下去,但李鲁刚发现了比创作更重要的东西。
在最近几年的一线工作中,李鲁刚发现影视中心的制作团队老化,导致影视创作缺乏青春活力。
因此,2004年,46岁的李鲁刚离开了创作战线。把我们工作的重点转向培养学生。
当时高校没有专门的电视编辑专业。所以,第一课一定是理论课。要学习基本的剪辑技巧,至少先把片子流畅地剪下来,再谈进一步的提高。
编辑是一项必须分组练习的工作。一个优秀的编辑需要知道创作、编辑、导演、摄影、美颜、录音、服装、教学的全过程。李鲁刚经常开玩笑说,有时候导演可能不知道剪辑,但剪辑一定比导演知道得多。
虽然师傅领进门,但修行是个人的。但现实是,年轻编辑没有太多实践机会。制片人总是不愿意用年轻人。因此,李鲁刚也在尽力为他们找工作。
有时候,李鲁刚会和片方讨论。只要对方愿意使用这些年轻的编辑,他就不会收取机器租赁费;或者,当他的老同事和老朋友有新戏,想让他帮忙剪辑的时候,他也会带上徒弟。2011年,钱小红执导的《小飞虎》由李鲁刚与几位年轻编辑共同完成。
李鲁刚一直认为,年轻人的创作总是更贴近当下时代和主流观众。对于影视制作机构来说,有了年轻人,他们才会有活力和创新。鲁剧的优良传统也要靠年轻人来延续。
这些当年和李鲁刚一起剪片的年轻人,如今活跃在创作的第一线,成为新时代吕剧创作的主力军。他们中的一些人变成了生产者,并担任了管理职务。和山东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雪松一样,他也是李鲁刚的弟子之一。
闯关东
李鲁刚没有把自己的理论知识传授给下一代,而是用自己的经历和作品让年轻的创作者知道编辑是什么样的作品。
编辑是技术,是艺术,是理论,是感觉。李鲁刚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拖了很久,终于明白了编辑的最高境界:没有技术,就没有风格。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编辑的速度越来越快,难度越来越低。对于喜欢尝试新事物的年轻编辑来说,一些花哨的新技术总是比传统方法更受欢迎。
李鲁刚并没有排斥技术带来的审美变化,在拍《杀街故事》的时候也应用了很多新鲜的东西。从节奏、色彩上,让镜头展现得更加明丽。
《杀街故事》剧照
但他始终坚持形式不应该大于内容,技术应该永远为故事服务,剪辑是对拍摄素材的包装和美化。别人看不到的片段越多,就越高级。
所以电视剧剪辑没有“风格”。在剧本和拍摄之后,剪辑是第三次创作。在此之前,作品的整体风格已经确定。
就像孔子一样,要突出文化属性,风格一定要阴郁严肃。1997年拍摄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也是历史题材,但在剪辑上更活泼轻松。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剧照
一个优秀的编辑不一定要追求自己的“风格”,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剧本、人物、导演的想法和观众的审美需求,这样才能让剧情更流畅,人物更生动,情感更强烈。
随着电视剧制作接近产业化,影视制作流程更加商业化和精简化,剪辑已经成为团队合作的技术活动,而不是需要个人钻研的艺术表达。
在这样的环境下,像李鲁刚这样的老编辑,主动考虑人物和情节,在最终的画面呈现中拥有话语权的电视剧编辑越来越少。
如今的剪辑团队更多的是按照导演和电影人的要求来工作,越来越频繁的采用夸张的剪辑方式。就像综艺节目一样,画面很美但不真实。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电视剧质感的扭曲和悬浮。
电视剧是集体创作的艺术,剪辑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它隐藏在幕后。在李鲁刚40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创作者对自己专业的尊重和热爱。
而这,或许正是中国电视剧今天所需要的。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下次见。
演讲者|李兴文
作者|首席记者亦舒
导演|吴勇
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