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汉 慢读 海南这个黎汉交界古村落 曾商贾云集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宛陵镇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原称灵门卫,是五指山与汉区的门户。由于该镇建立已久,故俗称“老城”。过去,商人聚集在这里,但现在没有集市。村民以务农为生。老城村的繁华只依稀残留在村里老人的记忆里。
老市村离琼中县城营根有20多公里,是一个较为偏远的村落。村里的房屋建筑和布局与琼中其他村庄有很大的不同:村里只有两条主干道,两条道路交汇形成一个方形十字。房屋建在“十字”附近,狭长,是典型的城市房屋。村里房子的门面对主干道,每户只有5米宽,从10米到60-70米不等。有七八个入口的房子比比皆是。延伸数百米的老集市投射着昔日的商贾云集,“目前村里有437人,122户,房屋108间。”村委会主任陈应超介绍,村中一共有30多个姓氏,村民祖上来自五湖四海,以前都以做小生意为生。老城村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热闹。
几易管辖的老市村根据琼中党史县志办退休干部谢进喜编著的《琼中乡行政村地名》,老石村属于元明清时期定安县南乡广罗土岭上洞。民国初年,属定安县四区凤岭乡,为灵门圩。1935年改为9区灵门乡,成为灵门集市。抗日战争时期,它属于尚领乡。1948年8月划入琼中县,隶属第二区大岭乡。次年3月,灵门四十八村和灵门集市划入定西特区。1950年6月属新民县灵门乡,1956年属琼中。直到1983年,灵门圩才改名为老石村。清代康熙二十八年建太平镇,又名“岭门墟”,太平镇是光螺图、思河图、归化图、南蛇峒、加钗峒、红毛峒、水满峒、喃唠峒、十万峒等五指山黎区与汉界之门户,同时也是山区货物与汉区商品交易的集散地,双日市集。因设墟时间长久,被当地人称为“老市”。法国人萨维纳写的《海南岛志》中说:“岭门,意为山门,实际上是进入荔区之前见到的最后一个汉族集市。这里有数百家商店,许多商店都挤满了顾客。”正是因为这种地理优势,给村子带来了很多商机。村民们做起了小生意,村里的粮店、小吃店、油盐店、工具店越来越红火。陈应超说,他们家族已在老市村居住了二百多年,从他记事开始,他家就在集市上开了一间小食店,店里卖的油条、麻圆、糯米粑很受欢迎,生意很红火。古老的石蛇路,曾经是贸易的必经之路,如今杂草丛生,几乎荒芜。古道上竖立的“蛇头”石碑,默默地诉说着热闹的往事。
老市商贸盛一时“灵门、南丰是黎巴嫩的门户,也是黎巴嫩的货物集散地。南丰规模小,只有一条街,日交易量不到一辆牛车。灵门的面积要大得多。附近有驻军。市场是一条长街,两边都有一些好商店。街道中央有木制遮阳篷。开业当天,商贩们在下面摆摊,供应各种小商品。有草药、香木、藤萝、鹿角、鹿筋、干香菇,还有大量的骨头用来作肥田。”这是133年前美国传教士向边文对灵门镇市场的真实描述。清光绪八年十月至十一月间,美国传教士香便文在丹麦传教士冶基善陪同下考察黎区。他们从南丰进入红毛返回途经岭门墟。后来,香便文在《海南纪行》中记录下岭门墟的繁荣。作为黎族地区的货物集散地,黎族地区的货物自然是比较常见的,《海南之旅》也是这样说的,“在一家店铺里,我们看到了一条巨型蟒蛇,它属于一条印度蟒蛇,长15英尺,重80磅。这个东西是在东南十万里外的一个叫李的村子里抓到的,在这里卖。”《琼中乡镇行政村地名志》中有载,清光绪十三年四月,冯子材“平黎”抵五指山。是年,制定《抚黎章程二十条》,在岭门墟设“抚黎分局”,置黎团总长,下设总管、保长、甲长、排长等官,加强对黎区统治。总管统辖全峒,峒内十家为排,三排为甲,三甲为保。是年,岭门太平营汛驻兵80名。不难看出,当时的岭门墟是五指山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随着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古代社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市场作为社会的缩影,必然会受到影响。谢锦喜介绍,1952年秋,中央军委派出解放军工程一师、二师官兵,在宛陵地区修筑海口至榆林的国防公路,延伸至五指山地区。中线国防公路开通后,人来人往的老市场开始走下坡路。热闹了300多年的老市如今已是一副安然世外的样子,“村民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就开始转向别的营生。”陈应超说,随着商铺一间一间地关张,村民的身份也由原来的小生意人变为农民,他小时候听老人说村里是没人种地的,有些村民挣了钱,便在其他村子买田置地,“但村民还是以做小生意为主,地大多是租给别人种,每年收取租金。”陈应超说。古老的石蛇路讲述了古城的过去遍寻老市村,石蛇古道静寂地讲述着老市村曾经的热闹过往。如果村里的老人不带路,那条破损严重、杂草丛生的古石蛇路就难找了。在槟榔园的杂草中,你几乎看不到古道的轮廓。离古道不远就是琼中高速公路中段的张佳隧道。今年5月,中线高速公路将全面通车。石蛇古道位于老市村东1.5公里处,处于丘陵地带,地势南高北低,西南向东北走向,东边为碑记岭岭尾,南连碑记岭,西边为碑记岭主峰,北临水沟。古道周围没有永久性建筑,被农民开辟为槟榔园、橡胶园。石蛇古道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海南汉区与黎区贸易通商的必经之道。古道路面宽1.47米,其状弯曲如蛇,当地人称“石蛇”,由于破坏严重,石道长度已无从得知。随着铁路、公路路线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驿道交通体系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逐渐瓦解和废弃,古石蛇道也不例外。解放后于海路中线开通以来,古道不再是交通大动脉,年代久远。村民在古道两旁种植槟榔树,将古道石挖作他用,对路面造成破坏。石蛇古道于2013年被列为琼中市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村民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有一风水先生路过此地,看见石道像蛇,岭门市地形像蛙,为了不让蛇吃掉青蛙,他便建议村民在“蛇头”处钉一石碑,意为镇压住蛇。这一说法刚好符合村民们希望老市村恢复往日繁华的期盼,“大概是1979年时候,村民们用拖拉机从岭门学校拉来一块当时是做石凳面的石板,钉在古道与老市村交界的地方。”陈应超说。除去半人高的杂草,钉在古道中间的石碑只有70厘米高,据说是石碑,但上面没有文字。然而,虽然“石蛇”被压住了,但村民的愿望终究没有实现。原标题:琼中旧村:李、韩交界的古村落如火如荼来源:海南日报海南周刊作者:林荣宇图片:朱德权值班人员:荣海值班总监:李国栋原标题:“慢读海南,一个黎汉交界的古村落,曾经云集商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