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湛 王湛:推进育人方式改革 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观点
敏边肖说
处在“两个百年目标”的交汇点,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也面临更大挑战。随着发展、转型和深化改革,必须高度重视解决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改革育人方式。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中国教育协会顾问、教育部原副部长、全国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王展同志的文章。
王展/中国教育协会顾问,原教育部副部长,全国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01
使命——教育模式改革是新时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
育人改革是新时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这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坚持用新理念创造新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的矛盾在于素质教育发展不够。因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素质教育需求是我们当前发展的一个主题。
什么是素质教育?人们普遍认为,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优秀的办学条件、优秀的教师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有了这些条件,是素质教育吗?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这些条件要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实践中,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因此,随着发展、转型和深化改革,必须高度重视解决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改革育人方式。
2019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重点放在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队伍建设上,但文件更侧重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方式的改革。
2019年,中央政府发布的一系列重要文件
2020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会议听取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综合改革进展情况汇报。会议指出,“十四五”期间,要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优化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统筹推进教育模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可见,教育方式改革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阶段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02
任务——落实立德庶人根本任务
我们要把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改革就是要创新育人方式,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让我们看看三个问题和目标。
为什么要改变育人方式?转向哪里?我认为有必要找到问题和目标。现在,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是新一代,承担起中国到2035年成为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任。因此,要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弘扬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培养有理想、有技能、有责任的新人。
03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路径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有三个关键内容,一是构建综合培养体系,二是着力培养核心素养,三是增强实践教育功能。
构建综合培训体系
义务教育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锻炼,增强美育影响力,加强劳动教育。
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利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顶层设计中,要着力培养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三个共识:深化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培养目标落实在课程中,课程自觉发挥育人作用;核心素养是指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整体培养的,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得到综合应用和表达。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成长性的特点。面对真实复杂的情境,解决真实问题,让学生有亲身体验、体验和完全参与,是培养素养的有效途径。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必然会引领和推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变化之一:课程的全面加强。情境、问题、任务融为一体。解决问题、完成任务需要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这也是素养不可或缺的体现和成长。课程的综合性包括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的整合;也有跨课程的主题学习整合,更多的是课程内的纵向或横向整合。
第二个变化:课程内容的结构。培养核心素养的课程不可能维持以知识点为序列的内容组织逻辑,而是以“大思路”、“大任务”或“大主题”重构课程内容。既要遵循学科的逻辑,又要注重学习的逻辑,注重素养的培养,从而实现课程内容的“少而精”。
第三个变化:教育方式的优化。改变以教师教学为主传授学科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向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以问题解决和学生探究学习为基础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型、项目型、合作型学习。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实践增强育人功能
要重视实践课程建设,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加强实验教学,为中小学生打造社会实践大班,坚持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如今,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对核心素养培养的关注,正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教育实践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认为这三个变化非常明显,我们应该坚持下去。
04
实施——顶层系统设计与基层创新实践的结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强调,改革推进到今天,我们对顶层设计的改革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划。今后一个时期,要把重点放在整体推进和监督落实上。会议指出,基层是改革创新的源头,要注重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支持差异化创新。因此,实施的关键是促进实施和刺激创新。
建立共识
我们要深刻理解教育模式改革中顶层设计的概念、任务和要求。陈宝生部长在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与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校长、教师、教研人员三支队伍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对于这三支队伍,要统筹建设,落实改革。”这三支队伍必须在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上达成共识,要通过校长的组织领导、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研究指导、教师的创新实践来推动。
减轻负担,提高效率
课业负担重的原因有很多。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认识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过程既可以加,也可以减,这是对教育改革的挑战和考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减负。要提高要求,不能简单地增加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减负增效。
1944年12月,陶行知先生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创造性儿童教育》,指出儿童是有创造性的。“培养和加强这种创造力,让他变得更强大,为国家和人类做出贡献。”他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而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就必须“解放儿童的思想、手、嘴、空小时和时间。”
“赶考首先赶跑了脸上的颜色,赶跑了对父母的关心,赶跑了对民族和人类的责任,甚至赶跑了对抗战本身的责任。最糟糕的是赶走时间……这样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生活的机会,养成无心创造的倾向。当他们长大后,他们会有时间,不知道如何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创造出来的孩子的教育,首先要为孩子争取时间的解放。”
如果我们现在不培养创造力,到2035年,孩子成年了,靠什么创新?这是我们目前教育方法中必须注意的一个关键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减负增效,解放学生时间。
评价改革
育人改革呼唤评价考试改革。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改革包括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五个主体,都有深化改革的责任。当然,评价改革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环节做起。如果我们不克服困难前进,我们就永远不会前进。因此,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推进深化改革,构建和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质量评价体系。
技术集成
目前,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折磨着旧的教学模式,支撑着新的育人方式。因此,要整合技术,将新技术融入新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空的拓展和时间的解放,促进自主、合作、体验式、探究式学习,为减负提供技术支撑。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推动教育方式的变革,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
文章来源|未来教育家杂志微信公众号本文根据作者在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协会第33届学术年会上的发言整理,有删节。文字整理:李东艳
作者|王展
微信编辑|谭