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东幼儿园 虹口记忆|孔祥东:塘沽路上的钢琴
钢琴家孔祥东住在上海的徐汇区。每天早上,他都会和三五好友相约,去徐家汇公园,绕着绿地走几圈健身。有一天走路走到兴起,他们离开公园,一路向东走去,走了整整2个小时差不多8公里,直到走到了黄浦江边。在虹口区的大名路塘沽路口,孔祥东停了下来。他还穿着一件晨练t恤,浑身是汗。事情发生时,他带着朋友去了塘沽路74号。目前有一个老弄堂房子,已经腾空空住户,悄无声息,门窗紧闭,寂静无声,即将拆除。空房间里外,已经没有任何起居生活的痕迹,只有几只流浪猫,在布满青苔的路上,自由自在地走动。整片区域,已经没有一个人了。孔祥东的朋友诧异,为什么他在此处停下。孔祥东却越走越往弄堂深处。走到一处房子前,他回头说:差不多有40年没有来过了。这是他四五岁到九岁住的巷子。
塘沽路74号,从平安里后门,靠近巷子里公厕后面的小窗,曾经有一架钢琴。这是孔向东一生中第一次拥有自己的钢琴。这几乎是这条巷子里第一架也是唯一一架钢琴。在这条巷子里的这架钢琴上,孔向东开始了音乐启蒙,然后从这里走到汾阳路上的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再回到上海。
现在他是一个年过半百的人了,虽然近年来一直住在上海,却一次也没想过重返平安里。忽然,在今年疫情暴发后,一个普通的清晨,他穿过大半个城市走过来,向童年的居所道别。【2】塘沽路东西走向,东起大名路,西至浙江北路,跨虹口、闸北两区,长1840米。1848年筑成之际,以当时美国主教文惠廉命名文监师路,是上海第一条以人名命名的道路,也是本市最早开辟的道路之一。在这条道路上,曾有救主堂、北市钱业公所、汉璧礼蒙学堂及西童女校等。1943年以天津塘沽改今名。这条路曾经见证了早期中西文化的交汇。早在1853年,英国人托马斯·汉巴利就去上海经营房地产致富。1869年,韩在看到英国人游来勋女士在虹口创办游来勋学校后,捐款成立了学校教育基金委员会,以发展教育事业,创办了学校。1889年,学校更名为汉比李梦学校,交由工商部管理。两年后,韩在文建设路98号新建了一所学校。工业部把虹口的一条路命名为涵碧里路。韩去世后,由于韩孟学校学生太多,男女同校,又在黑石路建了一所男校,实行男女分校。之后,韩女子学校的分校和附属幼儿园在海能路开办。1913年,工业部在川北路2066号设立了西童书院,后更名为汉壁西童书院。一度,塘沽路附近,有许多洋行和教会投资建房。外侨的文化风俗也潜移默化,为周边居民带来新风。然而,孔向东没有学会弹钢琴,因为他受到了附近外来文化的影响。孔向东的母亲让他学钢琴,纯粹是在动荡的岁月里,希望儿子能有一技之长,长大后能找到一份音乐老师的工作。为了将来的这份工作,我妈妈会不遗余力。母亲少时家境优渥,曾经住在上海传统的“上只角”徐汇区,幼时也学过钢琴。后来,因为时代变化和家庭变故,母亲未能在音乐上有所深造。但家人多多少少都会弹琴,他们有时会带着小孔祥东到有钢琴的朋友家玩,你教一点,我教一点,就完成了孔祥东最初的钢琴教育。但是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名钢琴男孩,并进行系统的训练,你必须先在家里有一架钢琴。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买一架钢琴太奢侈了,几乎可以支付整个工资房的所有积蓄。母亲无事可做,就在纸板上画出黑白琴键的位置,教孔向东在“纸琴键”上弹奏。最后,需要一架真正的钢琴。母亲求亲问友,最后说定,将从一位独居在四川北路的老妇人手里买来二手钢琴。当时,这位妇人的儿子在新疆,生病,她想卖琴筹钱,好让儿子回家。孔祥东记得,母亲牵着他的手到那老妇人家里。