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贾于邯郸 吕不韦是“贱商” 造孽呀 你知道春秋战国的商人有多豪横吗
如今,大型历史剧《大福琴》正在播出,以其恢弘的背景、饱满细腻的人物、精彩的故事情节甚至几个扑朔迷离的设计,艺术再现了战国末期波澜壮阔的历史全貌,实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良心剧。
这年头历史正剧难得一见,《大秦赋》看起来还是挺过瘾的 今年的历史剧不多见,大秦赋似乎挺过瘾的
当然,我也要称赞剧中所有老演员的精彩演技,尤其是饰演吕不韦的段奕宏。话说从十几年前的《士兵突击》开始,我就成了一个老铁粉,我很佩服这家伙梦幻般的表演风格,所以我深深的期待他能创造出什么样的吕不韦。
但是这部剧还没赶上几集,其中一个频繁出现的细节让我时不时觉得有点“不在状态”。也就是因为他的商人身份,老段饰演的吕不韦多次被斥为“廉价商人”——虽然在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商人始终受到各行各业的歧视和虐待,但先秦时期的情况完全不同。话说无论是平原君赵胜还是公子赢,在地位和权力上当然都远高于当时的吕不韦。因此,无论他们如何羞辱甚至杀害后者,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如果他们一杆打倒一群人,骂商人是侮辱性的“廉价商人”,恐怕他们的麻烦不会小,会受到整个商人阶层的愤怒和怨恨。这样,不仅他们的生活不容易,甚至他们的祖国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老段饰演的吕不韦,是我追剧的动力之一 老段饰演的吕不韦是我追求戏剧的动力之一
毕竟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人没那么好惹。
春秋战国时期是商业的黄金时代。商人不受歧视,反而受到青睐。
商人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早在商周时期就存在了。比如《尚书》载“赵牵牛车,服贾远,孝养父母”,《诗经》也说“若贾是三下,君子有识”,这说明做生意是有利可图的,商人有明确的定义和分工:
“尚和贾是什么人?商是一个词,商是远近,度是死的,四个方向的东西都沟通了,所以叫商。贾至之言实,先天为民用事,趋利也。做生意,别说贾了。”
所以商人很早就被归入“四民”一类,后世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商人对于华夏文明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商人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始皇帝横扫六国统一全国之前,商人是当时社会化分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先秦三代夏、商、周之所以不能称之为大一统王朝,在于分封制。在分封制下,皇帝将土地和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大规模地授予皇室子弟和英雄作为封地,而诸侯的封地既不归皇帝所有,皇帝也不能直接对其行使权力,只能得到可怜的贡品。因此,先秦时期的皇帝并不像后世皇帝那样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而只是“共主”的性质。一旦王室权威不复存在,很容易受到诸侯国的攻击,甚至共有人的地位形同虚设。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情况就跟今天的欧洲一样,大量的诸侯国自吹自擂,各奔东西。就算有一个看似上位的王者,其实也没人能控制。
但是,问题出现了——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虽然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但其发展壮大所需的物资很难自给自足。因此,除了发动战争进行掠夺之外,更常见和重要的手段是通过商人来调节需求和交换利益。
商人是经济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所以无论如何贬抑也不会消失 商人是经济和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无论如何都不会消失
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想蒋尚刚被封在齐国土地上的时候,他曾经因地制宜,比如“取齐国之地以承海卤,粮少人少,惟劝女工以鱼盐为利”,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使齐国以物产丰饶而闻名。到了齐桓公后,我在管仲和鲍舒雅的协助下,以发展商业统治了春秋时期,所以商业和商人逐渐受到各国的重视,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楚谨的霸权是春秋时期的主流。两国之间爆发了无数战争,关系非常紧张。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阻碍商务沟通的步伐。
左秋明撰写的《蔡声子论楚材在金的应用》一文中提到,楚并没有少向金输出木材和皮革:
“金庆虽不及楚,但其大夫贤良,其才皆也。如齐、梓、革,离楚以也。楚虽有材,金实。”
木材可以用来生产战车和武器,皮革是制作盔甲不可缺少的材料,是一种重要的军事材料,应该严格控制。今天,楚商卖给晋国的行为无论如何都被视为“资源之敌”,应该予以严厉打击。
