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离家出走的孩子 抑郁、离家出走、放弃生命……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对压力的抵抗力变得越来越低。
2020年5月25日,江苏三星小学学生涉嫌被老师训斥跳楼;
2020年3月,石家庄一学生因未按时上网被家长训斥后跳楼;
2013年11月6日,日本一小学生因不做作业被训斥后跳楼;
也有很多情况是在高等院校攻读博士的时候无法毕业,最后抑郁而死,受不了工作,选择在多维的压力下结束生命。
很多人质疑:这些孩子就是太脆弱了!太精致了,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是太小,看风浪太少!;父母太纵容,孩子什么都不懂。这样的言论耳熟能详,根源和真正的原因其实始于他们的童年。
在童年,尤其是幼儿时期,除了知识教育,对孩子的心理教育非常重要!
法宝一:减少投诉,打造安全堡垒
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被考验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父母!
当孩子开始抱怨身边的生活,无法冷静面对困难的时候,父母应该回想一下,是不是经常吓唬孩子,让孩子感到害怕?是不是情绪不稳定,总是易怒?你是否经常抱怨自己的困难,让孩子没有归属感?
如果需要及时悬崖勒马,往往会给孩子制造不安全感,抱怨情绪也会频繁暴露。渐渐地,他们会对未来失去期望。面对困难,你只懂得抱怨,内心的脆弱是不可避免的。
意大利教育电影——《美丽人生》
它还向我们解释了为儿童建立“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
影片主要讲述了犹太父亲圭多精心编织“童话与谎言”,保护在集中营无数个残酷的夜晚有梦想可做,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孩子们的故事。
父亲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做了什么?
为了不伤害儿子幼小的心灵,他说这是他生日的游戏。游戏规则是不哭,不闹,不考虑他的母亲。先得1000分的孩子可以得到一辆真正的坦克,儿子相信了。
也正是因为父亲的默默保护和“谎言”,儿子活了下来,幼小的心灵成长了。他为了儿子的梦想献出了生命。在感叹父亲的伟大时,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安全”的教育。
当孩子在家庭教育中获得安全感,就不再对未知感到恐惧和焦虑,内心也会逐渐变得积极起来。
法宝二:转变思维方式,培养乐观心态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除了基因的影响,决定孩子是否乐观的是孩子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可以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引导。越快越好,6岁以后越难干预”。
父母最常见的行为之一就是“包办”。如果孩子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就意味着失去了指引方向的指南针,无法独立、自立。
当一个孩子画画时,在她的眼里,这个世界可能是丰富多彩和异想天开的。他可以随意创造和想象。世界不局限在框架内,你却抓起笔说:“你的画错了。狗和小猫不是这样的。妈妈会帮你画画的。”
孩子盖积木小屋的时候,可能会很快掉下来,但他需要思考在哪里建,怎么建,才不会掉下来。但你捡起积木,告诉她你错了。如果你像你一样建造它,它就不会倒下。
孩子摔倒需要自己爬起来的时候,你赶紧扶他起来。
这种安排的结果是向孩子发出一个信号,“没有我你做不到”。一旦习惯了,孩子不仅会产生过度依赖,还会产生“我可能做不到”的自我否定。
所以,改变“包办”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孩子在生活中的“掌控感”,还可以培养孩子“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从经验中肯定自己,下次还会面临挫折。
法宝三:给孩子满满的爱和陪伴
教会孩子感恩
“爱不是后天的能力,而是后天的能力”——弗洛姆的《爱的艺术》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出,父爱和母爱是一个人建立成熟而强大的内心世界的关键前提。也就是说,只有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孩子的内心才会充满力量。
父母应该经常提醒孩子观察周围的一切。虽然世界不属于你,但它与你息息相关。他们应该永远爱别人,欣赏周围人的所作所为。在爱的影响下,孩子逐渐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和自己,逐渐建立起一颗温暖而强大的心。
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你依然可以在心中升起一团火焰,对生活热情而有力地微笑!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给孩子精神上的力量,教会他们正确面对挫折,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让他们拥有爱别人的能力和自信。即使未来的挑战来了,他们也会在第一时间冷静面对,而不是悲观、悲观,最后走向绝望。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