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涉及到的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只做最有用的地理
海洋地理
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
l从大陆边缘到海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
l大陆架:分布于大陆边缘浅海区。
l大陆坡:分布于大陆架外缘。洋底分布着海盆、海沟和海岭。
2.海底扩张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观点
根据海底扩张理论,海底地壳是一个不断形成、扩张和消亡的过程,是地幔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地壳诞生的地方,新的海洋地壳不断生长。随着相反的地幔物质流被推到两侧,海底不断扩张,形成一个海洋盆地。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岩石圈由六个板块组成。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变形,而板块边界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构造带。
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在交界处相撞。由于密度大、位置低,海洋板块向地幔俯冲,海洋地壳在高温作用下熔融成岩浆。
L板块的俯冲导致了洋底的倾斜和下降,形成了地球表面最深的凹陷——海沟。比如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
大陆板块被推起并膨胀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省岛、菲律宾群岛等
l沿海山脉将在陆地上形成,如北美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和南美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如果大陆板块相互碰撞,都很坚硬,就会形成高大的山脉。例如,喜马拉雅山是由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形成的。
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l板块碰撞挤压,板块边界消亡。如果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在海上会形成深沟;海陆交界处将形成岛弧或弧岛;
4.海洋表面温度分布规律
l低纬度海区海面温度高,高纬度海区海面温度低;同一海域,夏季水温较高,冬季水温较低;与同纬度海域相比,暖流流过的海域水温较高,冷流流过的海域水温较低。
5.不同海域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
l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海水的导热系数很低,海水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仅在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不大,尤其是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往往保持低温状态。
6.海洋表面盐度分布规律
l盐度按纬度呈马鞍形,即赤道附近低,北回归线附近最高,中纬度海区随纬度升高而降低,高纬度海区达到最低。一般来说,从南北半球的亚热带海域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7.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海洋和空气之间的水交换过程: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提供水蒸气。大气中大约86%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所以海洋是大气中水汽最重要的来源。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海洋蒸发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在低纬度海域和暖流流动的海域,海面蒸发剧烈,空空气湿度高,降水丰富,海与海之间的水交换活跃。
海洋与空气的热交换过程:海洋吸收大部分到达表面的太阳辐射,并将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面。然后,海洋将潜热和长波辐射储存的太阳辐射能量传输到大气中。可以说,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库。海洋向大气传递的热量受海洋表层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域向大气传递的热量更多。
与陆地相比,海洋升温和降温缓慢,从而调节了大气温度的变化。一方面,海洋温度变化具有滞后效应。例如,海洋对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影响比陆地晚一个月左右。另一方面,海洋使大气的温度变化更加平缓。在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小。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通过海气的长期相互作用,在地转偏转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运动方向基本一致的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驱动不同区域的水和热的输送,从而维持地球上的水和热的平衡。
8.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从南美洲西海岸到赤道太平洋向西靠近日线的海面温度异常变暖现象。
厄尔尼诺的机制正好相反。当赤道太平洋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表面的暖水被吹走,深层冷水被翻起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降温,从而形成拉尼娜。拉尼娜经常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但频率低于厄尔尼诺。比如80年代以来拉尼娜只发生过3次,是厄尔尼诺频率的一半。
厄尔尼诺对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气候影响最大。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岛开始的南美洲西海岸多雨。许多观测事实也表明,厄尔尼诺事件通过海气遥相关,对相当遥远地区,甚至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环流变化有一定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构成一个周期。拉尼娜现象在厄尔尼诺之后发生并不少见。同样,拉尼娜之后将是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的频率高于拉尼娜。
