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歌海盐场 莺歌海盐场“盐产品+盐文化”变身文旅基地
盐场里以前的盐仓成了游客的打卡点。海南日报记者吴伟摄
莺歌海的盐山就像雪山。海南日报记者冯硕摄
它吸引了郭沫若先生写下“驱太阳填炭火,烧海水化阴山”的妙句;是中国三大盐田之一,创下最高产量纪录,年产量32万吨;已有62年的历史,昔日的厂房被改造成文化旅游基地,向人们讲述着一代又一代“盐场人”艰苦奋斗的故事……它就是位于乐东黎族自治县的鹦哥海盐农场。
盐场静如天空,盐山白如雪山。在咸咸的海风中,我们在寻找一片盐场的精神财富。
一道美味的盐
莺歌海,名字诗意。教科书上记载的莺歌海盐,在东南亚很有名。
《中国盐法通志》记载:“盐质味以海盐为佳,井盐池盐次之,海盐较佳,滩晒较佳,煎盐盘晒次之。”海南岛沿海地区都能产盐,但只有乐东莺歌海的晒盐条件最好。
海水中产生的盐称为海盐。海洋的性质是和阳光联系在一起的,海盐的生产一般也是在盐场自然干燥而成。海水纯净、日照充足等自然优势的海南岛,多采用自然晒法生产海盐,儋州千年古盐场就是最有利的佐证。鹦哥盐场巧妙地将气候、地理环境与盐业生产相结合,将古老而传统的生产与大规模生产相结合,成为中国南方一个独特的盐场。
这里有山的拥抱。海南岛中部的山脉向西延伸。例如,鹦哥海张开双臂,挡住了来自东北的湿冷水汽和来自东南的湿热水汽。鹦哥海靠近北部湾和南海,而越南高原阻挡了来自西方的风雨。
这是水的礼物。盐田周边没有大量淡水排放的河流,因此海水常年保持在3.5波美度左右的高浓度,海水清洁泥沙含量较少,为制盐提供了优越的原料。然而,一条300米长的胡娜路使海水在不增加动力的情况下,随着潮汐自然流入水库,为海盐生产提供了便利。
这里有阳光。莺歌海及其周边开阔地带常年炎热,年平均气温25.2摄氏度,年平均日照约2354小时。全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晴天长。常年盛行东南风,风力强劲,强烈促进海水蒸发和海盐干燥。
利用海盐生产的时间和地点,鹦哥海盐场的开发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日本侵华期间,曾计划将鹦哥海盐场开发为“东亚最大的盐田”,但只在纳潮口建成就被打败;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最终放弃了盐场建设,理由是“这个地方还处于原始时代,是一片蛮荒之地”,“边疆开发,准备极其困难,且铤而走险”;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支年轻的勘探队踏入莺歌海,短短几年就完成了勘探任务,为万人盐田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口海盐,经历了吸潮、制卤、结晶、收盐、堆块、过滤等各个环节,既是与时间的约定,也是智慧与奋斗的一瞥。
一群人的热血和青春
英格丽德人骨子里有骄傲和自豪。
1955年,一支年轻的勘测队来到岛的西角,踏上了莺歌海的荒野。1957年底,勘察设计任务全部完成。
当时在广东琼山县原检察院工作的吴坤新接到上级命令,政府要开发鹦哥海盐场,并成立了初勘队。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先遣队”。鹦哥海盐农场86岁的工人吴坤新仍然清楚地记得1955年第一次去莺歌海的情景。
“都是沼泽,面积很大,沼泽里的芦苇比人还高。”吴坤新说,在这片长满芦苇和泥土的蛮荒之地,测量队员们用“以一人为十人,以十人为百人”的精神,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大地,短短两年时间就把盐场测量数据上报给了上级。
1957年底,鹦哥海盐场正式开工建设,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
1958年初,为了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加快鹦哥海盐场的建设,政府抽调各部门干部,招收了2000多名民工;当年3月,经中央批准,5600多名复员军人和退役官兵赴莺歌海参与开发建设,广东公路局工程队也相继入市...“盐田建设高峰期的建筑工人数量接近1万人。”吴坤新说。
他们开始修路,挖井,盖茅屋,扎营,喊口号,发号施令,搞比赛,打红旗,攻打这片荒地。吴坤新回忆,当年的工程量很大,光挖土方量就超过2000万立方米。当时缺乏机械化设备,几乎是纯人力建造。“可以说是一个肩,一个土筐,一把铲子。”条件很困难。每个人都吃野菜和糠饼,但花了两年多时间才建成一个总面积38平方公里的大盐场。
1962年,著名诗人郭沫若游览鹦哥海盐场时,被万亩盐田的银色山水迷住了,留下了“盐田鹦哥海之辽阔,四季如春的天堂”。驱太阳填炭火,烧海水化阴山。“英雄诗。
鹦哥海盐农场有着辉煌的过去:创下了最高产量纪录,年产量达32万吨,产品在中南多个省份广泛销售。但随着生产设备的老化,生产面积和产能的减少,年产量逐年下降。盐业体制改革后,海南发展控股接手鹦哥海盐场,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海滩的华丽变身
如今,鹦哥海盐农场销售公司的产品展示柜里有20多种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盐产品。“银山”牌纯盐、雅青盐等多品类“海艺”系列产品,彰显了鹦哥海盐场争创鹦哥海地理标志盐品牌的决心,进行产品创新。
为全面优化升级莺歌海旅游产品,海南空海莺歌海旅游产品销售公司从品牌打造、市场定位、营销策划、宣传推广、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入手,结合莺歌海的基地优势和独特的产品属性,进行产业链规划,形成线下流量端口,搭建线上销售平台,促进两个渠道良性互动。
在淘宝,“银山”莺歌海老盐,装在麻布香包里,深受消费者欢迎。“我怀念海南的老盐柠檬和老盐黄皮。刚收到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想做一个大杯子。真好吃!”买家的评论充满了对鹦哥海盐场老盐的认可。
“鹦哥海盐场生产的海盐不仅品质优良,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鹦哥海晏农场总经理陈旭表示,深厚的“盐文化”也让新生代鹦哥海人找到了发展着力点,盐场积极推动“盐品+盐文化”两条腿走路,做大盐品,让文旅融合成为鹦哥海晏农场的第二增长极。
2020年,海南控股莺歌海党建文化旅游基地投入使用,打造了集红色精神、民宿、培训、教育为一体的盐文化旅游项目。在这里,老厂变成了展厅,老式的大型发电机向参观者展示了盐场的奋斗史。充满年代感的红色标语虽然褪色了,但仍隐约可见昔日盐场的艰苦岁月。另一方面,全智能家电的木屋和餐厅可以拍摄大型打卡点,让游客在感受盐场历史的同时,享受不同的文化之旅。通过参观盐文化中心、重游盐业路、采访老盐场群众、体验采盐教学,让游客感受到开拓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莺歌海精神。
如今,“三代盐”杨美娟回到莺歌海,担任盐文化中心讲解员。从短时间内背下几十页的讲解,到向游客侃侃谈起盐场的历史,她的身上似乎展现出盐场“拓荒者”的精神...
成员单位样式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