别看晋楚争霸打得欢,背后的生意做得更欢 别看楚谨的霸权,但其背后的商业更令人愉快
事实上,楚国是无奈的——即使楚国商人不卖,金灿还是从秦国、齐国等其他诸侯国那里买。既然单方面的“经济制裁”不能产生任何效果,楚国不妨放纵自己的商人“投资于敌国”,至少可以获利。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现实。虽然经过数百年的诸侯兼并战争,“从周初的1800个国家,到春秋初期只有124个国家”,甚至到了战国末期,只剩下7个国家称霸,但仍然属于“多极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就像今天大洋彼岸半疯的大指挥官一样,企图用制裁的大棒封锁敌国,无疑是徒劳的;另一方面,试图闭关锁国,以一国之力挑战世界,更是愚蠢之举。只有开放这个国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才是丰富强兵的方法。
因此,即使是对商人态度最恶劣的儒家,后来也不得不捏住鼻子,承认商业和商人在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孟子认为“治天下”有五条路,一条是吸引投资:“天下商家皆乐,愿藏其城”,另一条是交易:“天下行旅皆乐,愿出其道”。
荀子甚至认为统治者对贸易路线的阻挠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即使国家被摧毁,那也是自作自受:
“今天的世界不是这样:厚刀子是为了赢钱而聚集的;注重田间地头的赋胜食;很难取消城市税...这是一个大臣或国王,去或杀了它,给它的城市加粥,使它的节日加倍,没有他,人们就不会死去。"
真正的儒家既不保守也不刻板,只是后来被人唱跑调了 真正的儒家思想既不保守也不死板,只是后来唱得跑调了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各大诸侯国的君王不动脑筋,就会重视商业的发展,给予商人很高的礼遇。他们怎么能被斥为“廉价商人”?即使是国策为耕战的秦,也不是一味排斥商人。比如经营畜牧业的大商人吴石,曾被圣旨“请随群臣”,与冯军列在同一列;经营丹砂业的女商贾寡妇耿青,曾获得先帝的尊重,死后建怀庆台以资纪念。
比如《大秦赋》第一集,赵国因为长平之败,国力大衰,导致围攻邯郸。在这种情况下,赵把救亡图存的希望寄托在齐、楚、魏等国的援军上,同时又不得不指望等商人源源不断地将粮食等战略物资运入邯郸。并不是求赵做生意,而是事实正好相反。即使的狮子开口或故意拖延,赵也别无选择,只能委婉地谈判,更不可能像剧中那样以“廉价商人”的身份出兵逮捕,威胁自己的生命——除非赵不怕断绝商旅,否则没有粮食会流入被秦军围困的邯郸。
真正的平原君赵胜,不会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 真正的平原君和赵胜不会犯这样的常识性错误
事实上,在经营“奇货”的过程中,与秦国、赵国打过交道,像、华阳夫人这样的大人物想看而不说话,还敢随意忽悠,正好显示了当时商人的高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不是“国之外的人”,出入只是家常便饭。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豪商”,但一般都没有好下场。比如西晋以“王石斗夫”命名的石崇,因不愿将宠物献给权臣孙秀而被杀,被三族歼灭;又如明初江南首富沈万三,因被明朝大皇帝朱元璋猜忌,被发配充军。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商人在政治上得不到保护,他们的财富就无法得到保证。而商人想要攫取政治权力,在重农抑商政策普遍实施的时代,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但是春秋战国是个例外。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春秋战国即是如此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春秋战国
管仲是第一个为商人说话或为商人正名的人,“士、农、商四民,国之石民也”,这第一次将商人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国之栋梁”的高度。
既然他们已经成为支柱,自然要授予商人官职。毕竟各国都把商人,甚至是能给自己和母国带来巨大利益的敌国商人视为客人,所以一旦自己国家出现“奢侈品生意”或者某个庞大的生意来出成果,自然要高度重视,不惜用高官厚禄来笼络。
比如,岳的医生。一是帮助越王勾践复兴越国,灭吴,称王称霸后被拜为大将军。之后迅速退隐,改名易子皮,后成为齐国一相。在此期间,范蠡通过三次经商成为富人,然后三次分散财富。最后定居宋国陶丘,自称“陶朱公”,被后人尊为商人之父。
又如孔子的弟子、孔子的十大哲学家之一端木慈,他也是一个大商人:
“向学习,退而保家卫国,浪费曹与鲁之间的钱财,做七十个儿子的徒弟,给最多的饶毅。袁仙分赃不厌,躲在穷巷里。子贡打了结,甚至骑马,绑了硬币来雇佣王子。无论走到哪里,君主都反抗朝廷。”
也就是说,子贡在曹、陆等国做生意,还经营各国需求量很大的消费品和奢侈品,只做批发,不做零售。因此,各国君主都要亲自与子贡谈生意,双方地位平等,可以“相向而立”。最终,子贡不仅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富翁,还成为了孔子弟子中的第一个“大财主”,赞助了师父的游说,否则孔也不会知道有多少“走失的狗”。
如果贬商抑商,孔子怎么会收子贡为弟子? 孔子降职抑商,怎能收子贡为弟子?
