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小花 你用手语安慰我 我画小花感谢你
敏姐应该向李医生表示感谢。
敏姐亲手画了一个科巴纳娃和一段爱情,“谢谢你,李医生”。
临近春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医生李书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位在他和团队的帮助下成功接受根治手术的聋哑患者,并以一朵手绘的“小红花”表示感谢。收到礼物的李书本非常高兴。他说:“这是我收到的最美丽最特别的花。”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翁通讯员
50岁的敏姐天生聋哑。她在体检中发现多个肺结节,认为是早期肺癌。她到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建行教授团队就医。
在医院的门诊部,何建行教授团队的成员、胸外科主任医师李书本为她接受了咨询。整个咨询过程中,敏姐戴着口罩,保持沉默,所有情况都是儿子说的。李书本通过她的眼睛感觉到了她内心的紧张甚至恐慌。
完善各种检查后,敏杰住进了医院,儿子离不开她,成了她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桥梁。查房时,李书本发现每一句话都要由儿子转述,无形中拉开了医患之间的距离。
在何建行教授的指导下,经与团队讨论,李书本为闵杰制定了个体化手术方案,打算在胸外科领域以“微创”手术——单孔胸腔镜结合“无管”技术为她施行根治性双侧肺癌手术。但术前CT扫描定位需要患者配合CT机指令,深呼吸屏气后才能准确定位。如果患者在定位时不能配合指令,可能会出现血气胸,导致定位失败,手术无法完成。
“我们相信,通过真诚、直接地与患者沟通,可以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主动与患者沟通,感受共情,更有利于我们的判断和决策,可以更好地增进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信任。”李书本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下班后,他特意让敏姐的儿子学习日常简单的手语,掌握一些手术前后需要的手语表达。
手术前,李书本去病房看望敏姐。当他用手语询问情况时,敏姐起初很震惊,然后用手语非常激动地回应。
"当我妈妈看到医生如此热心时,她就不那么焦虑和紧张了."
“我妈没想到这里的医生能和她用手语交流,太热情太贴心了。”敏姐的儿子说。一开始全家人都担心沟通不畅,但闵杰入院后,看到医生护士对她照顾得很好,她才松了一口气。"当我母亲看到医生如此热心时,她就不那么焦虑和紧张了."
手术当天,敏姐一个人走进手术室,戴着口罩的护士眼睛暖暖的。他们提前做了作业——和李书本一起学习简单的手语。
“进入手术室后,家属不能陪伴他们。病人需要单独面对我们的医务人员。如果我们能‘倾听’对方的语言,顺畅的沟通肯定能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李书本说。
医护人员用自己很久没学过的简单手语让敏姐振作起来,提醒她放松,不要紧张,并询问她打针推药时手语的感受。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因为不需要气管插管,术后也没有留置胸腔引流管和导尿管,敏姐术后6小时就能下地行走,恢复很快,48小时后出院。
“我妈妈非常感激,从来没有遇到过能用手语和她积极交流的医生。”敏姐的儿子说。出院一周后,她回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复查。为了表达对博士的感谢,她小心翼翼地拿起笔,认真地画了一个科巴纳娃,并写下了“谢谢你,李博士”。
当李书本收到这份特别的礼物时,他非常高兴。他说:“这是我收到的最美丽最特别的花。”
“我们不仅要治愈疾病,还要治愈我们的心灵。希望患者能感受到医学的人文关怀,为快速康复提供保障。”李书本笑着说,经过一次手术,他也学会了新的“技能”,今后还将继续学习手语,为更多有需要的聋人提供关爱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