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事件 为什么蒋介石和援华美国中将史迪威“形如水火” 令他不辞而别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太平洋战争正式开始,与日寇长期艰苦作战的中国终于有了美国这个盟友。
为了便于中美军事合作,在中国战区蒋介石的建议下,美国派遣中将·史迪威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负责指挥中缅印前线士兵,兼顾和协调盟军关系的各个方面。
然而,令蒋介石非常失望的是,这位军事将领一来到中国,就在指挥战争、向中国分配援助物资等一系列问题上与他产生了很大分歧。
Hurley
蒋介石不想交出兵权,也不想失去美国的援助,所以他尽力争取总统特使赫尔利的支持。赫尔利写信给罗斯福说:如果你在这次辩论中为史迪威辩护,你将失去蒋介石,可能还会失去中国。
蒋介石还致信罗斯福说:“只要我是中国的国家元首和最高统帅,我就有权要求总统罢免我不信任的军官。”
考虑到蒋介石仍然是统率百万大军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家元首,无论多少人有怨气,得罪蒋介石都是不明智的。
如果继续支持史迪威,就会失去蒋介石,中国的抗日力量就会消失。
罗斯福最终决定调回史迪威,通过艰难的抉择化解与蒋介石的矛盾。
1944年10月18日,罗斯福召回史迪威的电报,抵达重庆。
史迪威接到命令48小时后从重庆回国,离开前没有以任何形式与蒋介石告别。
从史迪威事件中不难看出,美国赋予史迪威的使命及其指控范畴只是历史与蒋介石矛盾的种子。他们基于不同国家利益的战争观是他们关系彻底破裂的根本原因。
为了笼络蒋介石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美国不得不召回史迪威,让史迪威成为美中政治妥协的牺牲品。
史迪威的失败,不是个人魅力的丧失,而是美国为了自己的全球战略选择蒋介石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