这是老妇人郑重要求的,她要求看看琴的下一个主人是否配得上,才愿意卖。老妇人的房子看起来很穷,除了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柜子,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大约也舍不得这唯一值钱的东西,就在约定的发货日,老太太又反悔卖了。一起去准备帮妈妈搬钢琴的叔叔阿姨们翻遍了她贴身衣服的口袋,终于拿到了100元左右。加上我妈向别人借的700块钱,一共给了老太太860块钱,给孔向东带回来钢琴。大家七手八脚,简直不知怎么腾挪转移,才将这庞然大物从老妇人家的弄堂房子里抬了出来。至于这老妇人家为何会有这样名贵的乐器,又遭遇了什么经历,都成了这架有故事的老琴自己才知道的秘密。后来我买钢琴的时候为了还清别人的赊账和贷款,我的妈妈,一个小学的代课老师,带着孔向东和他的弟弟吃萝卜,做了好几年的饭。【3】钢琴来了,放在家里。为了给钢琴腾出空间,我妈妈在房间里建了一个阁楼。从此,钢琴留在房间里,一家人睡在阁楼上。塘沽路74号为平安里后门,正门为塘沽路42弄。这是一片建造于20世纪20年代的旧式里弄,均为砖木二层建筑,大约有4000平方米。在孔祥东家,一幢房子里,上上下下住着6户人家,孔祥东住在底楼。这一间原本是厨房,开门就是别人家的窗户。空间格局本来就不适宜人住,现在为了钢琴,有限的居住环境更加逼仄。钢琴上方是一个小窗,窗外是巷子里的公共厕所。因此,这扇窗户永远不能打开通风。孔向东上学时就读于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每天放学回家,孔向东几乎不能练琴,直到晚饭,然后从7: 00睡觉。他从来没有一次能放下筷子,在巷子里和同龄人一起出去疯狂玩耍。他不去找小伙伴,但小伙伴会来找他。弹琴和钢琴本身,在当时都实在稀罕。有时孔祥东在练琴,小伙伴会在门口大声唱歌嘲讽他。孔祥东也不挪屁股起身,而是就着钢琴,在琴键上弹出相和的曲子,为小伙伴们高唱的嘲讽自己的歌伴奏。每周一次,他去张永清,第一个住在中山公园的老师。单程一个半小时,换乘公交车两次。老师很喜欢他。有一次,老师看他弹钢琴,关切地问他:“东东,为什么夏天还穿长袖衬衫?”孔向东不响。老师说话时,他拉起了孔向东的袖子。没关系。孔向东没有出声,但老师几乎哭了。老师打电话给孔向东的妈妈:“东东妈妈,如果你再把孩子打得鼻青脸肿,我就不教了。”经济上的压力,生活上的困窘,让母亲对长子能否学琴成功抱有巨大的期望。因此,她会倾其所有,也会怒火中烧。幼年的孔祥东本来有自己的爱好,他喜欢集邮。但妈妈发现了孔祥东辛辛苦苦积攒下的4本邮票本子,勒令他送人或者卖掉。只因为妈妈觉得集邮会分了练琴的心。为了大儿子一心练琴,母亲为别人缝衣服补贴家用,不再支持小儿子学习乐器。孔向东的第一叠钢琴曲被父母在灯下一首接一首地临摹,其中有一个只有钢琴孩子的父母才知道的诀窍:用蘸了墨水的火柴杆临摹“蝌蚪”比用钢笔临摹更流畅。
在这样的爱恨交织里,9岁这年,孔祥东不负众望考上上海音乐学院附小,从此离开原来的小学和居所,一直生活、学习在学校,直到出国深造。在他14岁这年,孔祥东的父母离婚。从此,孔祥东也离开了塘沽路。成名成家后,他把女儿从美国送到张永清中山公园附近的家中,让女儿跟着老师学钢琴;他还在徐汇区买了一套房子,实现了母亲回到儿时熟悉的小区居住的旧梦;就他自己,虽然从未远离上海,但直到今年才回到塘沽路。塘沽路平安里要动迁了。这一片居所以及其中发生过的故事,都将完完全全从城市中抹去。那扇弄堂公厕背后小窗内的琴童后来去哪儿了呢?推开那扇门,也许童年散落的音符还在。也许被流浪猫找到,就叼走了,消失不见。信息来源:上官新闻
原标题:《虹口记忆|孔祥东:塘沽路上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