所以,子贡能成为魏国和鲁国的亲戚也就不足为奇了。
战国时期,弱小的诸侯国被完全吞并,世界上只剩下几个大国,商贾之间的扩张和回旋空似乎变小了,但实际上情况恰恰相反。如经营盐业、畜牧业的义敦,经营冶铁业的郭总,对赵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吴仪、青寡妇在秦国德高望重,曾经的魏国祥白圭敢为人先——不仅辞去官职下海经商,还成为一代“商祖”。他的商业理念“人们放弃我,人们为我而战以避免”
且不说这篇文章的主角吕不韦——事实上,成为一个国家的商人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值得大惊小怪的稀罕事。你没看见人家白圭连国相都愿意做,又跑回来做商人的老本行吗?
要知道,魏当时正处于鼎盛时期,是天下霸主!
因此,当时的商人一点也不“便宜”。谁敢叫商人“贱”,谁就真的贱。
商人后来真的变成了“廉价商人”,这其实和吕不韦有很大的关系。
商人成为“廉价商人”,始于始皇帝时代。
不管多么英明神武,始皇帝都是个受过心灵创伤滴银鸭! 不管神武有多聪明,先帝都是一只受过创伤的银鸭!
后人对始皇帝有很多误解。比如他好色,比如他暴力,比如他得了绝症,觉得“总有刁民想害我”等等。
其实这些事情都和嬴政的人生经历有关。其中有两个对他影响最大——一个是他的母亲赵霁,这使他一生都不信任女人,甚至连女王都没有建立起来;另一个是传说中的“野”父亲吕不韦。最让英郑灿不能容忍的是,这家伙像卖商品一样卖国王,违背了他的底线:
却说濮阳人贾,见了秦质子,问其父曰:“种田之利,有几倍?”说:“十次。”祝雨赢了多少次?说:‘一百遍了。“做国家的主人赢了多少次?”说:‘数不清。’他说,‘今天,我们不能多穿衣服,多吃东西。今天,当我们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建立一个君主时,泽可以被抛在后面。愿过去成为过去。"
政治是一门妥协的艺术,意味着当权者应该在不断的利益碰撞和对冲中寻求最佳平衡,而不是一味索取。在这一点上,商人和政客其实很相似,也没有底线——只要能获得利益,他们就不在乎妥协和抛弃任何东西,包括忠诚。
即便到了今天,“商人重利轻别离”的印象仍然根深蒂固 即使在今天,“谁,先撬钱,不小心怎么离开她”的印象仍然根深蒂固
吕不韦就是这样一个商人。在他眼里,世界上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哪怕是一个高贵的国王。事实上,这种想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奇怪。而那些走遍全国游说王公的学者,在宣传他们的知识和思想的同时,实际上是一个试图改造国家和王公,并向世界展示的过程。称之为卖也不为过——所以无论是孔孟还是苏易,他们和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包括商鞅等极度厌恶商人的法家。
然而,这种怪异的“行为艺术”只有在春秋战国的特殊时代才有生长和存在的价值。当整个世界被归类为统一,四海为王,就过时了,叛逆了,成了商人的原罪。
吕不韦在先帝的心中种下了毒刺,这让他和后来的皇帝对商人的感觉更加糟糕。然而,秦朝对商业和商人的影响很小。毕竟二世死了,哪怕做点什么都晚了。
真正让商人的生活每况愈下的是汉朝。
汉初,基本上出身于黑社会或小官吏的刘佳俊,对于如何治理国家一头雾水——被自己推翻的秦征,自然是一张羞涩的脸用不上,他的发明创造也没有大脑,只好放弃治疗,美其名曰“黄老治国”。汉武帝时期,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所谓“黄老治国”,其实跟放弃治疗没啥区别 所谓“黄老治国”其实和放弃治疗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尤其是后者,只要没有混到“失家”的地步,就没有商人的好脸色。此外,为了实现他们“治理世界”的理想,企业和商人也应该成为根除的目标。
