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特点 后舆情时代 如何开展舆情分析
原创 吴汉华 网络传播杂志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舆论环境的变化,数据驱动的“后舆论时代”已经到来。在“后舆论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是基础。随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改革不断深化,政府和企业舆论素养不断提升,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线上线下互联互通,舆论行业蓬勃发展后的瓶颈期,都是舆论行业面临的现实处境。面对“后舆论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应该如何进行舆论分析?“后舆情时代”的3大趋势“后抒情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分析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也对舆情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升级行业发展成为重要使命。在行业发展方面,有三个趋势值得关注。1实现舆论与技术的有机结合舆情行业走过的十年,更多是在推动“舆情+技术”发展,典型特征是舆情主导,而技术更多是辅助和锦上添花。在“后舆论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再从属,而是与舆论同步,甚至带来重大变革,引领舆论产业发展。在进行舆情分析时,从业者须具备技术思维,推进技术在舆情行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人机高效结合,指引行业升级的方向。2激活机制化建设目前,政府和企业都建立了舆论引导和处置机制。虽然机制建设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但已经深入人心。然而,随着舆情引导常态化,如何激活舆情应对机制建设,让舆情引导处置机制活起来,是舆情分析行业转型面临的首要任务。从一线的观察来看,舆情分析一方面需要将舆情引导指标进行量化,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推动各机制精准运行;另一方面适应机制的实用需求,不断推动机制的升级换代。三助力风险全面化解舆情行业发展初期的引导机制主要针对突发事件,更强调在职和事后处理。随着舆论行业的不断发展,行业观察人士意识到事前建立风险机制的重要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9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中明确要求,对政府出台的重要改革措施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容易引起社会关注的政策文件,牵头起草部门要认真做好舆情风险评估研判,制定应对处置预案。人民日报网上舆情数据中心也推出了“评估”机制。“评价”不是人人都懂的舆论评论。人民日报舆情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华新曾解释,“做好政前舆情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防患于未然,体现了对舆论的敬畏。”意味着“评估”是把舆论风险放在前面,注重事前对舆论的引导性处置,是对强调事后舆论处置的有力补充。面对该发展现状,舆情分析的发力点不仅要聚焦事中事后的舆情引导,还要积极推动“舆评”机制的发展,从而实现对舆情引导风险的全方位把控,助力风险的全面化解。
2019年8月30日,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智慧商业&舆情与海量数据分析模块展台。图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后舆情时代”的2大要求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网络管理水平,让互联网最大变量成为职业发展最大增量。从“最大变量”到“最大增量”的转变,既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互联网认识的不断深入,也体现出治网用网水平的不断提升。具体到政府的舆论引导和处置以及官员的舆论素养,他们已经告别了“谈色变”的时代,在一些引导效果突出的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中处理得当。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舆情分析工作失去意义,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把握时代脉搏,洞悉发展大势过去政府引导舆论时,主要集中在突发事件上。随着舆论引导和处置工作的常态化,政府的相关工作进一步深化,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而这要求舆情分析行业的从业者树立宏观视野、提高政治站位,探析问题的前世今生,为之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成为政府“智囊”的一部分。此外,还要努力发现民意和社会发展规律,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支持。2深入培育垂直领域,推进精细化治理在实践中,不同的政府部门经常会问,“你们的舆情建议和系统与其他部门的有何差别,针对性在哪里?”这表明政府在做舆情引导和推动社会治理时,更看重专业性和定制化。这些要求要求必须深入进行民意分析。在舆论导向的一般理论下,可以深挖一个垂直领域,如扶贫、应急管理、交通、教育、公安、能源等。将现有舆情积累与垂直领域专业知识相结合,提出更专业的建议,帮助政府部门实现各领域精细化治理。舆情分析的2大发力点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互联网与现实的界限逐渐模糊,群众的舆论在互联网上表达,逐渐成为舆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利益目标等原因形成的网络职业群体,也逐渐成为舆论场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为促进社会层面的转型,舆情分析可以重点从两方面发力。一个把准突发事件背后的社会心态舆情分析需要敏锐洞察突发事件背后社会心态的发展迹象和动态趋势。在准社会心态的基础上,协调社会治理主体,有效引导舆论发展,使之朝着和谐社会的目标前进。2把握网络分层的发展趋势网络圈层化逐渐显现,网络职业群体力量不容小觑,在线上线下联通增强的背景下,这些圈层和群体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变量。如何将这些圈层和群体,由变量转变成增量,是舆情分析面临的挑战。当务之急是熟悉这些圈子和各个群体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作为社会治理的一部分,联合各相关主体,共同引导这一变量,从而实现后舆情时代舆情分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杂志上这篇文章的版面
原标题:《后舆情时代,如何开展舆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