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争议 屠呦呦和颜宁为何不能当选中科院院士
在中国打拼了十几年的颜宁,并没有获得院士的荣誉,到美国仅仅两年,就获得了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称号。
中科院院士不认屠呦呦、颜宁,说明院士选拔制度真的“病”了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感到困惑。中国有句古话:“君子不可食”。但是,也有一句话叫“君子能屈能伸”;有的李白写道“哦,我怎么能郑重其事地向地位高的人和官职高的人打躬作揖,他们永远不会忍受被人看到一张诚实的脸”而不受到委屈;也有一代帝王,王月勾践,忍辱负重,历经十余年磨难;西楚霸王项羽四面被围,在乌江被俘未能自杀,而刘邦则含恨而终,实现了霸业。
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价值的意义不同,荣誉的定义自然也不同。学生的荣誉是被最好的高等学府录取;白领的荣誉是拿高薪;一个作家的荣誉就是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对于当代的研究者来说,进入国家科学院是最大的荣誉。然而,像屠呦呦和颜宁这样的科学家却没能进入中国科学院并获得应有的荣誉。为什么呢?
屠呦呦
2015年,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不懈努力,屠呦呦带领团队在国内外青蒿素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获得诺贝尔奖,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这个消息一出来,立刻在全世界华人中引起了巨大的风波。毕竟,被公认为世界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含金量足以为中国争光。
然而,屠呦呦获得这一奖项已经5年了,屠呦呦还没有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让人们开始质疑中国科学院的选拔制度——屠呦呦获得这样的荣誉,她的贡献全世界有目共睹。她不能进国家科学院吗?
事实上,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2015年屠呦呦代表中国科研团队获得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时,屠呦呦这个名字已经作为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享誉海外。与世界级的诺贝尔奖相比,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荣誉几乎是小巫见大巫。所以,中科院院士这个头衔虽然至高无上,但在屠呦呦身上已经不再需要了。对于屠呦呦来说,院士头衔只是锦上添花,并不能证明什么。
而且,院士这个头衔虽然确实很光荣,但在大众面前似乎被过分神化了。院士这个头衔只是代表这些科学家或研究人员在某一特定领域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并不能证明其他任何东西,比如人格。
科学家也是人。并不是说做院士的科学家比其他科学家高尚得多。对于屠呦呦来说,她的性格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认可。如果给屠呦呦一个院士的名字,那就是科研。工人捧着圣坛,却是矫枉过正。因此,到目前为止,屠呦呦和他的团队还没有正式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因为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不能仅仅用一个“院士”来概括。
颜宁
至于颜宁院士,似乎争议远大于屠呦呦先生。因为颜宁没有参加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他被意外地落下了。
一条“颜宁落选中科院院士愤然离开清华”的消息席卷学术论坛。在此之前,作为著名科学家师的关门弟子,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年轻有为,也是国内外科学家中的佼佼者。颜宁成功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却意外落选,这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
几经思考,颜宁决定离开生活多年的清华大学,去美国寻找更广阔的天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中国打拼了十几年的颜宁,并没有获得院士的荣誉,到了美国才两年,就获得了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称号。
这个消息很快在舆论圈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认为美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机构,所从事的研究也大不相同,更不要说是被两个不同的国家所控制,自然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对颜宁和其他年轻科学家感到不公平。他们认为中国科学家既然能在海外得到认可,就不能在国内享受应有的荣耀。一时间,学术界争论不休。
颜宁和屠呦呦没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消息背后隐藏着很多哲理。首先,并不意味着不能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就意味着否定这两位科学家的能力。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虽然没有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但他在国内受到的尊重和认可是有目共睹的,包括在首届院士评选中也落选的老师石先生,但他的学术高度依然牢不可破。
再者,两位大科学家没有当选院士的消息,从另一个角度敲响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遴选制度的警钟,让人开始反思,宣称人才是中流砥柱的中国科学院,是否在遴选制度中过于重视莫须有的资格。
如此优秀的科学家未能入选,恰恰说明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选拔制度的弊端——注重形式主义。相信在颜宁教授事件后,国家会及时整顿选拔制度。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科学院的选拔制度会越来越完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地为科研工作者服务,而不是让科学家心寒。
人生错过的总是比没错过的多,每个人都有我最后的错过。因此,科学家不必为自己的错误感到遗憾,而应该为自己创造的荣誉感到高兴。
的确,虽然他们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被打败了,但这些科学家们仍然奋斗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了一辈子,他们澎湃的激情和热血永远回荡在天地之间,任何怀疑和困难都阻挡不了他们寻找智慧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