9.海浪、潮汐和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原因和作用
l就海水波浪运动的能量来源和成因而言,其能量来源于风能形成的风浪,其能量来源于地震和火山爆发或热带风暴引起的海啸释放的地球能量,其能量来源于天体引力引起的海水波动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见的波浪是风浪。在风的作用下,海面起伏不定。随着风速的增大,波浪的规模和破坏力越来越大,对海岸建设、航运、渔业和海洋石油生产都有不利影响。遇到大风大浪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锚泊等措施。
l在月球和太阳引力的驱动下,受地月日系统自转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海水周期性地上下波动,称为潮汐。潮汐对航海和海岸生态等海洋活动有直接影响。
l洋流的主要原因:
风流主要由盛行风和地质导向力形成。
密度流是由不同的海水温度和盐度引起的。
补偿电流由相邻海域海水盈亏形成,可分为水平补偿电流和垂直补偿电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暖流升温增湿,冷流降温减湿
渔业:在寒流和暖流的交汇处形成一个大渔场
航运:风快,逆风慢
污染:范围扩大,净化加快
10、海岸类型及其特点
海岸有很多种类型。根据海岸的物质组成,海岸可分为四种类型: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l基岩海岸:独特的岬湾地形,沿岸岛屿众多,往往形成海阔水深的天然港湾,有利于避风。各种海蚀地貌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l砂质海岸:主要由砾石和沙子组成,常形成沙堤、沙洲、沙丘等地貌。海滩宽阔平坦,经常形成天然的高质量海滨浴场。
l淤泥质海岸:海岸带较宽,坡度较小,海岸线平直,大部分淤泥质海岸土壤肥沃,适合滩涂养殖。
l生物海岸:
l红树林海岸抗风浪侵蚀能力强,也是鸟类和潮间带动物的栖息地,物种丰富。因此,红树林海岸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珊瑚礁海岸通常发育在热带基岩海岸的边缘。珊瑚礁在保护海岸和抵御波浪侵蚀方面起着很好的作用。
11、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
l海岸带开发利用主要包括滩涂资源开发、港口建设及相关产业,涉及渔业、港口运输、水产养殖、旅游开发等诸多方面。
12、海平面变化对沿海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l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和上层海水热膨胀造成的,也是温室效应增强的表现。
l海岸带是受海平面上升影响最大的地区,特别是沿海国家和一些岛国,受海平面上升的破坏更大,如荷兰、孟加拉国和热带海洋的一些小岛国。
l海平面上升会直接淹没一些低洼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平原、河口三角洲、低洼地区和滩涂资源;加剧风暴潮、洪水等灾害威胁,造成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和地下水位上升;影响海岸带渔业资源,破坏珊瑚礁、红树林、海岸沼泽和湿地。
13、应对海平面上升的主要措施
通过技术措施减少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
适应气候变化,改变作物的种类和品种
l减少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14、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洋水资源的利用通常是指海水的直接利用和淡化。
l海水的直接利用是用淡化海水代替淡水。比如在农业利用上,用低盐度海水灌溉农田;日常使用方面,海水用于冲洗公厕和消防用水;在工业利用中,海水主要用作工业冷却水。谭老师地理工作室全面组织的大型海水淡化厂主要分布在三类地区:一是干旱半干旱的沿海地区;第二类是淡水供应困难的岛屿或矿区;三类是沿海城市。
海水淡化是利用海洋水资源的主要方式。目前,海水淡化由于成本高,还没有普及。
15、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l海洋被称为“液体矿”和“盐的故乡”,在海水中发现了80多种化学元素。目前工业规模以盐、镁、溴为主。
海盐不仅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中国海盐产量居世界第一。生产方法主要有三种:盐锅法、电渗析法和冷冻法,其中盐锅法是生产海盐的主要方法。
16、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l海底矿产资源分为三类:沿海砂矿、油气资源和多金属结核。
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是一项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的重大工程。目前,油气资源主要是由海底矿产资源开发而来。
17.近海油气资源。锰结核
l世界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波斯湾、北海、几内亚湾、马拉开波湖、墨西哥湾、加利福尼亚海岸等地区。
l中国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渤海北部湾、东海和南海。
18、潮汐能、波浪能的特点及开发利用前景
l潮汐发电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潮差足够大;二是海岸可以储存大量海水,可以进行民用建设。
l波能的优势:在能量消耗最多的冬季,可以利用最大的波能;大海很少平静,海浪随时可以使用。波浪能主要集中在北纬40-60度之间的西风带。
19、海洋生物资源的主要类型
海洋生物资源的主要产业是海洋渔业,也有少量开发海洋医疗生物资源。
l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浅海和大陆架水域。世界主要渔场有北太平洋渔场、西北大西洋渔场、秘鲁沿海渔场、东南大西洋渔场和东北大西洋渔场。
20.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l .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方面的问题
由于过度捕捞,食物链较高营养水平的优质鱼类面临资源危机。珍稀物种数量锐减,部分物种几乎消失。
沿海滩涂围垦和人工围垦导致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滩涂和沼泽资源减少,导致海洋生物物种减少。
海洋污染和一些海洋工程造成了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海洋生物资源衰减。
l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环境污染,加强海洋管理;