而他们歧视和排斥商人的一个重要依据,那就是吕不韦实际上是和国王一起卖这种商品的:
“自古以术夺财夺权者,虽不像那样龌龊卑微,却也不及非魏之人聪明。谁不养魏?,都凿空到困难时期,如果它应该响,他是幸运的天堂,他的技术。”
所以,历代的汉商汉商是最悲惨的,没有一个。比如,为了弥补连年征战造成的兵力不足,汉武帝曾经颁布了“贬谪天下百姓”、“贬谪世族”、“贬谪七科”的参军制度。那么七个主题是什么:
“越来越多,18万兵,酒泉、张掖北,立居延,歇守酒泉,送天下七科,赐与二师。”
汉军打仗可舍不得一上来就让这些宝贵的良家子冲锋陷阵,得用七科谪组成的“送死队”先去消耗敌人一波再说 汉军不忍心让这些宝贵的好人家在打仗的时候带头。他们必须先使用由七个家族组成的“死亡小队”来消灭敌人
也就是说,祖上三代以内有经商经验的倒霉蛋,被视为人渣中的人渣,与罪犯、亡命之徒、丈夫那种没什么区别。这些人入伍后,非战时应该是苦力。战时,把一把破刀或木棍放在他们手中,将是军队的先行者。死亡小队在消耗敌人的箭和陷阱时,会用血肉之躯延迟敌人的刀锋和马蹄,让认真的士兵从容不迫地杀死敌人。
如果有“七个臣民”有幸战死沙场甚至杀敌立功呢?答案是继续做牛做马,继续当炮灰,直到战争结束或者死亡。
从汉代到隋唐,商人的命运大体相同。只是从汉末到初唐,几百年的战乱灾难,好人家都快死了,更何况是被当作消耗品的商人?因此,七大分支的逐渐消失并不意味着商人的命运和地位有所改善。
中唐以前,重农抑商的政策,如赏耕战、兵农结合等盛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战争频繁,生产力低下,财富和物资极度短缺,缺乏商品到达世界的必要条件。此外,大一统王朝认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更有利于稳定统治,对四处奔波、难以管理的商人深感烦恼和烦恼,造成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商人没有地位的现实。
不得不说,商人混得最惨的年代,正是华夏王朝最为强盛、最为尚武的时期 不得不说,商人混得最差的时候,是中国王朝最强盛、最尚武的时期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才是真正的“少人小国”,无数小国根本没有自给自足的能力。为了获得生存的物资,除了战争掠夺,我们只能依靠商品交换。因此,欧洲诞生了浓厚的商人政治传统。商业的繁荣和商人的意气风发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这种情况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
而且,与春秋战国时期络绎不绝的大商人相比,汉代到隋唐时期的商人就差很多了。比如秦末汉初的石人,汉成帝时的范绍翁,赞助刘备的张士平,南北朝酒商刘白多,唐朝的“破破烂烂的王”裴李明等等,在后世大多默默无闻。唯一的例外是西晋的石崇,他以抗击王锴的财富和劝他喝酒切美女而闻名,以古今不如人的事迹而闻名。与管仲、范蠡、高闲的先贤相比,有天壤之别。即使是像吕不韦这样名声不好的人也可以把他甩好几英里。
在随后的宋元时期,商家和商人迎来了短期的复兴,但改变主意的不是统治者,而是时局。宋末内忧外患无穷,“三冗”问题无法解决。如果不是庞大的商业税收支持,大宋朝早就崩溃了;元朝重视商业,因为游牧民族没有歧视商人的传统。
在日益保守的明清时期,他们干脆闭关锁国。商人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