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丰英 后疫情时代 这两台戏为何迎来“高光”时刻
国庆前夕,宁波演出市场终于迎来了后疫情时代的“高光”时刻:上周,苏州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三天三场在逸夫剧院演出;本周末起,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将在文化广场大剧院上演,共三场。
《牡丹亭》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经典,《永恒的电波》是近年来中国舞台艺术尤其是舞剧的新经典。这两部剧本来是疫情期间引进我市的,拖了很久才放。《牡丹亭》由逸夫剧院50%的席位控制,剩余90%的席位出售。《永不消失的电波》三场演出的门票也已经售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昆曲和作为革命题材的舞剧,都获得了大量的年轻观众。
邵氏剧院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这次来剧院看《牡丹亭》的人很多都是年轻人,甚至有一部分是大学的青年学生。这些大学生群体明显脱离了戏曲的传统受众,这也让人看到戏曲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正在慢慢上升。
《永不消失的电波》创作团队由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组成。年轻一代创作者的崛起,也让这部剧有了强烈的青春色彩和强烈的当代审美。而且,因为兼具实力和偶像的年轻舞者王佳俊和朱洁静的带头作用,这部剧自然赢得了很多年轻粉丝的追捧。
昆曲和舞剧都是春雪中的高雅艺术,受众少,被市场认可,难度更大。这两部剧为什么受观众欢迎?当然还有经典的感染力和表演阵容对观众的吸引力。
和《牡丹亭》一样,都是梅花奖获得者的余九林和沈丰英,为刘梦梅和杜丽娘授勋。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这个在宁波的昆曲表演阵容是“表演一次,少表演一次”,甚至不太可能再出现。
在白先勇标注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影响下,肖剧院在疫情前的开票期,实际上已经预售并锁定了80%的上座率。其实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去过宁波一次,在当时获得了一大批铁杆粉丝。
我认识的一个老师看了三遍《电波》。据她说,首映后,剧院工作人员通道里有很多男孩和女孩,只是为了看他们的偶像。
其次,对传统经典的创新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使高雅艺术与地方氛围更加紧密相连。比如《牡丹亭》被命名为青春版,强调演员美、舞台美、表演美,找到了适合当代观众的观看节奏。
《永不消失的电波》是对其他艺术风格的革命传统题材的创造性转化。
孙道林主演的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是老一辈人眼中的红色经典。在舞剧中,创作者通过舞蹈语汇反映革命者的爱与信仰,关注人物的内心感受。大量地域场景,十里风情,海派气息浓厚,成为经典舞蹈片段。在上海巷放烟花的《渔光曲》被改编成《晨光曲》,搬上了春晚的舞台。
更可贵的是主创避免了人物的脸谱化和故事的套路化,不算太大空,更多的是用同样是普通人的革命者的爱和信仰触动观众的灵魂。所以这部剧能成为近年来少有的有票房和口碑的红色题材舞剧《齐飞》也就不足为奇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疫情时代,将《牡丹亭》《永不消失的电波》这样的剧引进宁波相关影院,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作为一个商演,就要考虑成本和利润。但由于疫情期间相关部门对出勤率的控制,进口商实际上处于亏损状态。
我们在迎接宁波演出市场“高光”时刻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剧场在度过“黑暗”时刻后重启的难度,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