合理捕捞,捕养结合,从纯天然捕捞向海洋农牧业转变,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21.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和主要途径/
l海洋的开发和利用空对于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开发海洋资源和扩大人类生存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空。
目前,人类对海洋空的开发利用已经从传统的交通工具扩展到生产、居住、通讯、仓储、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开发利用的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完善。
22.海洋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依托丰富的沿海资源,沿海地区已成为全球最发达的旅游带。随着世界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我国海岸线长,海岸类型多样,海岸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旅游区;此外,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经济充满活力,因此沿海地区已成为中国旅游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23.风暴潮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l风暴潮是由大风引起的严重增水现象,引起海面异常上升,大量海水溢出,席卷码头、仓库、镇街、村庄。风暴潮可分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海啸是太平洋沿岸国家地震造成的最猛烈的海洋灾害。
l有计划地加强和建设防潮工程,完善国家海洋灾害预警系统
24、主要海洋污染源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危害
l海洋污染物主要来自陆地生产过程,集中在大型港口、工业城市和河口附近。
l海洋污染物,特别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不仅危害海洋生物,还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人类。
25、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l海洋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海洋是全球的责任。海洋环境保护要多方面开展。
l制定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约束海洋,规范海洋开发者行为;
l加强污染源控制,禁止向海洋倾倒危险废物;
l加快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综合治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达标排放;
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特定地区的环境;
l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海洋环保意识。
26.内部水域、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l内陆水域:指领海基线陆地一侧的水域,包括沿海国家沿海的河口、港口、海湾和海峡。
领海:毗邻陆地和内部水域的海域。就群岛国家而言,它是在群岛水域之外有一定宽度的邻近海域。领海宽度不得超过领海基线的12海里。
l毗连区:领海以外与领海相邻的海域。毗连区的宽度不得超过12海里。
l大陆架:自然延伸小于200海里的,延伸至200海里;如果其自然延伸超过200海里,一般不应超过350海里。
l .专属经济区:领海以外和邻近的区域,距离测量领海宽度的基线不应超过200海里。
l公海:除群岛国家的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或群岛水域以外的所有海域。
27、中国海洋条件的基本特征
l中国管辖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约为中国陆地面积的1/2。因此,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日益重要。
28.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了解我国国情,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人类共享一片海洋,保护海洋环境,加强海洋国际合作,让海洋更好地造福人类,是全世界的共同愿望和追求。
29.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l《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的新海洋法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扩大了沿海国的管辖海域和管辖权力,确认沿海国对管辖海域的海洋资源拥有主权权利。根据法律地位的不同,国家管辖海域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区域: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从先例资源的主权权利来看,国家管辖海域可以视为海洋陆地,这些海域的海洋资源应该像陆地一样受到重视和开发。
30.《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意义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朝着建立新的国际海洋法律秩序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由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该考虑到各国的利益和要求,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和模糊之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在封闭或半封闭海域,周边国家主张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可能重叠,在岛屿主权、渔业资源分配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争议,可能成为周边国家关系紧张的新因素,甚至引发国际冲突。因此,周边国家之间管辖海域和海洋权益的划分,需要有关国家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公平合理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